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與結果

原因與結果

此書從原因與結果的角度來解釋世界及人的行為,從而引出並示範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即首先要明確解決問題的不同主體,然後,相對於變化的、複雜的世界,運用辯證的方法來體會、分析及解決問題,可簡稱為某主體相對於世界的辯證法,或“世界辯證法”。此方法,強調使用者的不同,飄忽不定,有法而又無定法,相對於世界的變化,以能夠解決問題為目的;其相對不變的——是不斷變化中的“使用者”、“世界”、“使用者的目的”、“既有的知識”,強調的是對“既有知識的”突破,以達到適宜地解決問題的目的。此書更新了“物質“、“精神”、“哲學”等幾百個基本概念的內涵,還推出了“人與世界”、“自然與人為”、“混元與分析”等相對新一些的辯證範疇,把哲學的辯證法推廣到更廣泛、更深入的範圍。 總體而言,此書適合於拓展思路、解放思想!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蔡衛東所著的這本《原因與結果(共3冊)》是一部許多人期待已久的書!《原因與結果(共3冊)》是一部哲學書,從醞釀到構思、到動筆、到成書,經過了相對漫長的時間。它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它將改善一些人對哲學的模糊看法,它將能使許多人體會到哲學對人生及社會進步的指導作用,並享受到哲學的美妙!這部書是作者在探索人的幸福及苦難原因的道路上收穫的一個結果。

這種探索,不可避免地需要深入到哲學的層次,最終促成了該書。為了讓這種探索能夠惠及更多的人,並匯入人類謀求幸福生活的大聯合中,便有了這部書的出版及推廣。

正確的哲學能夠指導實踐給人帶來相應的自由、幸福等方面的進步,能夠幫助人合理實現自身的價值!這部書表述出了一種具有辯證統一作用的哲學體系,作者稱之為“世界辯證法的哲學體系”,它有助於人及人類在世界中的進步發展。

在這部書中,作者首先分析了該書產生的原因、存在的必要等,又大致總結了人類世界在該書寫作之前的發展狀況,以作為該書的“序幕”。在該書的“正文”部分,作者先闡述了“世界辯證法”的哲學核心與基礎,又對與人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進行了一些基本分析,建立了相應的“世界辯證法哲學”的具體分支,從而形成了“世界辯證法的哲學體系”,形成了“世界辯證法哲學體系”的該書表述。隨後,為了方便讀者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作者又設了該書的“問題解答”部分。其後,是該書的“附錄”、“後記”及“感謝”部分。在該書的附錄部分,附錄了該書的一些論據、引文、重要概念的重要索引、參考文獻。全書約二百零六萬字,分成三冊。

目錄

引 子 1

序 幕 2

第一章 本書形成的原因 3

第一節 主觀原因 3

第二節 客觀原因 7

第三節 主要的思想來源與開始寫作 14

第四節 太空無知 18

第二章 本書的邏輯 23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與世界的發展 25

第一節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25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存在方式 28

第三節 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 34

第四節 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 81

第五節 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發展的影響 82

第六節 現代西方哲學及世界哲學的發展 88

第四章 中華哲學 106

第一節 中國哲學與中華哲學的異同 106

第二節 中華哲學的發展 107

第三節 中華哲學發展的分期 188

第四節 中華哲學的系統 193

第五節 中華哲學的特點 200

第六節 中華哲學的地位 201

第五章 中華武術與武術 202

第一節 意義 202

第二節 總則 205

第三節 訓練 206

第四節 實踐 217

第五節 實用 220

第六節 推廣 221

第七節 位置 221

第八節 對武術的進一步描述 222

第九節 對武術的無為境界的進一步描述 229

第十節 武術的用兵 230

第十一節 武德 230

第十二節 武術的未來 231

第十三節 本章小結 232

第六章 科 技 234

第一節 科技的發展 235

第二節 科技的本質、理論、工具、實踐與方法 278

第三節 科技的精神 281

第四節 科技的學習與套用 282

第七章 宇宙及人類發展簡述 283

第一節 宇宙 283

第二節 地球 284

第三節 生命的出現 285

第四節 人類的誕生與分布 285

第五節 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 285

第六節 人類發展的階段 289

第七節 人類發展的重要事件 290

第八節 未來 321

正 文 324

正文引子 325

第八章 世 界 327

第一節 人如何認識世界 332

第二節 影響人認識世界的一些重要因素 337

第三節 人影響世界的途徑與因素 432

第四節 人與世界的相互影響 433

第五節 人對世界的認識——世界是怎樣的? 434

第六節 認識世界與對待世界 686

第七節 再認識與再實踐 686

第八節 小結 687

第九章 認 識 691

第一節 什麼是認識? 692

第二節 認識的目的 693

第三節 人如何進行認識及認識的過程 694

第四節 認識過程中容易犯的錯誤 695

第五節 認識的主體、對象和橋樑 695

第六節 認識的存在與再認識 696

第七節 認識的基礎、能力、能量與能源 697

第八節 認識在世界中的位置 698

第九節 認識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方法 699

第十節 認識的“無和有”的問題 699

第十一節 認識和實踐 701

第十二節 認識的渾然、渾元、分析、直覺、靈感與頓悟 702

第十三節 認識的屬性和因素 703

第十四節 認識的體系與系統化 704

第十五節 個人認識的構成 705

第十六節 認識的關係 705

第十七節 認識的分類 707

第十八節 認識的矛盾 717

第十九節 認識的意義 718

第二十節 認識的出發點、立場、角度及方向 719

第二十一節 認識的來源、形成與儲存 723

第二十二節 認識的反覆 725

第二十三節 認識的方法 725

第二十四節 認識的階段 727

第二十五節 認識的層次 728

第二十六節 認識的使用與運用 739

第二十七節 認識的效率與速度 739

第二十八節 認識的程度 740

第二十九節 影響人認識的一些重要因素 740

第三十節 認識的環境 740

第三十一節 認識的境界 741

第三十二節 認識的心理、態度與狀態 742

第三十三節 認識的結果 743

第三十四節 認識的局限性、迷茫和錯誤 744

第三十五節 正確的認識 746

第三十六節 認識的積累、歸納、總結、記憶、交流、學習、表達、理解、實踐、繼承、傳播 765

第三十七節 認識的發展 777

第三十八節 認識的規律與規則 778

第三十九節 認識的否定與非認識 778

第四十節 認識的無限與有限 779

第十章 實 踐 781

第一節 什麼是實踐 782

第二節 實踐的目的 783

第三節 實踐與認識 784

第四節 對實踐的分析與綜合 788

第五節 實踐的結果 788

第六節 實踐的屬性 789

第七節 實踐的基礎 789

第八節 實踐的基本問題 790

第九節 實踐的分類 790

第十節 實踐的關係 792

第十一節 實踐的條件 792

第十二節 實踐的環境、過程、態度與狀態 793

第十三節 實踐的方法 795

第十四節 實踐的位置 797

第十五節 影響實踐的主要因素 798

第十六節 實踐的否定與非實踐 798

第十七節 實踐的境界 798

第十八節 實踐的發展 798

第十一章 環 境 800

第一節 環境概述 801

第二節 環境的重要性 802

第三節 環境的分類及其分析 802

第四節 環境的屬性與因素 808

第五節 環境的關係與矛盾 810

第六節 人與環境的發展 813

第七節 生態與生態的平衡 814

第八節 環境的改善 816

第十二章 精 神 817

第一節 精神的本質 817

第二節 精神的屬性與關係 818

第三節 精神的背景與基礎 818

第四節 精神的分析與矛盾 819

第五節 精神被物質所作用 820

第六節 精神的層次、涵養與矛盾 821

第七節 精神的反作用 826

第八節 精神世界與虛擬世界 831

第九節 從精神和物質的對立統一的角度來說,人唯有通過其精神才能改善物質,人也唯有通過已有的才能得到未有的,才能改善人,這就需要改善人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 838

第十節 精神的穩定性 839

第十一節 精神的過程 840

第十二節 精神的發展規律 840

第十三章 心 理 842

第一節 什麼是心理、心理學?它們的重要性如何? 842

第二節 心理的發展、來源與表現 843

第三節 心理的差異 844

第四節 心理健康 844

第五節 心理調節 845

第十四章 思 維 849

第一節 思維的定義 849

第二節 思維的來源與產生 850

第三節 思維的基礎 850

第四節 思維的屬性 851

第五節 思維的規律 851

第六節 思維的分類 854

第七節 思維的物質性 857

第八節 思維的能力 857

第九節 思維的能量 858

第十節 思維的集中 858

第十一節 思維的深度 858

第十二節 思維的廣度 859

第十三節 思維的屬性與特性 859

第十四節 思維的關係 860

第十五節 思維的層次 861

第十六節 思維的情感與理智 861

第十七節 思維的分區 861

第十八節 思維的訓練 861

第十九節 思維的實踐 861

第二十節 思維的態度 862

第二十一節 思維的控制 862

第二十二節 思維的狀態 863

第二十三節 思維的方法 863

第二十四節 思維的轉換 864

第二十五節 思維的角度與方向 864

第二十六節 思維能力的培養 864

第二十七節 思維的渾元、分析與綜合 864

第二十八節 思維的習慣與變通 864

第二十九節 想像 865

第三十節 思維的自由 865

第三十一節 思維的發展 865

第十五章 能、能力、能源、能量 867

第一節 能量及非能量綜述 867

第二節 能力的本質 869

第三節 能力的訓練及能量的轉換 872

第四節 能量在人發展中的位置和意義 872

第五節 能量的分析與渾元 872

第六節 能量的屬性 872

第七節 能量的關係 873

第八節 能量的環境 873

第九節 能量的衡量與表達 874

第十節 能量的狀態 874

第十一節 能量的層次 874

第十二節 能量與過程 875

第十三節 能量的因素與發展 876

第十四節 對人的身心而言,能量的作用、來源、採集、吸收、加工、轉換、儲藏、保養和運用。 877

第十五節 能力的進步(含生產能力) 885

第十六章 狀 態 887

第一節 狀態的定義 887

第二節 狀態的分類 888

第三節 狀態的屬性 889

第四節 狀態的作用 889

第五節 狀態的環境 889

第六節 狀態的結構、關係、觀察 890

第七節 狀態的程度與表達 893

第八節 狀態的分析與矛盾 893

第九節 狀態的狀態 894

第十節 狀態的辯證法 894

第十一節 狀態的利用與調整 894

第十二節 人的狀態與人的最佳狀態 896

第十三節 一些常見狀態分析 901

第十四節 狀態的意義和推衍 904

第十七章 本質與形勢 906

第一節 本質 906

第二節 形勢 908

第十八章 方 法 912

第一節 方法的定義 913

第二節 方法的重要性 914

第三節 方法的辯證法 914

第四節 方法的分類 915

第五節 方法的屬性 917

第六節 方法的層次 917

第七節 方法的關係 918

第八節 方法的位置 919

第九節 方法的環境 919

第十節 方法的分析與綜合 919

第十一節 方法的局限性與可借鑑性 920

第十二節 方法的狀態與態度 920

第十三節 影響方法運用的一些因素 921

第十四節 對一些方法的進一步闡述 924

第十五節 小結 950

第十九章 態度與作風 951

第一節 定義 951

第二節 態度與作風的形成 952

第三節 態度與作風的影響與重要性 952

第四節 態度與作風的分類 953

第五節 態度與作風的辯證法 955

第六節 態度與作風的利用、改善、調節、培養與發展 956

第二十章 信 息 957

第二十一章 策略與政策 962

第二十二章 合作與協作 964

第二十三章 工 具 966

第二十四章 效 率 968

第二十五章 歷 史 969

第一節 歷史觀 969

第二節 世界的發展規律、趨勢與關鍵 984

第三節 人類的發展規律、趨勢與關鍵 984

第四節 文明的發展規律、趨勢與關鍵 985

第五節 對歷史的進一步分析 988

第六節 小結 990

第二十六章 文 化 991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和文明? 991

第二節 文化的基礎 995

第三節 文化的屬性 996

第四節 文化的分類與形式 998

第五節 文化的關係 1000

第六節 文化的位置 1007

第七節 文化的分析與矛盾 1007

第八節 文化的推行與作用 1007

第九節 文化的組成或結構 1009

第十節 文化的無限與有限 1011

第十一節 文化的環境與發展 1012

第十二節 文化的發展與革命 1014

第十三節 東、西方文化的特點及其對立統一地發展 1016

第十四節 更新文化與先進文化 1022

第十五節 文化與人類的發展 1026

第二十七章 哲 學 1029

第一節 人為什麼需要哲學 1030

第二節 哲學的目的 1032

第三節 哲學的詞源及定義 1033

第四節 哲學的基礎 1038

第五節 哲學的屬性 1038

第六節 哲學的本質 1040

第七節 哲學的分類 1040

第八節 哲學的關係 1043

第九節 哲學與世界 1048

第十節 哲學的內容 1049

第十一節 哲學的起源 1052

第十二節 哲學的歷史、體系及流派 1054

第十三節 哲學與宗教的區別和聯繫 1054

第十四節 東、西方哲學的區別與聯繫 1055

第十五節 哲學的結構 1055

第十六節 哲學與環境 1056

第十七節 哲學的過程 1057

第十八節 哲學的一般性與普遍存在性 1058

第十九節 哲學在文化中的地位 1060

第二十節 哲學的學習 1060

第二十一節 哲學的表達 1061

第二十二節 哲學的形式 1061

第二十三節 哲學與哲學家 1062

第二十四節 哲學與人 1064

第二十五節 哲學的方法 1064

第二十六節 哲學的矛盾 1065

第二十七節 哲學與社會 1065

第二十八節 哲學與實踐 1065

第二十九節 哲學的發展 1066

第三十節 哲學的態度與精神 1068

第三十一節 哲學的局限性與哲學的否定 1068

第三十二節 哲學的套用與普及 1069

第三十三節 哲學與社會發展 1070

第三十四節 哲學的敵人 1070

第三十五節 哲學的意義與價值 1073

第二十八章 科 學 1075

第一節 什麼是科學 1075

第二節 科學的目的及手段 1077

第三節 科學的屬性 1078

第四節 科學的關係 1080

第五節 科學的方法 1085

第六節 科學的環境 1086

第七節 科學的態度與精神 1087

第八節 科學的意義與價值 1088

第九節 東、西方文化都應對科學的進步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1088

第十節 科學的分類與非分類 1088

第十一節 科學的研究 1116

第十二節 科學的發展 1116

第十三節 科學的套用 1120

第二十九章 藝 術 1123

第一節 藝術的定義 1123

第二節 藝術的目的和作用 1125

第三節 藝術的本質 1126

第四節 藝術的分析與矛盾 1126

第五節 藝術的屬性 1126

第六節 藝術的關係 1127

第七節 藝術的分類 1129

第八節 藝術的來源 1132

第九節 藝術的形成 1133

第十節 藝術的欣賞與評價 1134

第十一節 藝術的實踐和方法 1135

第十二節 藝術的套用 1135

第十三節 藝術的後果 1136

第十四節 藝術的發展 1136

第十五節 藝術的意義 1136

第三十章 道德、倫理與禮儀 1138

第一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定義 1138

第二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內容 1142

第三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必要性和意義 1152

第四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形成 1153

第五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本質和規律性 1171

第六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 1172

第七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屬性 1173

第八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關係 1173

第九節 “道德、倫理與禮儀”的發展 1175

第三十一章 繁衍與兩性 1176

第一節 繁衍 1176

第二節 兩性 1182

第三十二章 人 生 1209

第一節 人的寶貴 1211

第二節 生命、人及人生 1212

第三節 人生的意義 1214

第四節 人生的目的 1219

第五節 如何達到人生的目的 1225

第六節 人的本性及屬性 1226

第七節 人生的角度 1230

第八節 人生的過程、策略、計畫與方法 1230

第九節 人的結果 1231

第十節 人生的條件與環境 1232

第十一節 人的綜合實力與能力 1232

第十二節 人生的態度 1233

第十三節 人的發展 1236

第十四節 人生的成熟 1238

第十五節 人生的關係 1238

第十六節 人生的競爭與合作 1252

第十七節 人生的失敗與成功 1254

第十八節 人生的品德 1257

第十九節 人生的處世與處事 1257

第二十節 人生的友誼 1258

第二十一節 人生的矛盾與分析 1259

第二十二節 誰都不會完美無缺,你只需要不斷取得進步。 1260

第二十三節 如何面對失敗與死亡的威脅 1261

第二十四節 人才與英雄 1262

第二十五節 修身及修生 1262

第三十三章 修身及修生 1264

第一節 修身及修生的一些重要概念 1269

第二節 修生的過程 1314

第三節 修身及修生的方法 1315

第四節 修生的狀態與態度 1322

第五節 人的精神 1325

第六節 眼光 1327

第七節 思維 1328

第八節 如何睡好覺 1329

第九節 如何對待疾病 1330

第十節 修生的實踐 1335

第十一節 修生的發展 1338

第十二節 修生的心胸與狀態 1338

第十三節 抉擇 1341

第十四節 如何面對挫折 1342

第十五節 如何戰勝困難及敵人 1342

第十六節 如何對待錯誤 1343

第十七節 人的心理 1344

第十八節 如何面對成功 1345

第十九節 情感與理智,及愛 1345

第二十節 預警與自衛 1346

第二十一節 擁有未來 1347

第三十四章 教 育 1348

第一節 教育的定義 1348

第二節 教育的本質 1349

第三節 教育的形成 1349

第四節 教育的建立 1350

第五節 教育的環境 1350

第六節 教育的屬性 1351

第七節 教育的目的 1352

第八節 教育的辯證 1354

第九節 教育的分類 1355

第十節 教育的對象與成功 1356

第十一節 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1357

第十二節 教育的手段 1358

第十三節 教育的態度與作風 1359

第十四節 教育的分析與矛盾 1359

第十五節 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位置 1359

第十六節 教育的關係 1359

第十七節 教育的方法 1365

第十八節 教育的實踐 1369

第十九節 教育的套用與實用 1369

第二十節 教育的過程 1370

第二十一節 教育的結果 1370

第二十二節 教育的發展 1371

第二十三節 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1371

第三十五章 民 族 1372

第一節 什麼是民族 1372

第二節 民族的詞源及階級性 1373

第三節 民族的形成 1375

第四節 民族的環境 1376

第五節 民族的存在 1376

第六節 民族的屬性 1377

第七節 人類的分類 1380

第八節 民族的關係 1381

第九節 民族的狀態 1388

第十節 民族的分析與矛盾 1389

第十一節 民族發展的過程 1390

第十二節 民族的意義 1391

第十三節 影響民族發展的一些重要因素 1391

第十四節 如何對待民族問題 1392

第三十六章 宗 教 1394

第一節 近、現代對“宗教”的定義及觀點的簡述 1394

第二節 本書對宗教的定義 1409

第三節 宗教的存在 1411

第四節 宗教的分類與分布 1412

第五節 宗教的主要流派 1413

第六節 宗教的目的 1413

第七節 宗教的屬性 1414

第八節 宗教的關係 1415

第九節 宗教的環境 1420

第十節 宗教的狀態 1420

第十一節 宗教的本質 1420

第十二節 宗教的發展 1421

第十三節 宗教的意義、作用及價值 1422

第三十七章 經 濟 1423

第一節 經濟概論 1423

第二節 經濟的本質和目的 1429

第三節 一些重要經濟名詞的解釋 1430

第四節 經濟的屬性 1465

第五節 經濟的關係 1468

第六節 經濟的分類 1473

第七節 經濟的狀態 1475

第八節 經濟的環境 1475

第九節 經濟諸因素的協調 1477

第十節 經濟的過程 1481

第十一節 經濟的管理 1482

第十二節 經濟的激勵 1486

第十三節 經濟的認識和實踐 1487

第十四節 經濟的結果 1488

第十五節 經濟的意義、位置和發展 1488

第十六節 對一個相對獨立經濟區域的經濟分析 1489

第十七節 貨幣在經濟和社會中的地位 1575

第十八節 經濟的矛盾與分析 1576

第三十八章 勞 動 1578

第一節 勞動、有益的勞動、有益勞動的效率 1578

第二節 勞動的位置與關係 1579

第三節 勞動的意義 1581

第四節 勞動的狀態與態度 1581

第五節 勞動的環境 1583

第六節 勞動的方法 1583

第七節 勞動的認識與實踐 1584

第八節 勞動的發展 1584

第三十九章 生 產 1585

第一節 生產概論 1585

第二節 生產的目的 1586

第三節 生產的位置 1586

第四節 生產的屬性 1587

第五節 生產的分類 1587

第六節 生產的要素 1588

第七節 生產的能力及關係 1588

第八節 生產的狀態及範圍 1589

第九節 生產的方式、過程及環境 1590

第十節 生產的組織及結構 1592

第十一節 生產的一些重要推衍 1594

第十二節 生產的管理 1594

第十四節 生產的結果 1599

第四十章 政 治 1600

第一節 政治的重要性 1600

第二節 政治概論 1601

第三節 政治的本質 1606

第四節 政治的產生及根源 1607

第五節 政治的目的與政治的監督 1608

第六節 政治的分類 1609

第七節 政治的關係 1610

第八節 政治的環境 1617

第九節 政治的狀態 1617

第十節 政治的認識與實踐 1618

第十一節 政治的作用和意義 1618

第十二節 政治的矛盾與分析 1618

第十三節 政治的方法與手段 1619

第十四節 政治的普及 1620

第十五節 政治的發展 1621

第十六節 合理的政治 1621

第四十一章 法 律 1623

第一節 法律的定義 1623

第二節 法律的目的和本質 1625

第三節 法律的形式 1625

第四節 法律的屬性 1627

第五節 法律的關係 1629

第六節 法律的狀態 1630

第七節 法律的環境 1630

第八節 法律的存在與套用的過程 1631

第九節 法律的意義 1632

第十節 法律的基礎 1632

第十一節 法律的辯證法 1633

第十二節 法律的發展 1638

第四十二章 軍 事 1639

第一節 什麼是軍事 1639

第二節 軍事的作用、地位和意義 1640

第三節 軍事的原因與基礎 1641

第四節 軍事的本質和目的 1641

第五節 軍事的屬性 1642

第六節 軍事的關係 1645

第七節 軍事的環境 1648

第八節 軍事的認識與實踐 1649

第九節 軍事的能力與比較 1650

第十節 軍事的方法與手段 1650

第十一節 軍事的準備 1651

第十二節 軍事的套用及範圍 1652

第十三節 軍事的結果 1653

第十四節 軍事的發展 1654

第四十三章 戰 爭 1656

第一節 什麼是戰爭 1656

第二節 戰爭的本質和目的 1658

第三節 戰爭的倫理和辯證法 1659

第四節 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 1660

第五節 戰爭的分類 1662

第六節 戰爭的關係 1664

第七節 戰爭的分析與矛盾 1665

第八節 戰爭的環境 1666

第九節 戰爭的狀態 1666

第十節 戰爭的認識與實踐 1667

第十一節 戰爭的基礎 1667

第十二節 戰爭的產生、徵兆、避免不利戰爭與最佳戰爭 1668

第十三節 戰爭的偵查與對策 1671

第十四節 戰爭的準備 1671

第十五節 戰爭的計畫 1671

第十六節 戰爭爆發的方式 1672

第十七節 戰爭的方法與手段 1672

第十八節 戰爭的指揮 1672

第十九節 戰爭的形式 1673

第二十節 戰爭的綜合 1708

第二十一節 戰爭之後與結果 1708

第二十二節 戰爭的未來 1709

第四十四章 國 家 1710

第一節 國家總論 1710

第二節 國家的產生、發展與滅亡 1713

第三節 國家的屬性 1714

第四節 國家的關係 1714

第五節 國家的狀態 1717

第六節 國家的分析與矛盾 1717

第七節 國家的治理 1718

第八節 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 1719

第九節 國家的意義 1720

第四十五章 人 才 1721

第一節 人才的定義 1721

第二節 人才的屬性 1724

第三節 人才的分類 1724

第四節 人才的環境 1725

第五節 人才的關係 1727

第六節 人才的狀態 1729

第七節 人才的態度 1730

第八節 人才的矛盾 1731

第九節 人才的產生、認識與培養 1731

第十節 人才的使用 1732

第十一節 人才的脫穎而出 1733

第十二節 人才的退出 1734

第十三節 人才的發展 1735

第四十六章 社 會 1736

第一節 社會總論 1736

第二節 將來更為合理的社會 1860

第三節 實際的社會 1906

第四節 人為因素對社會進步發展的能動作用,尤其是對未來社會規劃方案的優選作用。 1913

第四十七章 生 活 1915

第一節 什麼是生活 1915

第二節 生活的目的 1915

第三節 生活的環境 1916

第四節 生活的關係 1916

第五節 生活的狀態 1918

第六節 生活的認識與實踐 1919

第七節 生活的預警與保衛 1920

第八節 生活的改善 1921

第九節 生活的發展 1922

第四十八章 修生、衛生與保健 1924

第四十九章 技 術 1926

第五十章 現 實 1927

第五十一章 死 亡 1930

第五十二章 將 來 1933

第五十三章 套用、博弈與互動的辯證法 1936

第一節 套用、博弈與互動過程中的方法問題 1938

第二節 應變 1943

第五十四章 有限與無限 1944

第五十五章 否定與非否定 1947

第五十六章 世界辯證法的擴展及進步 1949

問題解答 1952

一、什麼是世界辯證法? 1952

二、人類怎樣才能達到健康發展的目標? 1957

三、如何處理好個人和社會的矛盾? 1958

四、如何處理好感情和理智的矛盾? 1960

五、如何解決人口增長與資源減少的矛盾? 1962

六、如何提高做某件事情的效率? 1964

七、如何對政府組織和領導社會發展的工作進行監督? 1964

八、計算機將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1965

九、如何防止現代社會中貧富的嚴重分化? 1969

十、如何才能實現社會物質財富的豐富? 1970

十一、人如何才能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獲得幸福? 1971

十二、社會如何才能在豐衣足食的情況下,做好個人幸福與社會發展的統一、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矛盾? 1973

十三、為什麼要在總體上提倡“改善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 1973

十四、為什麼有些人覺得“萬言不值一杯水”? 1974

十五、如何面對失敗? 1975

十六、如何擺脫痛苦? 1976

十七、如何解決失業? 1976

十八、為什麼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在正確發展的道路上一切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1977

十九、如何提高生產力? 1978

二十、如何發展經濟? 1978

二十一、為什麼說人類僅有生產力的提高是不夠的,而且僅依賴生產力的提高來促進社會的整體進步,也是不可能的? 1978

二十二、吃苦耐勞、艱苦奮鬥與中國精神 1979

二十三、人的發展是由人的基因決定的嗎? 1980

二十四、人如何在社會及世界中最大限度地獲得利益? 1982

二十五、人在進步發展中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1983

二十六、如何贏得愛? 1983

二十七、如何說服他人? 1985

二十八、如何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1986

二十九、如何實現培養全面發展與精專發展的良好對立統一的人? 1986

三十、個人、集體、國家和社會怎樣才能強大起來? 1986

三十一、如何對待委屈? 1987

三十二、人如何緩解疲勞?如何避免疲勞? 1987

三十三、如何對待疾病? 1988

三十四、人如何變得健美? 1989

三十五、如何正確理解“順則生,逆則仙,全在陰陽顛倒顛。”這句話? 1991

三十六、如何更新中國目前的農村? 1992

三十七、“城”與“市”的區別? 1994

三十八、如何改革及超越中國現有的聯考制度? 1995

三十九、“智慧財產權”的合理運用 1998

四十、實現複合資本主義的條件 1999

四十一、本書對孔子、儒家文化、封建文化及傳統文化的一些看法的小結 2000

四十二、階級先進性的辯證 2007

四十三、答網友——兼論共產主義合理實現的條件 2008

附 錄 2013

一、論 據 2013

論據0:經典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定義 2013

論據1:經典馬克思主義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並且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 2014

論據2:經典馬克思主義論階級鬥爭 2014

論據3:《共產黨宣言》中所表達的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 2015

論據4:經典馬克思主義論商品生產 2015

論據5:經典馬克思主義論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 2015

論據6:經典馬克思主義論當時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2016

論據7:經典馬克思主義論社會生產的目的 2016

論據8:經典馬克思主義論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 2016

論據9:經典馬克思主義論國家的功能和民族的關係 2016

論據10:經典馬克思主義論個人、勞動和社會的關係 2017

論據11:經典馬克思主義論大工業的技術基礎的性質 2017

論據12:經典馬克思主義論述比當時的資本主義更先進的社會中人和社會勞動的關係 2018

論據13:經典馬克思主義論述大工業對工業生產的作用 2018

論據14:經典馬克思主義論述城市和鄉村的融合 2018

論據15:經典馬克思主義論述比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更先進的社會所造就的生產者 2018

論據16:經典馬克思主義論述消滅城市和鄉村分離的方法 2018

論據17:馬克思、恩格斯論宗教 2019

論據18:馬克思、恩格斯論科學社會主義家庭 2019

論據19:馬克思、恩格斯論科學社會主義教育 2020

論據20:經典馬克思主義看理論依據 2021

論據21:經典馬克思主義看共產主義與私有制 2021

論據22:經典馬克思主義看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所要採取的主要措施及社會關係的特點 2021

論據23: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商品觀及他人的誤解和我的一些評價 2023

論據24:經典馬克思主義論思想的發展與物質發展的關係 2025

論據25: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的鬥爭策略 2025

論據26:經典馬克思主義看理論與民眾 2026

論據27:經典馬克思主義看小農的改造 2026

論據28:經典馬克思主義看待哲學基本問題 2027

論據29:經典馬克思主義談表達哲學的語言 2028

論據30:列寧談辯證法的核心與實質 2029

論據31:列寧談套用馬克思主義的關鍵 2029

論據32:列寧論帝國主義的侵略性 2030

論據33:列寧論帝國主義剝削的新特點 2031

論據34:列寧論帝國主義戰爭與無產階級革命 2032

論據35:列寧論壟斷資本與社會主義及解決帝國主義危機的辦法 2035

論據36:列寧的“積極推進革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目的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策略 2035

論據37:列寧論“新經濟政策”與“國家資本主義”的利用 2037

論據38:列寧對帝國主義戰爭、民族戰爭及民主戰爭的區分與態度 2038

論據39:列寧論社會主義的基礎和集體農莊的過渡 2039

論據40:列寧論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及民主的實行 2039

論據41:列寧論文化學習、文化革命及其必要性 2042

論據42:列寧論俄國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關係 2047

論據43:列寧論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與過程 2047

論據44:列寧論合法鬥爭與不合法鬥爭的統一 2048

論據45:他人看列寧的“文化革命”觀 2048

論據46:馬克思、恩格斯看俄國革命的發展 2049

論據47:經典馬克思主義強調“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 2051

論據48:經典馬克思主義論民族問題 2052

論據49:經典馬克思主義論理論思維 2053

論據50:列寧論唯心主義與認識的發展 2054

論據51:馬克思論理論與人民 2054

二、引 文 2056

引文1:《莊子·知北游》的“東郭子問於莊子”一節 2056

引文2:《莊子·天道》的“論書”一節 2058

引文3:《陰符經》 2060

引文4:《大學》 2064

引文5: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2065

引文6:李斯的《諫逐客書》 2066

引文7:《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 2070

引文8: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節選) 2072

引文9:《地球村落里的困惑——人類社會面臨的50個重大難題》 2078

引文10:《道教史》 2085

引文11: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2085

引文12:“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2085

引文13: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的前四節 2086

引文14:毛澤東1931年4月的《總政治部關於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的結尾 2088

引文15:毛澤東1941年3月的《農村調查》的序言二 2088

引文16:1941年9月毛澤東的《關於農村調查》的“情況是不斷了解的,需要繼續不斷地努力”一節 2089

引文17:《為什麼學習越好的孩子主動性越差》 2090

引文18:《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國古代哲學研究》 2091

引文19:《中華哲學範疇通論》 2093

引文20:《文明的溪流》 2093

引文21:《世界發明與發現故事叢書:天文破譯》 2094

引文22:《新編中國通史·第二冊》 2094

引文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 2094

引文24:《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 2094

引文25: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掠奪 2095

引文26:《約翰·克利斯朵夫》 2095

引文27:《列寧選集》第二卷 2097

引文28:《列寧選集》第三卷 2098

引文29:《列寧選集》第四卷 2098

引文30:史達林與布哈林對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不同態度 2099

引文31:《列寧傳》 2100

引文32:《馬克思主義史教程》 2100

引文33:《我所知道的毛澤東——林克談話錄》 2101

引文34:《開國領袖幽默趣談叢書:毛澤東幽默趣談》 2102

引文35: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 2104

引文36:《毛澤東文集》第三卷 2104

引文37:《中外著名人士談毛澤東》及續集 2105

引文38:《第五項修煉:學習性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2108

引文39:《我在美國當護士》中的“護理沒有下不為例”一節 2109

引文40:《80%癌症發病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2110

引文41:《“精子危機”預警男性》 2111

引文42:《用“心”治病的信念療法》 2111

引文43:《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 2113

引文44:《心理學基礎知識講話》 2113

引文45:《面向21世紀的中華哲學》 2115

引文46:《莊子》 2115

引文47:《禪宗語言和文獻》 2115

引文48:《壇經》 2116

引文49:《禪宗文化縱橫談》 2117

引文50:《康乾盛世歷史報告》 2117

引文51:《落日的輝煌:17、18世紀全球變局中的“康乾盛世”》 2118

引文52:《清代簡史》 2119

引文53:《哲學的故事》一書的結束語 2120

引文54:《朱德與毛澤東》 2120

引文55:《音樂商業的秘密》的前言 2120

引文56:美國蘋果電腦總裁2005年6月12日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演講中的兩段話 2120

引文57:《世界史簡編》 2121

引文58:《全國幹部學習讀本: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 2122

引文59:《中國問題報告:第五次高峰——當代中國的犯罪問題》 2122

引文60:2003年中國進出口的一些統計數據 2123

引文61:經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環境、生活條件、民族獨立和革命階段性的強調 2123

引文62:《中國院士書系:腦對機體調控的結構基礎》 2125

引文63:《人性的優點》 2127

三、參考文獻 2130

四、重要概念的重要索引 2135

後 記 2154

感 謝 215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