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官胡同

楊二官胡同

東羊管胡同,明朝屬北居賢坊,稱楊二官胡同。

簡介

楊二官胡同位於東城區東北部,東起東直門大街,西至東直門北中街,與西羊管胡同相接,南有三條支巷通東手帕胡同,北與南馬杓胡同民安胡同東揚威胡同相通,屬北新橋街道辦事處管轄。

歷史沿革

楊二官胡同楊二官胡同

東羊管胡同明朝屬北居賢坊,稱楊二官胡同。清朝鑲黃旗乾隆時稱羊管兒胡同,宣統時稱羊管胡同。民國後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原羊管胡同東段改稱東羊管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防修胡同,後恢復原名。

胡同北側清末有東正教堂,連延甚廣,北至安定門東城根;東北至東直門北城根。據《宸垣識略》記載:胡同內東口北側有古剎園寧寺,以僧園寧得名。明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萬善寺亦在此胡同內,寺內有禮部尚書趙貞吉撰碑。明萬曆年間原籍浙江的藥商在此創立德愛堂藥鋪。

胡同規模

胡同北有南館公園,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明時這一帶有一座銅廠,廢基上灰渣堆積如山。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將“雅克薩戰役”中所俘哥薩克士兵及家屬安置在東直門內北官廳一帶。當時東正教是俄國的國教,為照顧他們的宗教信仰,清政府將其駐地內一座關帝廟改為東正教堂,稱尼古拉堂(又稱聖尼古拉教堂)。這是俄國東正教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教堂。教堂第一位神父是馬·列昂節夫。義和團運動興起時,教堂毀於火,不久,由清廷重建,並封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的教徒為“致命聖人”,將其屍骨葬於堂下,將新建的教堂定名為“致命堂”,後又在御河橋西建奉獻節堂。大約在光緒三十年(1904)東正教會將附近的民房和土地買過來,稱南大院。教會在此開辦過牛奶廠,栽植過一些棗樹松樹。1956年中蘇兩國簽汀協定,這一地段的土地、房屋、樹木收歸中國所有。為滿足居民的需要,改造為綠化用地,命名為南館公園。

北京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

北京胡同文化歷史悠久,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來條。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幾個朝代的歷史人物、達官貴人,數量最多的還是以平民百姓、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名字命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