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奪

剝奪,用強制的方法奪去,剝奪勞動成果。

詞語解釋

【中 文】 剝奪
【拼 音】 bō duó
【英 文】 deprival
【詞 性】 動詞,
【褒 貶】 貶義詞
【近義詞】 掠奪 搶奪
【反義詞】 贈予
【釋 義】 [動詞]①用強制的方法奪去:剝奪勞動成果。②依照法律取消:剝奪政治權利。

詞語辯析

剝奪 掠奪 搶奪
三個詞都有憑藉權勢、暴力強行奪去的意思。“剝奪”常搭配抽象事物,如“剝奪婦女的選舉權。”“掠奪”的對象多是具體的貨物、財物,強調數量巨大。“搶奪”側重以暴力搶取,突出其膽大妄為、目無法律,性質惡劣。
【例 句】 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許多正當權利都被剝奪了。

哲學意義

剝奪成了一個文化信念
“剝奪剝奪者”,這是十月革命時期最響亮,也是最經典的口號。剝奪者指的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對象——沙皇、貴族、地主、富農、資產階級,而剝奪則是指的無產階級用專政的手段——武力、強力、血與火,來將剝奪者的財富收歸人民所有。“剝奪剝奪者”本是一個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它給新生蘇維埃共和國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質基礎,沒有這種剝奪,共和國將不復存在。然而,當這一進程成為人們意識中的“凱歌行進”(“戰時共產主義”,高潮是1921年)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時,它就成了一種金科玉律的、永恆的信念。因而“剝奪剝奪者”也就給了執掌政權者一根強大的意識形態支柱:剝奪就是專政,無剝奪,無專政,就不能建設和建成社會主義。
沙皇、貴族、地主、富農和資產階級被剝奪和專政後,剝奪本該終止,因為在人民之間是不應該有剝奪這種行動準則的。然而,在蘇聯的歷史進程(包括蘇維埃文化形成和發展進程)中,剝奪非但沒有終止,反而成為革命和建設中日益重要,直至是惟一的、須臾不可離開的思維和手段。1927年,蘇維埃俄國由於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在全國範圍內,中農戶的數量上升,並逐漸達到十月革命進行時富農的經濟水平,農村的經濟獲得了普遍的發展,社會也變得穩定起來。但是,“直接工業化”的方針需要大量資金,而工業本身不能提供這些資金,又不願和不能接受其他的資金來源,於是“剝奪”再次提到了議事日程,而“剝奪”的主要對象就是農民——在新經濟政策下發展富裕起來的農民。那種以重分土地和生產資料為手段的強行“均財富”的過程——“剝奪”過程在農村再次出現。除農業經濟的惡化外,民心的不穩,社會的動盪是這種剝奪的直接後果。1927年2月,加里寧在聯共(布)中央全會上讀了一封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富裕起來了的農民、但被劃定是“富農”的信:“現在我面前只有兩條出路,一條是到土地科去,一條是去請求‘基督發慈悲’。”到“土地科去”就是承認自己是富農,聽憑政府的發落,而請求“基督發慈悲”就是聽天由命了。
剝奪農民,就是從農民那裡(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不管他們有沒有這個承受能力)剝奪糧食、耕畜和其他生產資料,就是向農民強行索取“貢賦”。而剝奪的過程主要就是“抓富農”的過程,就是聯共(布)黨員抓富裕起來了的農民的過程。一位農業人民委員部的部務委員當時向中央反映:“我不想把我們農村中的黨員同志都說成是農村的官僚,但他們大多數確是變成了冷冰凍的官員,他們不去尋找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不去尋找解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辦法,不去尋找提高農村福利的辦法,不去加強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為工業原料供應者和工業品銷售市場的工業基礎,而是在尋找富農。他們抓富農就像搞體育競賽,差不多所有的能吃飽飯的農民都被他們看成是富農,看成是危害共產主義的凶神惡煞,他們理解的共產主義就是農村的貧窮和愚昧;持有黨證的官僚所擔心的只是自己的位置(失業的幽靈把他們嚇壞了),他們在盡力不停地、一個接一個地尋找更多的富農,因為對他們的工作通常是用抓了多少富農來評價的”。從這封信不難看出,“剝奪”在這時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革命的、建設的實際進程,而且是一個意識形態鬥爭的過程,一種蘇維埃文化觀發展、深化和強化的過程。由農村基層黨員到執政的最高領導,對他們來說,剝奪似乎是鬥爭的主要法則,是向前運動的惟一推動力。
除了這種“收歸國有”的直接剝奪外,國家還將農產品的採購價格壓得很低,低得連家中真有餘糧的農戶也不願意按照國家的價格賤賣,低得農產品對工業品的比值大幅度下降:1927年,出售1普特燕麥的錢只能買到2.55米布匹,或6.19磅鹽,或3.93磅糖,以至農村總的購買力大致下降了50%。對“富農”的剝奪實質上是對所有農民的剝奪,是對整個農業經濟的剝奪。因此,農民對蘇維埃政權的離心力增強,淡薄了對蘇維埃文化觀的吸引力,那種惶惶不可終日、聽天由命,甚至“求基督發慈悲”的文化觀和道德影響就在默默擴展其威力。在這時的農村中,那種在家中一隅供奉基督聖像並早晚默默祈禱的現象普遍存在,對上帝的信仰和期待在悄然地替代對紅旗和蘇維埃的信仰和期待。這不僅是經濟的危機,發展的危機,更是蘇維埃文化觀的危機。
1928年1月,聯共(布)黨的最高領導人分別下到各個地區,進行“糧食採購巡行”,加深了這種危機。在巡行中,史達林向當地的領導人建議用“非常措施”採購糧食,即用非常措施剝奪農民,用俄羅斯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刑法第107條,“對從事糧食投機倒把和囤積居奇分子予以嚴懲,本人交法庭審判,糧食由國家沒收”。史達林所到之處講話的主題,就是用暴力剝奪富農。他對地方幹部的指責是:“富農不願意拿出糧食來,為什麼你們不懲辦他們?”“為什麼直到現在富農還沒有被清洗掉?”對那些執行“剝奪富農”政策不力的幹部則嚴加懲處:到1928年3月,在西伯利亞有224名負責人被解除職務,有1434名黨員受到黨的處分,其中278人被開除出黨;在烏拉爾,被解除公職的有1157人。因援用第107條而受到審判的人:在北高加索為3424人,在西伯利亞為1589人,在烏拉爾為255人。
非常措施——暴力剝奪將農民防備“黑色日子”的存糧都沒收了,於是農民對這樣做的政府就側目而視,隨之反抗事件就猛增。農民的心裡有桿秤,這秤就是他們糧囤里存儲的糧食。有足夠可以自己支配的糧食,蘇維埃政府就好;將這種糧食剝奪了,自己的糧囤空了,他們就活不塌實了,蘇維埃政府就不好。農民是最樸實的現實主義者,他們的文化觀是不受空泛的、“凱歌行進”式宣傳的影響的。斷了農民的機動糧和防荒糧,也就斷了蘇維埃政府自己的立足基地和支撐點,斷了蘇維埃文化和俄國農民傳統的文化觀和道德觀的聯繫和交融。史達林後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從1月到3月收購了將近3億普特的糧食,當時收購的是農民的機動糧;從4月到6月我們連1億普特也沒有收購到,因為那時我們不得不在收成的好壞還看不清楚的情況下觸動農民的防荒糧。但糧食還是必須收購。於是,重新採取了非常措施,產生了強迫命令、破壞革命法制、挨戶巡視、非法搜查等等現象,這就使國家的政治狀況惡化,給結合造成了威脅。”
農村中的這種剝奪,在稍後的“農業全盤集體化時期”就更強烈了。剝奪基本就是以“奧格布”的人員和貧農組成的工作隊搜查的方式來進行了。集體農莊的組建就成了一場對“富農”的戰爭:各個地區都竭力追求“全盤集體化”的高速度和高百分比,為了使所有農民都加入集體農莊,各級領導都採取了“非常措施”。這時,在農村中的普遍現象是:哪個農民不願加入集體農莊,他就是富農,哪個人反對用強力來實行“全盤集體化”,他就是敵人,就是犯了反革命罪。集體農莊只能是貧農和中農的,“富農”既不能參加,也不能自行組建集體農莊,否則就是假集體農莊,就是以“集體農莊為幌子”來破壞“農業全盤集體化”。於是,“把富農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就成了一條法律。
蘇聯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的霍皮爾專區是蘇聯第一個以整區形式加入集體農莊的地區。關於這個地區的集體化的真實情況,著名作家蕭洛霍夫在1929年7月29日的一封信中作過真實記錄:“富農被擠壓,而中農也受到打擊。貧農在挨餓,在霍皮爾專區,把一個真正中農,甚至常常是沒有什麼經濟能力的人家中的財物,從茶炊到鋪墊用的皮褥子都被變賣掉了。民眾變得狂暴起來,情緒是沮喪的,來年可供播種的耕地災難性地縮小了。”霍皮爾農民的反抗在增加,但是當局把它們稱為是富農的進攻,是匪幫活動。當一支騎兵部隊從蕭洛霍夫的窗下跑去鎮壓這種“匪幫”時,這位作家驚嘆道:“1921年又回來了”。
從“戰時共產主義”起,到“農業全盤集體化”,再到二戰後的蘇聯農業經濟政策,幾乎是一貫地把農民(儘管有不同的名稱:富農、破壞分子、反蘇維埃分子、糧食投機倒把者等等)作為剝奪的對象,一切政策都在延伸和實現一個傳統的決策:剝奪農民,向他們索取“貢賦”是惟一的出路。於是,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執政的無產階級去剝奪作為盟友的農民,而聲稱的目的卻是要不斷加強工農之間的聯盟。作為一種經濟措施,反覆對農民的剝奪所造成的損失甚至災禍是慘重的,蘇聯的歷史進程和解體已經證明,時至今日俄羅斯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舉步蹣跚也就是明證。而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鬥爭手段,剝奪成了蘇維埃文化現象中的冰凍三尺的癥結。剝奪成了一種文化信念,使蘇維埃文化具有了強權強力的表征。在這種表征下,意見的自由申述,下情的正常上達,常常被視為異端,而遭“剝奪”。
剝奪之延伸而不絕,自有經濟、社會等諸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恐怕是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解釋不同。在蘇聯時期,下述這個論斷是決定了蘇聯的歷史進程的:“隨著我們的進展,資本主義分子的反抗將加強起來,階級鬥爭將更加尖銳。”和平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剝奪”理論和行動淵源於此。然而,蘇聯的歷史,蘇維埃文化觀的發展史也表明:動亂時期的剝奪,對剝奪者的剝奪,其結果必然是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而昇平時期的剝奪,對剝奪了剝奪者的剝奪,則只能導致人心的不穩和社會的動盪不安。

感覺剝奪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觸覺。被試單獨呆在實驗室里,幾小時後開始感到恐慌,進而產生幻覺……在實驗室連續呆了三四天后,被試者會產生許多病理心理現象:出現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緊張、焦慮、恐懼等,實驗後需數日方能恢復正常。
這說明感覺不僅是人認知過程的第一步,而且對維持人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