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胡同

劉家胡同歷史上叫“穿心胡同”,在民國年間更名為劉家胡同。

簡介

北京胡同劉家胡同

鄭州西大街中段路南,鄭州市三中旁有一條窄巷,穿巷右拐就走進了劉家胡同,這條胡同看上去長不過200米,可是寬有8米,曾被稱為鄭州最寬的胡同。漫步在鄭州最寬的胡同,尋找當年胡同的影子
劉家胡同以前叫“穿心胡同”
劉家胡同歷史上叫“穿心胡同”,在民國年間更名為劉家胡同。為什麼改名為劉家胡同呢?這裡面是否有故事?
地名專家王瑞明老人說,由於該胡同在西大街正中心,向南穿過去到磚牌坊街,是個小通道,所以清代曾被稱為“穿心胡同”。清朝年間,胡同里居住著許多商人,其中以陝西、湖北的商人居多,主要做綢緞生意,還有糧食生意。
做生意講究吉祥吉利,居民們嫌“穿心胡同”名字不好聽,碰巧這些商人中劉姓的人很多,後來,人們不知不覺地就將“穿心胡同”改稱為“劉家胡同”了。

地理位置

劉家胡同現位於西大街中段,不過200米,寬約8米,南北走向,中與維新街相交,北起西大街辦事處,南與磚牌坊街相通。經過城市改造,劉家胡同當年的樣子已經難覓蹤影,高樓林立,柏油路面,儼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社區,完全找不到了胡同的感覺。
王瑞明老人說,他國中就是在鄭州市三中上的。記憶當中,胡同里沿街有3棵大國槐樹,一棵在胡同北側,即八號院門前;一棵居南,在十一號院門前;還有一棵就在水站東邊。
老人說,過去路過胡同時,經常看到主婦們聚在樹下,洗衣摘菜,聊天嘮嗑,家長里短,嘰嘰喳喳。而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改造,這些樹木和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冬日難得陽光明媚,胡同里的老人們也趁此機會走出家門曬曬太陽散散步。推車賣油餅的大姐,吆喝聲、叫賣聲在胡同里響起,還能讓人感受到胡同的市井生活。
高樓牆根陽光下,眯著眼曬太陽的弓阿姨說,她今年已經62歲,在胡同里居住了54年。“胡同以前比現在長,北起一直通到西大街。”她向北指著維新街與胡同交叉口處說,以前這裡是一片較大的空地,居民們都稱此為“後地”,是居民們消暑納涼、消遣娛樂的好地方。夏天時節,男人們寬衣赤背在此打牌,孩子們則在此嬉戲玩耍,推鐵環、玩彈子球、跳皮筋捉迷藏等,可惜這些場景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居民們告訴記者,空地南北兩側原來是兩個較大的老式四合院,南院是當時的西大街辦事處,北院是西大街派出所,西側是維新街國小,即現在的管城區輔讀學校,東側繞鄭州三中西牆有一胡同,與磚牌坊街東段和平等街相通。胡同最初多是老式四合院,大約有十幾個院落,每院十幾戶人家。隨著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多,四合院逐漸演變為大雜院,如今整個胡同居住人口約1200人。
遛狗的周先生說,他在胡同里居住了幾十年,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院裡放電影,“那時候,放學回家看到胡同的空地上立起兩根大桿子,便知道今晚會有電影看了。於是,便早早寫完作業吃完飯,搬起小凳子,約上小夥伴們到後地占位置了。”

北京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

北京胡同文化歷史悠久,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來條。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幾個朝代的歷史人物、達官貴人,數量最多的還是以平民百姓、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名字命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