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馬察院胡同

屯馬察院胡同

屯絹胡同,是中國北京市的地名,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區域內。舊稱屯馬察院胡同,民國著名實業家周學熙曾居住於此。

屯絹胡同,舊稱屯馬察院胡同。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區域內。明代設有屯馬察院,簡稱“屯院”,時間一長,被民間傳稱為“屯絹”。民國著名實業家周學熙曾居住於此。

胡同名人

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驚醒了中國人,
屯馬察院胡同周學熙
使他們逐漸明白貧弱就要挨打、貧弱就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走上了“振興實業,拯救中華”的道路。從此,以“興辦實業”、“為民興利”為己任的企業家相繼出現。
周學熙,字緝之,又號止庵,安徽東至縣人。1866年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家庭,是洋務運動中重要人物周馥的兒子。
周學熙自幼在私塾書院修習,16歲考中秀才,28歲考中舉人。初官於浙江,後為山東候補道台
還是在周學熙留在京城繼續攻讀的時候,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日本,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許多知識分子行動起來,要求變法維新,尋找富國強兵的新路。周學熙深受影響,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投身實業。1897年周學熙進入了河北開平礦務局。這是他接觸新式工礦企事業的開始,從中磨練了開拓實業的才幹。1901年秋天,周學熙被清政府派往山東濟南。當時山東巡撫袁世凱正在推行教育改革,籌辦山東大學堂,便委任他任大學堂的總辦。袁世凱非常賞識周學熙辦學堂中表現出來的才幹,不久他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就將周學熙調到天津,委任為天津候補道兼辦直隸銀元局。從此,周學熙以天津為基地,開始創辦北洋實業。
1903年,周學熙赴日本考察。回國後,他認為“國非富不強,富非工不張”,決定振興民族實業,走國強民富之路。是年8月,創辦直隸工藝總局,周學熙任總辦,形成了“括全省工學界之樞紐”的倡導,推廣工商業的綜合體。對京津地區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06年,周學熙在天津創辦北洋勸業鐵工廠。同年,周學熙經過艱苦交涉,又收回被英國人強占的唐山細棉土工廠,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官督商辦的“啟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由國人自辦的第一個近代水泥生產企業,也使周學熙蜚聲國內。
周學熙1907年主持開辦“北洋灤州官礦有限公司”,即灤州礦務局,“以灤合開”,最後於1912年6月1日成立中英合辦的開灤礦務局。1908年清政府委任周學熙總理京師自來水事宜。他經過22個月的精心努力,1910年3月正式向北京城廂區開始供應自來水。從1903年到1908年,周學熙興工振商,名聲大振,被清政府封賞一品。
雖在官場,但周學熙的志向和主要精力放在實業建設方面。在投資經營上,他逐漸將投資重心由重工業轉向金融保險業和輕紡工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紡織企業集團,大大改變了華北地區輕紡工業發展嚴重滯後的局面,對於改變中國紡織工業的布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919年,周學熙主持創辦“華新紡織公司”。同年1月,華新天津紗廠正式投產。“華新青島紗廠”、“華新唐山紗廠”等相繼建成。奠定了華北紡織業的基礎,大大改變了中國紡織業的布局。周學熙發起創辦“中國實業銀行”,附設“永寧保險公司”,總行設於天津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鬥,周學熙在20世紀初的20餘年裡,由一籍無名候補道員成為馳名中外的大企業家,在中國北方,以天津為基地,形成一個為世人矚目,在其後幾十年中享譽海內外的“周氏企業集團”,投資領域包括了燃料、建材、紡織、五金、交電、機械、金融多種行業,形成了以啟新、灤礦、華新三公司為核心的龐大資本集團。
周學熙所開創的實業集團奠定了京津塘地區近代工業的基礎,所以周學熙本人亦因此與同時期在江浙一帶致力於事業救國的著名資本家張謇並稱為“南張北周”。
周學熙雖出身顯宦之家,曾任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天津道、長蘆鹽運使直隸按察使,並兩度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本人又是名聞遐爾的大實業家,一生沒有離開過財富。而當時的中國腐敗現象十分普遍,官宦之家和紈絝子弟之中,奢靡之風非常嚴重,各種惡習、醜聞比比皆是。處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周學熙卻始終崇尚節儉,樂善好施,保持著樸素的生活作風,除了公務大事和慶典應酬之外,他終年穿著布衣和家鄉土布縫製的布襪。由周學熙出資在家鄉建立的醫院,根據周學熙的規定,所有來看病的人都是不用花錢的。
1924年,周學熙因“年近六十,精力猝衰,時事又多變幻,殊非老朽所能周鏇”,辭去各公司所任職務而回家。周學熙故居在天津孟莊三多里,始建於1915年,是一組極體現房主人風格的中西合璧建築。在今南京路雲峰樓、國際大廈一帶。周學熙所購宅地,緊靠牆子河岸邊,約十畝余。宅地建築因既有三座樓的住宅,又有出租房屋七所,已形成里巷,故命名“三多里”。
1947年,周學熙遷居北平屯絹胡同,同年逝世。這位年愈81歲,曾經轟轟烈烈將畢生心力獻給救國救民事業的老人,靜靜地離開了人間。
周學熙這位清末民初的民族實業家,在他的一生中所經過的創業的艱苦、守業的辛酸、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構成了一幅近代中國民族資本家在夾縫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在奄奄一息中艱苦掙扎,在寒風嚴霜中努力培植民族工業的悲壯畫卷。而周學熙這位中國民族實業家,他的實業救國事跡已經被收入中國高中歷史教科書中。

相關資料-胡同的起名

再就是這么自發地給胡同起名兒,北京城這么大,胡同這么多,難免會有不約而同地形成重名,像叫扁擔胡同的最多時曾達16條、井兒胡同最多時也有14條、花枝胡同、口袋胡同都達到過11條、羅圈胡同有過8條、箭桿胡同、真武廟、堂子胡同各有7條、至於兩、三條相重的起碼超過600條。還有的胡同名兒因口耳相傳,天長日久,以訛傳訛,弄得不知原來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像現今德內大街路西的三不老胡同,本是為了紀念明朝航海家、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原叫三保老爺胡同,到了清朝傳成了三伯老胡同,後又傳成三不老胡同,令人不得其解。再如現今民族宮西邊的大、小沙果胡同,本來與水果並沒一點關係,最早叫砂鍋劉胡同,因這條胡同里住著個賣砂鍋的劉某人而得名。後來訛傳成砂鍋琉璃胡同,讓人感覺好像這條胡同是既賣砂鍋又賣琉璃製品的所在,再傳下來竟變成了大、小沙果了,難道是因賣砂鍋賠了本改賣水果了不成。不過這倒正好證明了北京胡同的名稱相沿已久,是靠口頭流傳的。北京胡同的名稱,有許多是叫了四、五百年的,像明朝開始叫到今天的絨線胡同等30多條胡同。而歷史最長的磚塔胡同從元朝叫到今天有700多年了。這中間從明朝改朝換代到清朝,胡同名稱改變了三分之一,像朝陽門內的把台大人胡同改為了巴大人胡同,後又訛稱八大人胡同。東單北的吳良大人胡同改成了無量大人胡同,吳良本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這么一改從字義上一看既可說是沒有度(肚)量的大人胡同,又可理解成前途無量的大人胡同。由這條胡同再往南的總鋪胡同,清朝改為總部胡同,現訛傳為總布胡同,令人從字義上不大好理解,什麼叫總布呢?要按清朝的總部還好解釋,可以想像成是駐在這兒的軍隊總部什麼的,可明朝的原意並不是這樣。那時全城分為36坊,每坊又分若干個牌,每個牌下又設若干個鋪,鋪有鋪頭,管若干條胡同。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對此有所記載,如當時的思城坊,下設五牌21鋪,驢市胡同、石牌胡同、把台大人胡同、拐棒胡同、炒米胡同、井兒胡同、頭條胡同。二條胡同、三條胡同、四條胡同、月牙胡同、牛房胡同等都在這21鋪里。而總鋪胡同是在明時坊,這個坊設西四牌16鋪,東四牌26鋪里。阜城門南,明朝有金城坊,坊中有條濟州衛胡同,清朝給改成了機織衛胡同了,這么一改也不大好理解了。其原意濟州衛是明朝初年的軍隊編制,當時在軍事要塞的地方都設有衛所,因而許多胡同就帶有衛字。再如安定門東邊明朝的崇教坊里有條武德衛營,也是這么回事,清朝也改為五道營了,今稱五道營胡同。明朝西直門南的河漕西坊的水清左衛胡同,清朝改為魏兒胡同今稱北魏胡同。明朝宣武門北大時雍坊中的衛營胡同,清朝給改成餵鷹胡同,今稱未英胡同。再如宣武門西北明朝的金城坊里還有座屯馬察院衙門,衙門左邊就出現了屯馬察院胡同以及提學察院胡同、巡按察院胡同,到了清朝將這三條胡同改成了屯絹胡同、學院胡同和按院胡同,直叫到現今。在這三條胡同北邊,明朝還有條以府第命名的許游擊胡同,到了清朝乾隆年前改叫棗林街,宣統年間又稱松鶴庵,現叫松鶴胡同。明朝東直門北的北居坊里有條楊二官胡同,清朝改成了羊管胡同,今仍叫東、西羊管胡同。明朝宣武門外正西坊有條安南營,清宣統年間改為了大安瀾營。明朝阜成門東北的河漕西坊有條柵欄胡同,清乾隆年間改成了沙臘胡同,清宣統年間又訛傳為後紗絡胡同,這說明在明朝和清朝時柵欄就是念成沙臘:按音記字難免音同字不同了。也在這個坊里的陳信家胡同,清朝給改成了大陳線胡同,後訛傳為大乘巷,直叫到如今。這條胡同南明朝有條北大橋胡同,清乾隆年間訛傳為大橋胡同,到了宣統年間則叫成大腳胡同,今改為大覺胡同。明朝安定門內大街西側的昭回靖恭坊里有條局兒胡同,清乾隆年間音同字不同地記成了桔兒胡同,現叫菊兒胡同,就是如今北京危舊房改造出名的典型胡同。那兒現今首先蓋起了青磚、灰瓦、紅檐的古樸典雅四合院式的小樓。清朝還把明朝宣武門西宣北坊中的孔家胡同改為了孔雀胡同,直叫到如今。也將崇文門北邊明時坊中的斧鉞司營,改成福建司營胡同,今稱富建胡同。明時坊中的揚州胡同,改為羊肉胡同,今稱洋溢胡同。安定門南教忠坊中的花豬胡同被改為花針兒胡同,後改為北花枝胡同,現併入花梗胡同。教忠坊中的水塘胡同,被改為水塔胡同,後訛為水獺胡同,現併入細管胡同。前門外正西坊中的柴胡同,被改為柴兒胡同,後訛傳為茶兒胡同,直叫到如今。正西坊中的張善家胡同,被改為掌扇胡同,直叫到如今。現今前門外的珠市口,也是清朝將明朝的豬市口改叫至今的。現今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胡同,明朝時本來叫繩匠胡同,清朝乾隆年間訛記成神仙胡同了,後又一度改叫丞相胡同。現西四北三條,明朝是本叫箔子胡同,清朝改成豹子胡同後又訛傳為報子胡同。明朝阜城門南的金城坊內有條縱貫全坊的金城坊胡同,到了清朝也給訛傳為錦什坊街,一直沿用到今。

北京城歷經鹹豐十年(1861)英法聯軍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的先後入侵,變化頻繁,也使胡同名稱有所變化。像鹹豐十一年在東堂子胡同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掌管對外事務,並開始辦起“洋務”。光緒二十七年將這裡改為外交部,因此就有了外交部街的名稱。也是在這一年,俄、德、日、英、法、意、奧、荷、比、西等11國,強迫清朝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中有一款就是制定在北京劃分公使館區,其範圍東到崇文門大街,西至兵部街,南到城根,北至東長安街。界內原有居民、衙署一律限期遷出,使館內一切行政權屬使館委員會管理,中國政府不得過問,儼然成為“國中之國”。這塊地界兒就是由東江米巷變成的東交民巷。同時根據這個條約的“北京各國使館界址四至專章”規定,使館界外還要有“公共道路”,“公界”之內不準有房屋。“使館界”北面至東長安街北80米為止的地界也作為“公界”。因當時東長安街並不是像如今這么寬,只是現今東長安街的南部。因而就拆除了東長安街路北的房屋直拆到東單頭條胡同。這么一來北京地圖上的東單頭條胡同就從此消失了。使這一帶變成了廢墟和瓦礫堆。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攻侵北京城後,四處放火屠殺搶劫,皇城西北的旃檀寺等各胡同都被大火燒毀,由這兒再往北不遠的莊親王載勛府也被燒毀,當場燒死了1700多人。八國聯軍燒了我們好多胡同,可我們胡同里的人民並沒有屈服,侵略者走在胡同里就會突然遭到械擊和石塊磚瓦的擲擊。清朝末年,也有少數胡同的名稱發生了音同字不同的變化,像東四牌樓到東單牌樓大街東側的七、八條胡同:巴大人胡同變成了八大胡同、啞巴胡同變成了雅寶胡同、趙家胡同變成了趙家摟胡同、楊夷賓胡同變成了羊儀賓胡同、總部胡同變成了總鋪胡同、黃獸醫胡同變成了黃壽醫胡同、騎鳳樓變成了棲鳳樓、十八半截變成了小頭、二、三條胡同等。

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時期,剛才說過的那幾條胡同名稱有的又變回到原名,有的則繼續再次發生音同字不同的變化。像黃壽醫胡同就又變回到原來的黃獸醫胡同,羊儀賓胡同中的“儀”字不知為何又變回到“宜”,而“羊”字和“賓”字卻未變回去,成了羊宜賓胡同。這么一來可真無法解釋了。查看了明朝的北京地圖,當時在黃華坊內就有楊儀賓胡同。明朝皇室貴族的女兒分為公主,郡主、縣主三等封爵,皇上的女兒為公主、親王郡王的女兒則稱郡主、縣主。公主婿叫駙馬,郡主婿為郡馬,縣主婿稱儀賓。楊儀賓就是一位縣主的女婿,姓,住在這條胡同中,所以胡同就叫了楊儀賓胡同。可這么一改名稱,將姓楊的楊改成牛羊的羊,將儀賓的官稱改了宜賓,就不得其解了。這是往回變的例子。繼續變的倒子則是將總鋪胡同又變為了總布胡同,更為費解。好解釋的是將勾欄胡同變為了內務部街、將石大人胡同變成了外交部街。這是因民國初年的內務部和外交部曾在這兩條胡同里。像這樣改名的胡同還有鐵匠胡同改成了教育部街、嘎嘎胡同改成了航空署街等。辛亥革命後,天安門至中華門前的一段路稱中華路。廣場東邊的戶部街(也稱富貴街)改成了公安街,再往東邊點的兵部街改成了東公字街,由這兒再往東就是台基廠了。自東公安街到台基廠中間,原有一條玉河(也稱御河),這是一條從皇宮中流出的明河。水源來自什剎前海,經後門橋(地安門橋)往東南沿皇城東牆南下,出皇城後一支經前門水關直入護城河,另一支就是這條斜向東南的明河,它縱向穿過東長安街,再經東交民巷而入通惠河。清朝末年,這條稱為玉河的明河連同東交民巷一起被劃為使館區。後來逐漸淤淺,而改砌成了暗溝。民國時期把這條暗溝展擴為兩條街,靠台基廠那邊的叫正義路,靠東公安街一邊的叫興國路。廣場西邊,從西皮市再往西有一條與其平行的刑部街,是因清朝的刑部和大理寺都在這條街的西側而得的名。民國時期則改成了法務部街,自然也是因為當時的法務部和法院都在這條街上了。竊國大盜袁世凱曾把他的總統府設在中南海居仁堂,又在南海寶月樓下的皇城上開了一個門,稱新華門,於是這段時間新華門前的西長安街,便被改名為府前街,中南海西邊的象房橋(今新華社所在的位置),就把這段街道稱為了國會街,1923年直系軍閥曹錕就在這裡演出過一幕賄選總統的鬧劇,他以5000銀元一票的代價賄買國會議員590人,使其“當選”為大總統。日本侵華後,曾一度將東西長安街稱為東西三座門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