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華東師範大學講師]

劉陽[華東師範大學講師]

劉陽,1979年10月在浙江杭州出生,畢業於復旦大學,現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

基本信息

簡介

劉陽, 1979 年 10 月生於浙江杭州,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等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轉載多篇。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學術思想隨筆 200 余篇,曾入選多種書集。

研究方向

文藝學.美學。

所教課程

文學概論.美學等。

主要成果

一.主要論文
1 .《論審美超越》,載《文藝研究》 2007 年第 4 期(《新華文摘》 2007 年第 12 期論點摘編);
2 .《“文學批評個人化”:在後形上學範式下》,載《文藝理論研究》 2006 年第 5 期;
3 .《“以言去言”:錢鍾書文論形態的範式奧蘊》,載《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5 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 2004 年第 6 期全文轉載);
4 .《後形上學時代的中國文學理論有效性立場》,載《文藝理論研究》 2008 年第 5 期;
5 .《在後形上學意義上重建文學本體論——新世紀文學本體論研究的理據分析》,載《學術月刊》 2009 年第 9 期;
6 .《馬克思人性觀與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創新》,載《文藝爭鳴》 2006 年第 6 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 2007 年第 3 期全文轉載);
7 .《不斷尋找學科推進的生長點》,載《文藝爭鳴》 2008 年第 11 期;
8 .《文學理論是在何種意義上聯繫文學實際的》,載《浙江大學學報》 2009 年第 1 期;
9 .《新世紀中國文學理論有效性討論的理據分析——以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為思想背景》,載《河北師大學報》 2007 年第 6 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 2008 年第 3 期全文轉載);
10 .《審美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生成論統一——對一個長期爭議的美學問題的澄清》,載《西北師大學報》 2008 年第 1 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 2008 年第 4 期全文轉載);
11 .《實踐存在論美學:實踐美學的反思與突破》,載《中國美學研究》第二輯;
12 .《文學理論有效性問題:中西比較與評析》,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2007 年第 6 期;
13 .《柏拉圖迷狂說重估》,載《海南大學學報》 2003 年第 3 期;
14 .《理論的自律性和知性困境》,載《西南交大學報》 2004 年第 6 期;
15 .《透過理論敞開現象:論錢鍾書文學解釋的有效性》,載《南京醫大學報》 2004 年第 3 期;
16 .《心性價值走向與學術場景估計——與〈文學原理〉修訂版商榷》,載《博覽群書》 2003 年第 5 期;
17 .《歷史大幕下的天鵝之歌》,載《名作欣賞》 2003 年第 8 期;
18 .《“公民寫作”:多元的幻象》,載《粵海風》 2004 年第 1 期;
19 .《關於真話的難題》,載《粵海風》 2004 年第 4 期;
20 .《一種還原現代性的寫法》,載《博覽群書》 2006 年第 4 期。

二.主要作品
21 .《研究生還在讀書嗎》,載《文匯報》 2004 年 3 月 22 日 ,獲《文匯報》首屆“文匯學子論壇”全國徵文大賽高校組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2 .《錢氏幽默》,載《中華讀書報》 2005 年 11 月 23 日 ;
23 .《戲說的濫觴》,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1 年 12 月 29 日 ;
24 .《師門咳唾錄》(上),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 月 15 日 ;
25 .《師門咳唾錄》(下),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 月 30 日 ;
26 .《讀書無勢利》,載《中國文化報》 2002 年 9 月 18 日 ;
27 .《佐羅?譚嗣同?公民寫作》,載香港《大公報》 2005 年 10 月 13 日 ;
28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以人為中心”》,載《雜文報》 2005 年 6 月 2 日 ;
29 .《大學者的考題》,載《中華讀書報》 2002 年 6 月 12 日 ;
30 .《思想家的文筆》,載《中華讀書報》 2006 年 1 月 6 日 ;
31 .《讀書的互見》,載香港《大公報》 2003 年 2 月 20 日 ;
32 .《懷想那一代大學生》,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4 月 12 日 ;
33 .《讀書奇喻妙賞》,載香港《大公報》 2003 年 10 月 29 日 ;
34 .《別動不動拿常識說事》,載《山西文學》 2005 年第 11 期;
35 .《霍金和我們的實用理性》,載《文匯報》 2002 年 9 月 4 日 (《雜文選刊》 2002 年第 11 期全文轉載);
36 .《小說窺小》,載《中華讀書報》 2006 年 8 月 30 日 ;
37 .《黃蓉的更年期》,載《作品與爭鳴》 2003 年第 11 期;
38 .《批評家的孱弱》,載《中華讀書報》 2006 年 5 月 12 日 ;
39 .《清夜讀顧準》(上),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6 月 7 日 ;
40 .《清夜讀顧準》(下),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6 月 8 日 ;
41 .《小說雅遣》(上),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11 月 30 日 ;
42 .《小說雅遣》(下),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12 月 1 日 ;
43 .《硯邊求疵錄》,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4 月 11 日 ;
44 .《歷史悲劇再評價》,載《雜文報》 2002 年 10 月 1 日 ;
45 .《凱爾泰斯的幸與不幸》,載《山西文學》 2003 年第 2 期;
46 .《請還原“學本位”》,載《華夏時報》 2002 年 5 月 13 日 ;
47 .《讀吧,作品》,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7 年 8 月 10 日 ;
48 .《傻傻地看護那不可侮的》,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6 年 9 月 29 日 ;
49 .《平視這段對話》,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10 月 2 日 ;
50 .《思想者的四種造型》,載《雜文報》 2004 年 4 月 20 日 (《雜文月刊》 2004 年第 12 期全文轉載);
51 .《一段虎頭蛇尾的歷史》,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4 月 22 日 ;
52 .《只因會消失,生命才顯得壯美》,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4 月 23 日 ;
53 .《小說是當下的和可能的生活》,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6 月 9 日 ;
54 .《人不過是剃光了毛的猴子》,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6 月 18 日 ;
55 .《因其荒謬,故其可信》,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9 月 12 日 ;
56 .《靈魂震撼,但不怨艾》,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9 月 21 日 ;
57 .《秋葉在海雨天風里翻飛》,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6 月 23 日 ;
58 .《作一次偉大的生命馳騁》,載《語文新圃》 2006 年第 5 期;
59 .《走進電影的心臟》,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3 年 11 月 14 日 ;
60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卻不斬關羽》,載《語文新圃》 2005 年第 10 期;
61 .《且慢“填補空白”》,載香港《大公報》 2008 年 12 月 31 日 ;
62 .《“復興國學”芻議》,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8 月 9 日 ;
63 .《高爾基的另一面》,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6 月 24 日 (《雜文月刊》 2004 年第 9 期全文轉載);
64 .《“桂冠詩人”行狀考》,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7 月 25 日 ;
65 .《擬莊子後裔致余秋雨先生書》,載《語文新圃》 2007 年第 5 期;
66 .《也談“第三派文學”》,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10 月 25 日 ;
67 .《生無所息》,載香港《大公報》 2006 年 7 月 28 日 ;
68 .《“最佳雜文”的納悶》,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11 月 26 日 ;
69 .《公民寫作:多元的幻象》,載《山西文學》 2004 年第 3 期;
70 .《體用統一的開拓之作》,載《文藝報》 2003 年 6 月 2 日 ;
71 .《讀水滸獻疑》,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3 月 22 日 ;
72 .《讀三國求疵》,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4 月 23 日 ;
73 .《讀西遊指瑕》,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5 月 17 日 ;
74 .《讀紅樓挑刺》,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6 月 1 日 ;
75 .《轉載率越高越好嗎》,載《中華讀書報》 2003 年 8 月 13 日 (《圖書館》 2003 年第 5 期轉載);
76 .《“獵殺貪官”之後》,載《雜文報》 2001 年 11 月 20 日 ;
77 .《難矣哉知人論世》,載《中華讀書報》 2001 年 3 月 7 日 ;
78 .《“一篇文主義”》,載《中華讀書報》 2001 年 4 月 18 日 ;
79 .《偷龍轉鳳讀書法》,載《中華讀書報》 2004 年 3 月 10 日 ;
80 .《歇後語有大智慧》,載香港《大公報》 2003 年 12 月 1 日 ;
81 .《抄本的矮化》,載《中華讀書報》 2002 年 3 月 13 日 ;
82 .《當代“買路錢”》,載《中華讀書報》 2002 年 11 月 6 日 ;
83 .《駁一種話語優越感》,載《中華讀書報》 2003 年 4 月 16 日 ;
84 .《與葉延濱先生書》,載《中華讀書報》 2002 年 10 月 23 日 ;
85 .《元美學與靈之舞》,載《中華讀書報》 2001 年 7 月 11 日 ;
86 .《賽過杜麗娘和麥當娜》,載《新民晚報》 2002 年 11 月 22 日 ;
87 .《碩士論文的尷尬》,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10 月 31 日 ;
88 .《逼視良知》,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0 月 19 日 ;
89 .《另一隻眼看借書》,載《中華讀書報》 2003 年 12 月 3 日 ;
90 .《購書奇遇三則》,載《中華讀書報》 2003 年 5 月 28 日 ;
91 .《難為五元書折腰》,載《中華讀書報》 2002 年 1 月 23 日 ;
92 .《謹防“哲學王心態”》,載《中華讀書報》 2004 年 1 月 7 日 ;
93 .《辯論和酷評》,載《中華讀書報》 2002 年 11 月 20 日 ;
94 .《《金庸傳》的一個錯誤》,載《中華讀書報》 2003 年 12 月 17 日 ;
95 .《愛因斯坦笨又何妨》,載《中華讀書報》 2003 年 11 月 12 日 ;
96 .《雕鑿時間》,載《中華讀書報》 2003 年 7 月 9 日 ;
97 .《曲線立名》,載《中華讀書報》 2001 年 6 月 6 日 ;
98 .《為可能的讀者準備》,載《中華讀書報》 2002 年 3 月 27 日 ;
99 .《戲談“一等獎空缺”》,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10 月 23 日 ;
100 .《上海女孩》,載香港《大公報》 2005 年 12 月 5 日 ;
101 .《編輯部的故事》,載香港《大公報》 2004 年 3 月 3 日 ;
102 .《重溫羅文》,載香港《大公報》 2003 年 11 月 12 日 ;
103 .《歌聲依舊》,載《珠海特區報》 2004 年 5 月 9 日 ;
104 .《神神經經學德語》,載《錢江晚報》 2003 年 11 月 22 日 ;
105 .《綴滿比喻的生存》,載《錢江晚報》 2002 年 8 月 27 日 ;
106 .《老片和我們的童年》,載《錢江晚報》 2002 年 9 月 10 日 ;
107 .《“先結婚後戀愛”》,載《錢江晚報》 2002 年 12 月 6 日 ;
108 .《一隻愛看《辭海》的貓》,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 月 26 日 ;
109 .《寫在〈夢蝶〉邊上》,載《珠海特區報》 2004 年 7 月 4 日 ;
110 .《不合時宜》,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1 月 20 日 ;
111 .《那一滴眼淚是她的》,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1 月 28 日 ;
112 .《純美的靈之舞與肉之愛》,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2 月 6 日 ;
113 .《經典的魅力究竟在哪裡》,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2 月 12 日 ;
114 .《大處不失沉痛》,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2 月 16 日 ;
115 .《好小說揭示生命最隱秘之處》,載香港《大公報》 2007 年 12 月 28 日 ;
116 .《看別人與看自己》(上),載香港《大公報》 2008 年 5 月 28 日 ;
117 .《看別人與看自己》(下),載香港《大公報》 2008 年 5 月 29 日 ;
118 .《學者的真性情》,載香港《大公報》 2008 年 11 月 13 日 ;
119 .《如此疊床架屋有必要否》,載《中華讀書報》 2008 年 11 月 17 日 ;
120 .《“智者錢鍾書”之說欠妥》,載香港《大公報》 2008 年 12 月 16 日 ;
121 .《蠹魚的蛻變》,載《杭州日報》 1998 年 8 月 17 日 ;
122 .《歷史感?學理觀?前瞻性?實證化》,載《太原日報》 2006 年 3 月 27 日 ;
123 .《血性》,載《杭州日報》 1998 年 11 月 15 日 ;
124 .《語文的靈魂是人文》,載《聯誼報》 2007 年 6 月 10 日 ;
125 .《“有償獻血”之類》,載《杭州日報》 1999 年 2 月 7 日 ;
126 .《導師不識自家研究生?》,載《文匯報》 2004 年 2 月 20 日 ;
127 .《假如董橋是位女子》,載《錢江晚報》 2002 年 11 月 15 日 ;
128 .《中文系研究生與高考作文》,載《中國青年報》 2004 年 6 月 1 日 ;
129 .《“第三條道路”的一個腳註》,載香港《大公報》 2009 年 2 月 8 日 ;
130 .《這是有溫度的學術》,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9 年 2 月 13 日 ;
131 .《戲說歷史也要講邏輯》,載香港《大公報》 2009 年 3 月 3 日 ;
132 .《姓名之美》,載香港《大公報》 2009 年 3 月 15 日 ;
133 .《求之過深的批評》,載香港《大公報》 2009 年 4 月 4 日 ;
134 .《一個教壇老兵的語文觀》,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6 年 11 月 27 日 ;
135 .《“千里馬“估衡法》,載《中華讀書報》 2001 年 5 月 16 日 ;
136 .《披著學者外衣的刀客》,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4 年 8 月 27 日 ;
137 .《讀圖時代的莎劇精靈》,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3 年 3 月 18 日 ;
138 .《浮生記憶》,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4 年 8 月 6 日 ;
139 .《巨人何以成為畏友》,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4 年 3 月 17 日 ;
140 .《作家不是兔子》,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4 年 1 月 6 日 ;
141 .《慎莫再吟傷仲永》,載《文匯讀書周報》 2002 年 2 月 12 日 ;
142 .《歡喜型學者》,收入 《 2002 中國年度最佳大學生作品》(灕江出版社 2003 年版);
143 .《賦得書里書外人》,收入 《讀書哲語》(文匯出版社 2001 年版);
144 .《但開風氣不了情》,收入 《年輕的聲音》(新蕾出版社 2001 年版);
145 .《何必“復興國學”》,收入《于丹為什麼這樣紅》(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