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禮村

勸禮村

勸禮村位於六汪鎮政府駐地東4.7公里、月季山西麓,南距泰薛路3公里,東與鐵山鎮鄭家廟村相毗鄰,村域東西長4公里,西北長3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山東省膠南市六汪鎮勸禮村

勸禮村地理位置

概況

勸禮村位於六汪鎮政府駐地東4.7公里、月季山西麓,南距泰薛路3公里,東與鐵山鎮鄭家廟村相毗鄰,村域東西長4公里,西北長3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地處丘陵,現有耕地面積1980畝,山林面積1200畝,荒山荒溝200畝。

名稱溯源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劉顯真、劉顯輝兄弟二人從貴州甜水井遷來立村,因環村皆山,故名圈裡。據民國版《增修膠志·疆域》記載,清朝道光及宣統年間,稱圈裡,民國時稱圈裡莊,解放後雅化為勸禮。

人口組成

現該村有居民320戶,979口人,除劉姓居民外,尚有張姓、周姓、趙姓、單姓、楊姓、李姓等少數居民。

經濟概況

勸禮村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近幾年來,通過對農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以板栗、苗木種植、畜牧養殖為主的產業結構,村級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芋頭、辣椒、花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05年種植花生1100畝、辣椒80畝、芋

頭300畝、其他蔬菜50畝。畜牧業方面,牛存欄350餘頭,羊存欄600隻,豬存欄300頭,雞存欄1000餘只。全村擁有用材林300畝,公益林50畝,板栗園300畝;2004年度農業收入480萬元,林業收入25萬元,畜牧業收入75萬元,第二、三產業及其它收入60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4568元。

文明建設

近年來,該村“三個文明”建設得到了全面發展,在水利方面興建塘壩5座、大口井1眼、攔河壩1座、橋樑3座。建有村級國小一處,接納附近3個村莊小學生就學。有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一處,全面實行了新型合作醫療,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障。廣泛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模範婆媳”及普法宣傳等活動,使村民的素質不斷提高,村風村貌煥然一新,多次獲六汪鎮“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勸禮村

歷史

勸禮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南7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2公里處。地處丘陵,南望石屋山,西與羊莊接壤,北至冢子,東隔魯家河口、蒼龍峽與塔子隔河相望。
據《亓氏譜》記載,明成化年間亓姓建村,因四周是黃土嶺,曾名圈裡。後人厭其不雅,清朝時改稱勸禮。
清康熙《萊蕪縣誌》載“汶南保•勸禮”。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萊蕪劃為三縣,勸禮村屬新甫縣汶南區管轄;1951年汶南區改為六區;1958年10月成立高莊人民公社屬高莊;1960年4月劃歸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高莊人民公社恢復,勸禮村又回歸高莊人民公社轄;1984年屬高莊辦事處;2001年高莊街道辦事處成立,仍屬高莊街道辦事處。
勸禮村自建村以來就有亓、張、魏、孫、楊姓村民在此居住,亓姓人口居多。村民不論人口眾寡,平等相處,勤勞持家。
清末,勸禮村有土地360大畝。1951年村丈量數為1426市畝。建國前絕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幾戶地主手中。亓正田家有地20大畝,兩頭牛、一頭驢。亓書衡家有5大畝,牛、驢各1頭。土地最多的是亓元掌家,俗稱有好地360大畝,其子亓允慎是衛千總,土地不光本村有,而且在樓子、堯王、西上莊等村都有他家的土地,在當時四鄰八鄉是有名的富戶。1946年土地改革後,村民分到了土地。由於當時村民存有疑慮,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所以,地分了很長時間有些人還不敢耕種。1947年7月國民黨“還鄉團”曾想在勸禮村發展人員,妄圖反攻倒算。我中共黨組織及時作出對策,進行鬥爭,所以勸禮村在“還鄉團”橫行時,沒有受到損失。
1950年至1953年村里成立互助組。1954年秋勸禮由22戶農民成立了“八•一”初級農業合作社,亓興林、亓慎之分別擔任正副社長。1957年成立高級社,大隊長亓慎之,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稱高莊人民公社勸禮大隊,支部書記亓春法,大隊長亓慎之,分5個生產隊。1979年勸禮村開始分地到戶,實行“人勞各半”,1982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勸禮村歷史上缺水,由於槲林煤礦在附近開採,地下水位下降,村內旱井除汛期能滿足人們生活用水外,旱季乾枯,大多數村民到l里路以外靠近蒼龍峽附近的東井去挑水。農田灌溉更無從談起。水的問題困擾著農民的生產、生活,制約著經濟的發展。1966年勸禮村為擴大水澆地面積,修建防滲渠道2華里,用水泵提取蒼龍峽水澆灌莊稼。由於機械設備落後等原因,只能澆灌村東部分土地。1974年村里又在蒼龍峽上游築攔河壩,劈開蒼龍峽西岸一條深4米、寬2米自流灌渠,引魯家河水自流人勸禮,並在原防滲渠的下端新修明渠1110米,把水引進了村。但因攔河壩在雨季河水漲滿才能使用,天旱時無水可取,缺水問題仍未解決。1975年槲林管區為解決勸禮、羊莊兩村的農田灌溉在塔子村南建容積為2000立方米大口井1處,修建高20米,寬0.70米,長100米的拱形渡槽1座,修明渠7華里,安裝300千瓦水泵兩台,提水用於擴大水澆地面積,但由於管理不善,電費支付困難,時間不長即棄之不用。為徹底改寫勸禮村缺水的歷史,1976年村里聘請泰安、萊蕪有關水利技術人員,在村東、村南實地勘察選址打井。經過鑽探,1976年底第一眼深井鑽探成功。隨後機井安裝配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當家井,爾後又連續打深井5眼,徹底解決了村民生產生活用水。1982年村里投資10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3000米,家家吃上了自來水。1995年冬又在村南嶺、東嶺修建200立方米水池8個,明渠1200米,埋沒地下管道500米用於改善水澆條件。1997年又安裝地下管道2350米實施噴灌工程,噴灌面積達到125畝。水源條件的改善為村民調整種植結構提供了有利條件,現村中所有耕地全部成了水澆田,開發優質果園150畝。過去山嶺上以種植地瓜、雜糧為主,而今被生薑種植所替代.經濟效益翻了幾番。
勸禮村民過去主要以農耕為主,但也不乏心靈手巧、精明能幹的手工藝人和生意人。泥瓦匠代表人物是亓學功、亓和雲;鐵匠有亓太苓、亓秀苓、亓興文。織布的也有十幾家。柳條編織也是該村的傳統手工業,挖幾間地窨子,買來柳條兒,利用冬閒時間就編起來,產品有簸箕、箢子、簸籃子,起初是個人獨立經營,20世紀70年代發展成為集體副業項目,亓春秀、魏桂寅、亓建實、亓建訓、楊春發都是編條貨的好手。開染坊的是亓春光、亓春堂;繅絲的是亓同,後由亓壽坤、亓建業、亓承緒合夥股份制經營繅絲廠。亓承緒是勸禮村的能人,經營有方,是多面手,開過油坊,打過火燒,炸過油條,手工掛麵也能行,木匠、鐵匠、建築工程設計也行,村裡的兩座橋都是由他設計。開香油坊的是亓玉水,乾貨郎的是亓春生。開藥鋪的是亓玉相、亓寶善。勸禮村地下煤炭儲量豐富,明清時期就有打窯的歷史。1946年村民合夥入股打份子窯,1948年又在亓成功的閒宅子裡打窯,1949年村民又在北台子點場下筒,都是股份制經營,至1952年因國家政策不許停產下馬。1962年村里為增加集體的收入,先後上了油坊、棉花房、磨坊、粉坊(1個生產隊1處)。1985年冬,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勸禮村申請開辦煤礦被批准,並在村西北角新建礦井一處,年產量2萬噸。2001年因達不到生產規模被關閉。2000年高莊鎮對鎮屬“勸禮煤礦”實行有償轉讓。勸禮村以1300萬元買下了該礦的產權,成為本村的支柱產業。
勸禮人崇尚文明,注重教育。明清時代就有20餘人考取功名。1927年村里就開辦國小堂,抗日戰爭爆發停辦。1945年下半年恢復。1950年村里正式成立國小延續至今。1975年在村西成立聯辦中學,塔子、勸禮、羊莊村的中學生在此學習。2001年國小合併,塔子一至五年級學生開始在本村國小學習。1966年“文革”前本村有考中大專院校的學生若干人,恢復高考制度後,從亓郅斐、亓玉台2人1977年分別考中山東農機學院和華東石油學院至今,已有百名學生考取大中專院校。亓明遠、亓屹分別考取清華大學,亓逢傑考取北京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至2002年勸禮村共有6人考取研究生。
勸禮村從古到今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1949年建國後,村里就成立了文化俱樂部,配備鑼鼓等樂器,主要排練小劇目,形式有歌舞、曲藝、秧歌、小戲曲,民眾自編自演,其樂無窮。1966年村裡有“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除學唱語錄歌之外,還自編自演小曲目,唱腔以柳琴調為主,“文革”結束後解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從1982年村民亓化貞第一個購買12寸黑白電視機以來,全村2001年彩電總數達到400台。
改革開放後,勸禮人把握機遇,與時俱進。1985年村辦煤礦“萊蕪市高莊鎮富民煤礦”建井投產,為村辦事業注入了活力,帶來了後勁,依靠煤礦搞運輸,有些村民看準了這條致富的路,到2002年勸禮村共有拖拉機130輛、農用車7輛、“解放”10噸拖掛4輛、轎車3輛。全村總收入達到3600萬元,人均3350元,率先步人小康生活。天時地利人和,勸禮村的明天會更好。

人文自然

勸禮村中有河,叫五龍河,旱季無水,每至六七月份陰雨連綿,河水陡漲,水流湍急。河蜿蜒而下,又把勸禮村一分為二。在前東西街西首路北有亓氏家祠,小瓦門樓,獅子把門,門樓不大,建築精美,磚雕提垛。兩扇朱紅大門,顯得莊嚴氣派。進門來,兩株古柏,高約數丈,冠蓋整個大院,樹上鸝鴉築巢,鵲鬧枝頭。殿前立一奇石,高約丈余,瘦、漏、透、醜兼備,八面玲瓏,不可多得。可惜20世紀80年代被賣到泰安。亓氏家祠大殿3間,前出廈,飛檐斗拱,四梁八柱,氣勢宏偉。殿內有木質佛龕多座,玲瓏剔透,做工精細,非一般工匠所為。四周牆上懸有條幅、中堂,多為亓玉湘所畫山水和行草書聯。現亓氏家祠尚有遺蹟存在。沿亓氏家祠門前大街西去不遠,便是軍銜五品亓玉璽的官宅。豪華氣派的大門前有旗桿座(現存),上馬石。進門影壁,前廳三大間,小瓦披頂,四梁八柱。出大廳徑直往裡是睡房,東西各有廂房,前出廈。整座宅院除有正院外,還有偏院,整座建築近千平米。與之相鄰的是亓玉璧的豪宅,亓玉璧也是軍階五品大員,彰顯其榮,情理之中。
在街的西首下河處,有崖頭,石砌,沿階而下至河有一深灣,名門樓灣。沿門樓灣而上依次是鵓鴿灣、蒜臼子灣、閨女灣、牛皮洞。為方便兩岸村民的生產生活,村里分別於1979年、1980年修建了兩座水泥拱形橋,結束了建村以來河上無橋的歷史。
在村西南嶺上有一墓地,乃亓氏遷至此村的祖塋,占地24畝,距今約有540餘年。整個祖塋四周圍垣,古柏參天,槲樹茂密。塋門石頭壘砌,進門有亓氏南三門譜碑,“文革”中被毀。
小勸禮地處蒼龍峽西岸,面積不大,整個小莊掩映在一片綠樹之中,村南是嶺,東面是峽,風景優美。每逢夏季,遊人如織。汛期時,山洪爆發,瀑布傾瀉,響聲如雷。在小村的東邊有明朝亓詩教修築的望峽樓1座,名曰“樂飢齋”。此樓磚石結構,外看二層實乃一層,小瓦披頂,南北東三面有窗,西有門,吊橋而入。民國年間曾修葺過,至今門窗還是原貌,只是門外用於搭置吊橋的石階塌壞。
“樂飢齋”的東邊是一開闊地,是亓詩教的花園,現花園牆尚存。出小勸禮村南,往東是一斜道,坡度在350左右,石塊鋪砌,天長日久,石塊被磨得溜滑,是1935年塔子團團長亓善繼帶領隊員們修砌的,原是通往勸禮的唯一道路。在崖頭南面的堰上,有一臥石,重約兩噸。面北上有草書“醉石”二字,字大如斗,傳說是雪蓑遺墨,酣暢淋漓,如老乾虬枝,蒼古逼人。旁邊一塊略小的石塊上有“藤棚”二字,陰刻,柳體,筆鋒遒勁,乃亓詩教題,亓魯教書。相傳此處有“藤棚”所在。與之對應的路北石壁上,刻有大大小小的石刻九處,“雲石之長”、“雲窩”,題字隨處著墨,不拘石壁粗細。系二人所書,其一筆法細膩、圓潤,功底深厚;其二運筆澀滯,可見功夫非凡。在通往峽底的道旁石壁上有“弗告”二字,亓魯教書。在新修整的蒼龍峽旅遊風景區的公路南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高莊鎮政府所建,全部記載了高莊鎮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整座紀念碑總高14米,寬1.24米,厚0.58米,河北房山漢白玉雕刻而成,碑帽浮雕“八一”南昌起義剪影。碑座、護欄、台階均用漢白玉製成。每逢清明,前來瞻仰的人絡繹不絕,是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場所。在紀念碑的東北側有一南北大殿,前出廈,小黑瓦披頂,四大間,殿前有石獅l對,是當時“高莊鎮古典園林藝術公司”的辦公場所,後轉讓給了勸禮村,被“亓家花園”酒店老闆亓翠山用作客房、宿舍。

特產

勸禮村屬丘陵,石灰岩地質。自然植被以柏樹、荊棵、酸棗、野榆為主,人工植被主要是開發的蘋果園、山楂園和栽植的白楊、柿子、槐、椿、榆、楸、桐等等。農作物主要以糧食、生薑、蔬菜為主。動物野生的有狼、獾、刺蝟、黃鼬等。圈養的有豬、羊、牛、馬、驢、騾、狗、貓等等,禽類飼養品種較多,雞、鴨、鵝、鴿、鵪鶉、山雞等等。藥材有紫胡、黃芩、半夏、丹參、益母草、香附等30餘種。另外還有蠍子、蛇、蜥蜴、蚯蚓。

河北省清河縣油坊鎮勸禮村

勸禮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清河縣油坊鎮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處。有302戶,1384人;耕地1509畝,其中水澆地1400畝,盛產蔬菜。明初村東南有一座和尚廟,名草寺。明朝,移民王友中由山東萊州府即墨縣坷垃村遷此,依廟取名草廟,後因村臨河,屢遭兵患,又北移0.5公里,取村名中心屯,中心也就是圈子裡的意思。據此,民國時改稱圈裡村,後覺此名欠雅,便諧其音,改為勸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