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柴勸弟》

《打柴勸弟》

《打柴勸弟》又名《折桂斧》,秦腔傳統戲。

基本信息

陳氏兄弟父母雙亡,哥哥陳勛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自己辛勤打柴而供兄弟陳植讀書的重任,並且樂此不疲。

《打柴勸弟》《打柴勸弟》

劇情介紹

《打柴勸弟》又名《折桂斧》 ,秦腔傳統戲。明,陝西藍田樵夫陳勛,沒日辛苦采樵供其弟讀書。弟陳植不忍兄

《打柴勸弟》《打柴勸弟》
獨受辛苦而欲輟學,兄再三規勸,勉勵其安心學習,功成名就方可免除兄之辛苦。陳植深受感動,決心要把書念成,併名其兄采樵之斧為“折桂斧” 。陳勛入山砍樵,與力擒二虎、事親至孝的王傑結為金蘭兄弟,互勉為人之道。陳氏兄弟孝友愛,早已名播鄉里。陳植勤奮好學,以童年中了頭名解元。其師孝廉趙元春有心將其女青梅許植,適同里友人退居園林的國子監祭酒尚豪卿亦相中陳植,強托趙孝廉為媒,要將獨生女兒文鸞嫁於陳植,趙出於無奈免為冰人。陳植進學,藍田張縣令前來慶賀,植兄陳勛以布衣迎,張鄙其無功名不與為禮。勛受辱,兄弟二人遂停婚不娶,勛立志發奮讀書,植及二小姐、兩岳翁偕力相助。植應京試中翰林,時有高山賊寇路生塵,搶掠百姓,陝西總兵無能,賊勢猖獗。陳植奏明朝廷,保舉王傑,朝廷授王游擊之職,率兵剿寇。其後,陳勛經過艱苦奮鬥,終於學成,被授翰林院修。王傑剿寇有功,封蕩寇將軍。尚大人央陳氏兄弟為媒,將義女秋碧許王傑。三對夫妻花燭之時,藍田張縣令二次來拜,因前次得罪陳勛,故跪門請罪。陳勛不加罪斥,反而深感當日激勵之功。並將折桂斧懸掛中堂,以志不忘根本。此劇是蘇哲民、蘇育民兄弟及蕭潤華演出之代表作。《打柴勸弟》為本戲《折桂斧》中著名折戲,以貧生應工唱做並重。

《打柴勸弟》成絕響

蘇育民,三意社社長蘇育民 ,小名三意兒,1917年出生於梨園世家 。他是三意社創始人蘇長泰的三子、 蘇哲民的三弟,也是

《打柴勸弟》《打柴勸弟》

蘇家班的台柱。他1931年離開學校在該社跟班學藝,不幾天就演出《花亭會》 、《五郎出家》等折子戲。蘇哲民的拿手戲《折桂斧》 、《暗贈金》、《婁昭君》、 《窮人計》等,都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蘇家的看家戲。蘇育民自幼在父兄的薰陶下十分醉心於戲曲藝術,十餘歲時便能將這些戲全部演下來,而且一舉一動酷似其兄,四十年代初就名震三秦,成為秦腔難得的貧生演員。他雖工小生,但在《牧羊》等劇中反串老生,演來也是遊刃有餘,不同凡響。
1938年三意社部分畢業學生鬧分社,蘇哲民受剌激而神經錯亂,年輕的蘇育民代替其兄挑起三意社社長的重擔。蘇哲民去世後,為了維護三意社的聲譽,他不但平時管理社務、演出挑大樑,而且在藝術上苦苦追求,使秦腔小生藝術大大發展了一步。
解放後,由於藝人們在政治地位、經濟收入上有了保障,蘇育民在藝術上有了更新的追求,特別是《折桂斧》(後改名為《打柴勸弟》)一劇,在1952年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會演中一炮打響,頗得名家的讚賞,他也因此劇獲表演一等獎。當時,他那精湛的“柴擔功” ,就有十幾個省、市的劇團派人來學習。
蘇育民在戲曲藝術上是精益求精的,五十年代初,雖然在全國取得那樣高的榮譽,但他沒有絲毫的驕傲情緒,經常聽取別人的建議。在和一位京劇名家交流藝術經驗時,對方告訴他《打柴勸弟》中的陳勛上場時,按照劇情規定他挑著柴擔已是走了十幾里路程,這個氣氛一定要設法烘托得濃烈一點才好。建議他出場前喝幾口熱開水,並在臉上灑一些水,這樣就使這位入山砍伐之後,挑重擔回家的樵夫特有的氣質更加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蘇育民及時採納了這個建議,這一折戲也就成了秦腔小生戲中的“絕活”

《打柴勸弟》《打柴勸弟》

1963年,在“左”的路線強制下,停演傳統戲,只演現代戲,這就使蘇育民常演的幾折膾炙人口的佳作,也不得不輟演。一次,他領著三意社到長安縣祝村演出,這裡是個“戲窩子” (關中一些地方把懂戲的人多的村鎮叫“戲窩子”)。三意社有不少演員都是這一帶人,他們到這裡演出就等於回娘家。當時有不少民眾在下面議論,都想看蘇育民的《打柴勸弟》。副社長曹集中就是祝村人,他聽後急忙打圓場說:蘇社長身體不好,已經好久不演戲了!但戲迷們不管這一套,便擁到蘇的住處,懇求地說:“蘇社長,你們三意社和咱祝村的交情不用多說,你是一清二楚的。現在社員沒有別的要求,想看你的《打柴勸弟》,你總該不會拒絕吧!”蘇育民實在感到盛情難卻。心想,這事如果放在前幾年又算得了什麼呢!可是如今,如今……他再也不敢往下想了,只好嘿嘿地笑著,不敢冒然答應,只好說:“讓我們研究研究”。話雖是這樣說,但蘇育民卻十分不安,為了不使鄉親們失望,也不使蘇家的戲遜色,蘇育民便關起房門獨自個在房中練起柴擔來。因為他已輟演多年,又生過病,練了不到兩個小時,已是汗流浹背了。他走到鏡子前邊一照,見自己的臉和關公差不多,頭上還冒著縷縷熱氣,疲憊不堪的感覺一下子消失。他想:這時如果登台演出,陳勛這個人物形象一定會讓觀眾感到逼真的。就在這天晚上他為祝村觀眾加演了《打柴勸弟》,足足贏得了五分鐘的掌聲。
那次演出以後,階級鬥爭的弦越繃越緊,接著就是全國陷入災難的“文化大革命” 。就在這場災難的序幕中,秦腔一代名宿蘇育民不堪凌辱與世長辭了。蘇氏弟兄苦心創造的蘇家戲,雖然有人不斷地還在演,但已不如蘇氏兄弟演得那樣精湛了。蘇育民膾炙人口的《打柴勸弟》終於成為絕響,戲曲界的同志和廣大秦腔觀眾,無不為此而惋惜!

視頻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ecl1_9MJsQ/

http://q.blog.sina.com.cn/wanglideboke/vlog/play/vid=11906114

相關資料

參考詞條

http://baike.baidu.com/view/9366.htm

http://www.ccnt.com.cn/show/jieshao/qinqiang.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