北朝石窟伎樂

北朝石窟伎樂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佛教的繁榮發展、石窟藝術的大肆興起、西域胡樂植根中原、樂部制度的初步建立等現象,就是這一時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主要表現。伎樂人圖象是當時現實生活中樂伎的寫照,樂伎的社會地位低下,實際是供統治者縱情享樂的音樂奴隸。在諸石窟中,有眾多凌空飛舞的伎樂天。他們是為佛服役、供佛娛樂的被神化了的伎樂人,被雕繪在窟頂藻井上、四壁的最上層、佛龕的拱額上、佛像的背光上。如雲崗第5窟藻井浮雕伎樂天。

簡介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在北朝,佛教石窟藝術勃興,聞名於世的石窟寺,有甘肅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鞏縣石窟、河北響堂山石窟等。這些石窟中保存了豐富的伎樂人和伎樂天形象。它們是佛教藝術中的裝飾性圖象,但也直接或曲折地反映了當時音樂發展的真實狀況。
伎樂人圖象是當時現實生活中樂伎的寫照,樂伎的社會地位低下,實際是供統治者縱情享樂的音樂奴隸。在鞏縣石窟寺里的伎樂人浮雕,全部處在雕滿層層佛像或供養人的壁腳下。他們的位置恰好反映了樂伎在現實社會中所處的位置。當時佛教寺院及統治者都離不開音樂的享樂,北齊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說他們:“出則鳴騶御道,文物成行,鐃吹響發,笳聲哀轉;入則歌姬舞女,擊築吹笙,絲管迭奏,連宵盡日”。在頻繁的宗教活動中也多有樂舞活動。如在釋迦牟尼佛生日、成道日前後或行像、六齋、浴佛等儀禮中,洛陽各佛寺都要舉行紀念活動和歌舞百戲表演,所謂“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驤,所在駢比”。在景樂寺里,“六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樑,舞袖徐轉,絲管寥亮,諧妙入神”。
石窟所雕繪的佛的事跡也是以現實生活為範本的。敦煌莫高窟290窟北周壁畫佛傳故事畫中,有描繪釋迦“成道”前的二十多個生活場面,其中“納妃”一段,馬車兩旁有伎樂人彈琵琶、箜篌、吹笛;房屋兩邊有伎樂人,左邊一人吹排簫、一人彈箜篌,右邊一人彈琵琶,一人似在歌唱。雲崗6窟有浮雕佛傳故事場面。其中乘象降胎圖,描繪菩薩在“彈琴鼓樂,弦歌之聲”(《修行本起經》卷上)中乘白象降胎的情節。右上角有五個伎樂人:吹排簫、笛、貝,擊細腰鼓、小鼓。另一段是“耶輸陀羅入夢”,描繪太子出家以前深夜沉思的景況。在其床下有四個伎樂人,所持樂器是排簫、細腰鼓、笛、齊鼓(?)。上述場面都反映了當時統治者音樂享樂生活的某些側面。
在諸石窟中,有眾多凌空飛舞的伎樂天。他們是為佛服役、供佛娛樂的被神化了的伎樂人,被雕繪在窟頂藻井上、四壁的最上層、佛龕的拱額上、佛像的背光上。如雲崗第5窟藻井浮雕伎樂天。共八人:二人擊一大鼓、擊答臘鼓(?)、擊細腰鼓、吹笛、吹排簫、吹篳篥、吹貝。龍門賓陽中洞藻井中部浮雕伎樂天。共八人:吹笙、吹笛、彈阮、擊細腰鼓、擊銅鈸、彈箏、吹排簫、擊磐。雲崗第6窟東壁最上層浮雕伎樂天。共十一人:擊鼓、彈琵琶、吹排簫、吹簫、彈箏、彈阮、吹貝、擊銅鈸、舞者二人、彈琵琶。雲崗第16窟南壁西龕拱額浮雕伎樂天。共十人,左邊五人:吹義嘴笛、擊細腰鼓、彈琵琶、擊銅鈸、吹貝;右邊五人:吹排簫、擊鼓、彈豎箜篌、吹篳篥、擊鼓。麥積山127窟石刻造像背光上的浮雕伎樂天。共十二人,左邊六人(自上而下):吹笛、擊銅鈸、擊細腰鼓、彈豎箜篌、彈箏、吹篳篥。右邊六人:吹貝、吹角、吹排簫、彈阮、擊鼓、吹角。響堂山石窟浮雕伎樂天。共六人:吹笛、彈阮、吹笙、彈豎箜篌,舞者二人。
上述諸伎樂天迴旋飄蕩,奏樂於香花流雲之中,使人如登妙樂天境,有仙音繚繞之感,烘托出宗教的神秘氣氛。而人們有若聞其聲的感受,則完全是以現實中的音樂生活為依據的。伎樂人和伎樂天所用的樂器,種類繁多。其中笙、笛、排簫、箏、阮等是周秦以來的傳統樂器,曲項琵琶、五弦琵琶、豎箜篌、銅鈸、貝、義嘴笛以及某些形制的鼓則是北朝前後由西域傳入的樂器。所謂“西域”,泛指今新疆地區和中亞、西亞以及部分南亞地區。此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中原混戰,由於民族的遷移,國內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以及中外音樂文化都得到了廣泛的交流,石窟中的伎樂人和伎樂天提供了形象的材料。此時期的音樂,上承秦漢傳統音樂,又融合了國內各民族音樂和外來音樂,而獲得新的發展。它為隋唐時期音樂發展的高度成就奠定了基礎。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