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

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務部街,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史家胡同,明朝屬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京華、官學大院併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八條,後恢復原名。

基本信息

概述

史家胡同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是條很有名氣的胡同,也是如今北京京城裡尚存的四十多個保留自元明以來老名稱的胡同之一。西起東四南大街,東至朝陽門內南小街,長約五百米左右,胡同南側的東羅圈、西羅圈胡同均與乾麵胡同相通。它往西距古都皇宮,往南距東單牌樓、長安街,均為一千米左右;往北距東四牌樓,往東距朝陽門老城牆均為五百米左右;胡同西口北側有個二郎神廟,也稱“狗神廟”。周邊還鄰近東嶽廟、隆福寺、智化寺、清真寺、大慈延福宮等寺廟,可謂地處古都皇城東部的黃金核心地帶。

歷史沿革

史家胡同史家胡同
在明代的36坊中,史家胡同屬皇華坊,清朝為鑲白旗屬地。史家胡同的名稱,傳說源自胡同西口內的明朝末期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紀念祠堂,但更確切地說,很可能是因史可法的家族先人而得名。

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史可法祠堂舊址(現史家胡同59號)建起了“左翼宗學”,當時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子弟入學。

1905年改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國小堂”,1910年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1912年又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1939年第二中學校遷移至史家胡同北側的內務部街,史家胡同59號又建了史家胡同國小。至今,京城裡赫赫有名的兩所學校,即北京二中已有285年歷史,史家胡同國小也有70年校史。 不僅如此,清末專門培養派赴美國等國留學生的留美培訓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教務處以及考場,也在史家胡同內。清華大學惟一的終身校長梅貽琦以及胡適、竺可楨,都在當時考生之列。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當時擔負維護北平社會治安的解放軍平津衛戍區糾察一大隊的駐地,就設在史家胡同41號大院。

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京華、官學大院併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八條,後恢復原名。

1984年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曾居住者

該胡同建築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據老住戶講,清末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傅彩雲)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內。胡同內51號院為章士釗先生故居。章土釗辛亥革命後曾任教育總長,1949年曾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北平和平談判,因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遂到香港。後又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隨後全家也來到北京。開始住在東四八條朱啟鈐家,由於兩家人口都比較多,居住比較擁擠。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探望章士釗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便親自出面解決章的住宅問題。章夫人選中了史家胡同51號院,是一個三進院。章士釗認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將第三進分了出去。章士釗去世後,由他的家屬居住。1984年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胡同內55號院,大門影壁上有磚刻和親王詩,兩邊還有對聯。

史家胡同史家胡同

在新中國解放的初期,作為水利部長的傅作義將軍一家,以及部分水利部門的工作人員,曾經居住在史家胡同32號院內,記錄了愛國將領與史家胡同的一段情緣。

在東四與東單之間並列著許多條整齊的長鬍同,路東有一條叫史家胡同。關於胡同名稱的來歷,一般的說法是,因胡同內有史可法的祠堂,其地址現為史家胡同國小。

可是一查時間,不對了,早在明嘉靖年間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的。

鑒於祠堂有時是在故居基礎上建立的這一習俗,除非史可法家庭是一個溯百年歷史而不衰的大家族,才有可能以史可法先人的住家為地名,否則很可能是另一家姓史的住戶了。

這有待專家考證。

章士釗

章士釗被稱為"毛澤東青眼有加之師友",他曾住史家胡同51號

史家胡同51號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式四合院,在院子深深的門樓里有兩扇厚厚的紅漆大門。這裡就是章士釗的故居。史家胡同51號院。這是一座大氣、莊重的四合院,有前、中、後三個院落,中院是主院,前院和中院之間的南北雙朝向的房子是穿堂,東邊還有一個偏院。章士釗認為,一家人住這么大的一座院子太大了,便將第三進院分了出去。周總理又鄭重其事地對章士釗說他請示了毛主席,這房子是送給他的,感謝他對共產黨的幫助和合作。原來1920年夏,毛澤東和蔡和森為湖南赴法勤工儉學學生缺乏路費一事,曾向章士釗求助。章士釗十分支持,立即籌措了一筆資金資助學生。這筆錢後來一部分用作赴法留學生的旅費,剩下的由毛澤東攜回湖南,作為開展革命工作的經費。1960年章士釗一家搬進了史家胡同居住。

章含之

史家胡同史家胡同
章含之女士的著作《跨過厚厚的大紅門》,書中記錄了她在史家胡同51號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章女士對史家胡同51號深深眷戀的感情融化在了字裡行間,感人至深。

在章女士筆下史家胡同51號是那樣溫馨可愛的庭院。她寫道:"1960年我隨父母從東四八條的四合院搬進這個古老的四合院時剛剛二十五歲。那時前、後院的樹木都是新栽的。後來,前院的榕樹長得很快,兩三年後就成陰了。再後來,榕樹的粉紅色、毛茸茸的花復蓋了一片樹頂。這些花可以延續整整一個夏天,每天夕陽西下,它們就開始散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來,那幽香是'家'的芬芳,每當我跨進這四合院的門檻,不論那時我是喜悅還是沮喪,這芳香都會使我感到家的溫馨。"

這樣雅致而溫馨的小院子是什麼樣子呢?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走進這座四合院。推開那扇厚厚的大紅門,迎面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影壁,影壁牆是白白的,襯著架上依然碧綠的絲瓜,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油然而生。影壁旁邊是一溜兒整齊的房子,木質的綠隔扇窗,灰灰的磚牆,從房子的位置我推斷這會不會就是章家的傳達室呢?我記起章女士在她的書中曾說過,她與喬冠華的愛情曾經發生在這裡。那是1973年5月,國務院管理局對這座四合院進行大修。章含之暫時搬到前院傳達室安身。那時,她和喬冠華正在戀愛,他們就在那堆滿家具雜物的傳達室里一杯清茶,促膝長談,相互間超越年齡的差距,官職的懸殊,感情上達到了完全的融合。章女士至今還常常回憶起在簡樸、擁擠的前院小屋中那些純真的時刻。

我繞過影壁,穿過一段短短的遊廊就到了中院,院子裡很是宏敞。在這樣深秋的季節里樹上的葉子已經脫落,只剩下濃密的枝條。1973年,喬冠華與章含之結婚後,放棄了裝飾一新的史家胡同55號的住宅,搬到51號和章含之一起開始了甜蜜的生活。記得章女士在書中常常憶起:"從初夏到深秋,我們常常在深夜的月下散步。時間久了,冠華統計出,走一圈院子是八十步。在銀色的月光下,冠華幾乎是與白晝里全然不同的一個人。他沒有了好勝雄辯的氣勢,臉上常常有一絲淡淡的傷感。我常常想,不知道這世上有幾個人能真正懂得他的心……然而,又有幾個人看到過清澈如水的月光下的喬冠華?他是那樣沉靜,那樣柔和,而且那樣的憂傷。這時的喬冠華,只有這深深的四合院與我一起陪伴著他,聆聽著他傾吐內心的感嘆。"現在想來,這段感人至深的文字,不是正和著眼前這座小院的氣氛和色調嘛。

洪晃

洪晃是著名的文化人、出版商,不過有些人在介紹她時,總是過於注重介紹她的名門背景,像什麼章士釗的外孫女、著名外交官章含之的女兒等等。他們有點忽略了她的才華,其實洪晃本人是個實實在在的"名門才女"。

史家胡同51號的四合院伴隨著洪晃的快樂童年,章含之的著作《跨過厚厚的大紅門》里的妞妞講的就是她。據說電影《無窮動》中的一些場景,就是在史家胡同51號章家的宅院中拍攝的。

曾為考場

史家胡同從明代歷經清、民國直到今天沒有更改過名稱(不包括"文革"中壽命很短的"紅日路十八條"。那時,北京幾乎所有地名都改成了帶有革命色彩的名稱),可見其名稱的穩定性相當強。

20世紀初,史家胡同在知識界引起過注意,那是因為胡同里曾設過考場,錄取赴美留學生。

這個時期,帝國主義的凌辱和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現狀,激發了青年學生向工業先進國家學習的熱情,有愛國激情的學生紛紛湧向向日本和美國。由於留學日本的青年回國後多從事反清活動,這使清政府很是惱火,加之日本國對中國留學生的遏制及美國又放寬了留學限制,清政府遂將出國渠道從日本轉向美國。

1909年5月,清政府制定了《遣派留學生辦法大綱》,明文規定赴美學生以學習實業為主:"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

這是中國"實業救國"道路初端。在組織上,由外務部和學部兩家派出官員組成"遊美學務負責考試挑選、管理、派遣、聯絡等事宜。這個學務處先是在候位胡同,後是在史家胡同辦公,考場自然也就設在史家胡同,考生看成績也是在此地。

當年4月8日,第一批考生630人參加了考試,47人被錄取。第二年7月,第二批400多人參加考試。考試分作兩場;第一場是在21日,上午考國文,命題作文,題目是《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說》,是篇論說文。下午考英文,英文作文題目是《借外債興建國內鐵路之利弊說》。國文和英文考試及格後,才許可5天后參加第二場,這場考試總計3天,考試的內容多,有平面幾何、希臘史、羅馬史、德語或法語、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化學、三角、立體幾何、英國史、世界地理、拉丁文等。

這次考試錄取70人。

第三次為1911年6月,錄取了63人。這也是最後一批,此後,政府不再出面組織考試,而是由清華大學選派赴美留學生了。

格局

史家胡同整條胡同道路寬敞,綠樹成蔭,部局規整,宅院相連,大大小小的四合宅院約有80多個,其中兩進院、甚至三進院的深宅大院就有30個左右。整條胡同到處是青磚灰瓦、如意雕窗,亭台閣榭、古色遊廊,楹聯彩畫、精美磚雕,朱漆大門、石刻照壁,還有廣亮門、金柱門、如意門、垂花門,是老北京四合院經典建築的博物館。

2000年左右,北京聯通在東四南大街東側史家胡同至乾麵胡同之間蓋樓,拆掉了從史家胡同西口南側至51號對面的朝陽門少年之家間的多個四合院,讓自元大都建城以來有750年歷史的史家胡同,不再完整。

北京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

北京胡同文化歷史悠久,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來條。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幾個朝代的歷史人物、達官貴人,數量最多的還是以平民百姓、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名字命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