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老兒胡同

盧老兒胡同

北京以姓氏命名的胡同之一。明朝將北京城劃分為36坊,內城28坊,外城8坊,分屬東、西、南、(外城)、北、中五城管轄。依坊築巷建胡同,內城的大多數街道胡同自長安街以北,基本上都是沿用元大都之舊。盧老兒胡同現稱北五南五老胡同,位於崇文區西北部。北起東茶食胡同,南至珠市口東大街。長290米,寬4米。此胡同明代稱盧老兒胡同,清代時為南、北五老胡同。

歷史沿革

盧老兒胡同 盧老兒胡同
明朝將北京城劃分為36坊,內城28坊,外城8坊,分屬東、西、南、(外城)、北、中五城管轄。依坊築巷建胡同,內城的大多數街道胡同自長安街以北,基本上都是沿用元大都之舊。但由於紫禁城和皇城的擴建,使其面積幾乎占了北京內城的一半,又占據了內城正中間的位置,竟然使得整個內城東西兩城無法直通,也就是長安街中間的一段當時是被紅牆圍在了皇城裡面了,平民百姓哪能通行。如果從西城到東城,必須往南繞行江米巷(今東、西交民巷)走大明門前的棋盤街;或往北繞行地安門外,這么走一趟起碼要花上半天時間。但從南到北卻還有兩條與中軸線平行的主幹道,這就是當年北京城最長的兩條路:東邊的一條南起外城的蒜市口往北叫崇文門大街,穿過崇文門後叫崇文門裡大街,一直往北可達北城城牆根,最北頭叫賢街,這中間在路東分別與石大人胡同、驢市胡同(今禮士胡同)、朝陽門大街、東直門大街相交成“丁”字;路西則分別與東長安街、燈市、雙碾街(今東四西大街)、鐵獅子胡同(今張自忠路)、順天府街(今鼓樓東大街)相交成“丁”字。西邊的一條南起內城的宣武門,往北叫宣武門裡街,最北頭直達北城牆根前的新開道街(今新街口北大街),這中間在路東分別與西長安街、西安門大街、祟國寺街(今護國寺街)、浣衣局胡同(今新街口東街)等相交成“丁”字;路西分別與紅廟兒街、新開路(今新街口)相交成“丁”字,並與阜成門街相交成“十”字。由此不難看出,胡同十東西排列在這兩條主幹道兩側的。而這兩條主幹道又是與中軸線平行的,所以說胡同當時基本上都是東西向地排列在中軸線兩旁的。

這裡民國初年曾住過鹽商查氏,經營珠市口東大街路南的恩成公鹽櫃,壟斷全城官鹽。

2003年,南五老胡同以東,珠市口東大街以北,拆遷建新世界花園二期。

胡同文化

歷史故事

和元大都差不多,明朝每個城門都與街道胡同密切相關。因為甭說在明北京城圖上找不到毛家灣,就是清乾隆十五年的北京城明朝更不會有康熙橋。但如果說是清朝流傳的,可平則門,奇化門,早在明朝舊改叫阜成門和朝陽門了。而且明宣德七年(1432)在元長天師府舊址上蓋的朝天宮,在明朝天啟六年(1626)舊已被大火燒了,清朝時僅留有宮門的地名。明朝時北京城雖然由於皇城在內城中間的阻隔,沒有形成一條筆直橫貫東西的長緯線,但卻有相對來說也不算太短的緯線,就是從每個城門口向內部都有一條大街,象內城東邊兩個城門,東直門裡就有一條東直門大街,朝陽門內也有一條朝陽門大街,這兩條大街直通到前邊說到的那條與中軸線平行的東邊那條南起蒜市口北至北城根集賢街的主幹道。

內城西邊的兩個城門,也同樣有西直門大街和西邊縱向主幹道最北端的新開道街垂直相交;阜成門街則直通到皇城西大街。北邊的兩個城門也都有一條向里開的大街:德勝門大街、安定門大街。南邊的三個城門,因正陽門向里開就是棋盤街喝大明門了,所以沒有向里看的大街,只有向外開的直通到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的正陽門大街。它東邊的崇文門則既有向里開的崇文門裡街,也有開向外城的崇文門大街。西邊的宣武門也如此,向里開的叫宣武門裡街,開向外城的則稱宣武門大街。外城的西便門、廣寧門、右安門、永定門、廣渠門也都有一條向里開的大街,只有東便門、左安門沒有,從地圖上看因為左安門周圍較空曠荒涼。內城正中的皇城的四個門,也分別有一條大道向里直通到紫禁城,向外則內城的街道連線或相交溝通起來。北邊的北安門,就有一條向外開的大街直接與鼓樓大街相連起來,向內則直通到萬歲山。西邊的西安門大街向外也與西邊縱向主幹道垂直相交,向內則直通到太液池的玉河橋(北海大橋)。南邊的正門承天門則向內有條大道直通紫禁城,向外就是天街廣場。不過這條道當年只有皇上才能走。東邊的東安門街向內直通到紫禁城的東華門,向外則與金魚胡同相接後又與東邊縱向主幹道垂直相交。這些由城門開始向里或向外開出的街,縱橫垂直相交,就把北京劃分成一個個小方塊或小長方塊,如同棋盤內的一個小格。因皇城位於內城的中間,就不能使這些大街筆直相交成為真如棋盤那樣縱橫到底的相交直線,和劃分出一個個正規的小方格。因皇城的阻隔,或受太液池、什剎海、積水潭等水域的影響,所形成的小方格也就不規整,有的街道只好斜向或拐彎,就不能劃出方格了。這樣形成的方格或不規則的什麼形狀的格就是明朝當時所劃分的一個個的坊,坊里就是胡同。比如朝陽門大街與崇文門裡街相交到內城東南城牆就形成了一個長方塊格,這個長方塊中間又被石大人胡同與楊儀賓胡同的連線而隔為兩個坊,靠南邊的就叫“明石坊”,北邊的叫“黃華坊”。像今天的史家胡同、本司胡同、等草胡同、演樂胡同、乾麵胡同都在黃華坊內,明朝時就這么叫,至今一字未改。同在這個坊里的胡同還有改了名的,如明朝的勾闌胡同,現今叫內務部街。吳良大人胡同改為了紅星胡同,石槽胡同今叫東、西石槽胡同。

石大人胡同今叫外交部街。牌坊胡同,今改成南、北牌坊胡同。東院,今稱弘通巷。堂子胡同,今為東堂子胡同。此外在這個坊里,當時還有個大倉庫——祿米倉及武學、智化寺、寶源局、冉駙馬宜園、方家園。再如外城,由內城正南門正陽開外向外城的有條正陽門大街,這條大街一直通到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由這條大街往東也有這么一條大街,就是內城崇文門開向外城的崇文門大街,這條大街也一直通到外城的南城牆,但由於當時有一條水道自山川壇西北角的一片水域起,經天壇北的金魚池,從天壇東北斜著向東南流去,這條街也就不能正南正北筆直通達了,只好順水道外邊向東南擴張。這條大街和西邊那條大街中間就是正東坊,它北到內城南城牆,南到外城南城牆,並把天壇也包括進來了。正東坊里所包含的胡同,至今都還存在,有的仍叫原名,有的稍改了一下名而已,像如今的薛家灣胡同,當時就叫薛家灣,現東茶食胡同當時稱茶食胡同、今冰窖斜街當時叫冰窖胡同、今大席胡同當時叫席兒胡同、現今的南、中、北蘆草園胡同當時叫蘆葦胡同、現今的珠市口東大街當時叫西、東、三里河、現今的東、席半壁街當時叫半邊街、現今的東、西唐街當時叫唐洗白街、現今的北孝順胡同當時叫孝順牌胡同、現今的長巷頭條至四條胡同當時叫長巷兒一條至四條胡同、現今的得豐西巷當時叫豆腐巷,現今西興隆街草頭條至十條當時叫一條至十條、現今的新格路當時叫新開口、現今的細米胡同當時叫細米營、現今的三川柳胡同、板井胡同、香串胡同、鞭子巷當時也都這么叫一字沒改,現今的翟家口胡同當時就叫翟家口兒、現今的遠望街當時叫閻王廟、現今的南官房胡同當時叫官菜園、現今的東八角胡同當時叫巴家胡同、現今的南、北五老胡同當時叫盧老兒胡同、現今的珊瑚胡同當時叫石虎兒胡同、現今的廣渠門內大街當時叫蒜市口、現今的金魚池中街、西巷、東巷當時就叫金魚池、現今的西園子街和沙土山街當時稱為苜蓿園。此外,安國寺、慈源寺、天慶寺、法華寺和藥王廟當時也都在正東坊里。

文學作品

民謠一:

平則門,拉大弓,過去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掛紅袍,過去就是馬市橋。馬市橋,跳三跳,過去就是帝王廟。帝王廟,搖葫蘆,過去就是四牌樓。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打個火,抽袋煙,過去就是毛家灣,毛家灣,紮根刺,過去就是護國寺。護國寺,賣大斗,過去就是新街口。新街口,賣大糖,過去就是蔣養房。蔣養房,安菸袋,過去就是王奶奶。王奶奶啃西瓜皮,過去就是火藥局。火藥局,賣細針,過去就是老牆根。老牆根兒兩頭多,過去就是窮人窩。

民謠二:

東直門,掛著匾,間壁及時俄羅斯館。俄羅斯館照電影,間壁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鐘,間壁就是雍和宮。雍和宮,有大殿,間壁就是國子監。國子監,一關門,間壁就是交道口。交道口,跳三跳,間壁就是土地廟。土地廟,求靈簽,間壁就是四牌樓。四牌樓南,四牌樓北,四牌樓底下喝涼水。喝涼水,怕人瞧,間壁就是康熙橋。康熙橋,不白來,間壁就是釣魚台。釣魚台,沒有人,間壁就是奇化門。奇化門,修鐵道,南行北走不繞道。

北京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

北京胡同文化歷史悠久,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來條。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幾個朝代的歷史人物、達官貴人,數量最多的還是以平民百姓、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名字命名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