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柏拉圖學派

 是17世紀英國的一個唯心主義思想流派。其成員是一批宗教家和哲學家,他們企圖用柏拉圖主義代替日益衰落的亞里士多德主義作為基督教的理論基礎,以調和基督教道德和文藝復興的人道主義(見人文主義),調和宗教和科學、信仰和理性。成員中絕大多數出身劍橋大學並在劍橋工作,因而被稱為劍橋柏拉圖派。

劍橋柏拉圖學派

正文

17世紀英國的一個唯心主義思想流派。其成員是一批宗教家哲學家,他們企圖用柏拉圖主義代替日益衰落的亞里士多德主義作為基督教的理論基礎,以調和基督教道德和文藝復興的人道主義(見人文主義),調和宗教和科學、信仰和理性。成員中絕大多數出身劍橋大學並在劍橋工作,因而被稱為劍橋柏拉圖派
劍橋柏拉圖派形成於17世紀30年代,開創者是B.威契科特(1609~1683)。威契科特雖然沒有對柏拉圖的學說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闡述,但是他熱衷於柏拉圖的倫理思想,引導他的追隨者研究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著作,被公認為劍橋柏拉圖派之父。在他的信徒中,J.史密斯(1616~1652)首先試圖系統地表述劍橋柏拉圖派的觀點,H.莫爾(1614~1687)和 R.庫德沃斯(1614~1687)最終完成了這項工作,成為這一派最主要的思想代表。劍橋柏拉圖主義者J.沃辛頓(1618~1671)、G.拉斯特(?~1670),S.派屈克(1620~1707)和 E.福勒(1632~1714)主要是牧師而不是哲學家,他們在擴大劍橋柏拉圖主義的影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此外還有一些深受威契科特的影響,但沒有完全接受劍橋柏拉圖派的倫理和宗教觀點的思想家,例如P.斯特里N.卡爾弗韋爾R.坎伯蘭牛津大學J.格蘭維爾等,他們往往也被看做是劍橋柏拉圖派的成員。到了80年代,劍橋柏拉圖派逐漸走向衰落。出身牛津而一度接近劍橋柏拉圖主義的J.諾里斯的思想,可以說是劍橋柏拉圖派的最後的餘波。
劍橋柏拉圖派反對羅馬天主教,反對無神論,同時也批判新教加爾文主義(見J.加爾文)中的非理性主義和上帝萬能的意志可以為所欲為的思想。他們認為善惡之分不在於是否服從某個在上的意志,而在於上帝也不能改變的行為本身的性質。道德本質上是合乎理性的,有德之人對善的愛,同時就是對善的本性的理解。因此他們主張宗教必須同理性相諧合,提倡宗教寬容,反對宗教狂熱。他們強調宗教的倫理因素,宣傳基督教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輕視宗教禮儀和信條,主張建立一個除無神論者和羅馬天主教徒外人人都可以參加的單一的教會。劍橋柏拉圖主義者的宗教寬容思想使他們獲得了"自由人"的綽號。他們對宗教的態度表現了他們在英國激烈的階級衝突中所持的中間派的政治立場。
劍橋柏拉圖派哲學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柏拉圖主義,這是按新柏拉圖主義觀點解釋柏拉圖的思想派別。劍橋柏拉圖主義者站在柏拉圖的立場上批判了經院哲學的某些觀點,然而他們鬥爭的鋒芒首先對準T.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為了在新的社會和科學條件下樹立柏拉圖主義的權威以維護基督教,他們利用機械論的局限性和困難來論證柏拉圖主義的正確性、竭力把新科學納入柏拉圖主義的軌道。他們在同時代的各種哲學思想中,對R.笛卡爾二元論哲學最為重視,從笛卡爾的唯心主義思想中吸取對他們有用的東西。他們讚揚笛卡爾把精神同物質完全分開從而保持了精神的獨立性和純潔性,拒絕笛卡爾只用機械規律解釋物質的觀點。劍橋柏拉圖主義者根據單靠機械規律不足以解釋許多自然現象的事實,斷言一切都只有用非物質的精神力量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說明。莫爾認為直接作用和支配物質的精神力量是"自然精神",庫德沃思則認為是某種介於物質和精神之間的、和物理的自然根本不同的"有塑造力的自然"。不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是最高精神上帝和物質事物的中介,上帝通過它作用於物質以實現自己的意志。他們二人都反對笛卡爾把廣延等同於物質,認為包括上帝在內的一切精神實體都有廣延。正因為這樣,"自然精神"或"有塑造力的自然"才會遍布於宇宙物質之中,同物質占據同樣的空間,而且能作用於物質。劍橋柏拉圖主義者心目中的世界是一個從物質到精神的等級體系,是一個走向更加實在和更加完善的存在的等級體系。神聖的上帝站在體系的頂端,是一切運動、生命和心靈活動的源泉,也是一切過程所追求的目的。
劍橋柏拉圖派反對唯物主義經驗論,堅持"天賦觀念"說。他們認為既然感覺只能認識個別的事物,所以以普遍性和確定性為特點的知識不可能來源於感覺經驗。某些科學的和道德的概念,如正義、責任、原因與結果、相似和不相似等,以及某些一提出來心靈便同意的必然真理、如某物不能同時是某物又不是某物、全體大於部分等,這些,他們認為不是外物的反映,而是心靈固有的。他們認為心靈一經外界對象的機緣的觸發和提示,便開始內在的活動,憑藉自身的力量使潛在的天賦的概念和原則明晰起來,以獲得具有普遍性的知識,進而對感性的對象作出解釋。所以他們主張,認識的過程開始於心靈中的觀念,而結束於心靈外的個別事物。
劍橋柏拉圖派思想的影響在於推動人們寬容不同的信仰和信賴理性,他們的某些哲學觀點從正面或反面對後人有所啟發,可是就其理論的方向來說是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的。他們所宣揚的天賦觀念說,受到了J.洛克的批判。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