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軍區

冀南軍區

冀南軍區1938年4月27日,冀南軍區成立,駐地在邢台南宮,宋任窮任司令員。

簡介

冀南軍區冀南軍區

1938年4月成立,宋任窮任司令員,文建武任參謀長,王光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5個軍分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徐紹恩,政委李林;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周光策,政委余品軒;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宋樹權,政委周發田;第四軍分區司令員余倫勝,政委王心高;第五軍分區司令員葛桂齋。1939年1月16日,集總又任命王宏坤為冀南軍區副司令員。

概述

冀南軍區冀南軍區

冀南軍區最早成立於1938年4月,由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兼,轄第1至第5軍分區,轄區在河北省石家莊、山東省德州聊城河南安陽之間。12月,東進縱隊和冀南軍區分開。

1940年6月,冀南軍區進行整編,轄新編第4、第7、第8、第9旅和第1至第5軍分區,後增編第6、第7軍分區。同年下半年,冀南軍區所屬部隊參加“百團大戰”。從 1941年起,軍區部隊進行反“掃蕩”、反“蠶食”、反“清剿”鬥爭。1942年,新編第7、第8、第9旅先後併入第6、第3、第4軍分區,所屬部隊歸各軍分區領導。1943年10月,軍區直屬八路軍總部指揮。

1944年5月,冀南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軍區,但仍保留冀南軍區番號。1945年6月,成立冀南指揮部。為了參加豫北戰役,冀南指揮部將所屬部分部隊編成平漢縱隊。9月7日,平漢縱隊改為冀南縱隊,奉命西進參加上黨戰役。陳再道任司令員,杜義德任副司令員。1945年10月,正式恢復冀南軍區,轄第7至第11軍分區和獨立第4旅。晉冀魯豫軍區為應付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進攻,將所屬冀南軍區主力部隊孔(慶德)秦(基偉)支隊、雷(紹康)寇(慶延)支隊、杜(義德)支隊編成冀南縱隊。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編組超地方性正規兵團的指示,將冀南縱隊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治委員,轄第4、第5、第6三個旅及獨立團,共1.4萬人。1946年7月,第2縱隊與冀南軍區合併,仍保留第2縱隊建制。陳再道任司令員,王從吾任政治委員,王光華任副司令員,劉志堅、馬國瑞任副政治委員,王蘊瑞任參謀長,鍾漢華任政治部主任。從1946年8月到1947年5月,為粉碎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第2縱隊在冀魯豫區擔任內線作戰,先後參加定陶戰役鄄城戰役滑縣戰役豫北戰役等,殲敵1.6萬餘人。1947年6月底,第2縱隊與冀南軍區分開,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建制,隨劉鄧大軍主力參加魯西南戰役,沿隴海路南下,向大別山進軍。8月28日,進至大別山水麓。1948年3月初,北渡淮河轉向豫西南進行外線作戰。

冀南軍區勳章冀南軍區勳章

1948年5月9日,晉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王維綱,副司令員范朝利,副政治委員鍾漢華,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主任許夢俠,下轄第4、第6旅。第5旅歸鄂豫軍區建制。隨後參加宛西、宛東戰役。11月至12月參加淮海戰役

1949年2月,根據小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決定,第2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建制,由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第10軍軍長,王維綱任政治委員,范朝利任副軍長,高厚良任參謀長,許夢俠任政治部主任,闞濟世任供給部部長,下轄共1.95萬餘人。第4旅改稱為第28師,陳中民任師長,姚克 任師政治委員;第6旅改稱為第29師、周發田任師長,於笑虹任師政治委員。

4月21日,第10軍參加渡江戰役,擔負封鎖、維護長江沿岸交通,保證主力渡江作戰的任務。6月,以皖北獨立師為基礎,組建第30師,列入第10軍建制。馬忠全任師長,軍政治部副主任魯大東代師政治委員,此時第10軍兵力達3.5萬餘人。

渡江戰役後,經休整、補充,8月下旬,第10軍由安慶地區出發,經河南、湖北、湖南,向貴州、四川挺進,參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戰。10月初從湘西集結地桃源出發,與友軍突破國民黨黔東防線,攻占黔北重鎮遵義。繼奔襲川南,強渡長江,西渡岷江,參加圍殲胡宗南集團的成都戰役,解放川黔兩省的鳳凰、自貢、內江等29座縣城。1950年2月,第10軍全部到達川南,兼川南軍區,下轄內江、宜賓、樂山、瀘縣等四個軍分區及自貢警備司令部。杜義德任川南軍區司令員,李大章、彭濤、王維綱任政治委員、許夢俠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師兼宜賓軍分區,第29師兼內江軍分區,第30師兼樂山軍分區。川南軍區組建後,即進行剿匪和政權建設。1952年2月,第10軍與川南軍區分開,同時第29師調歸第15軍建制,第62軍第184師調歸第10軍建制。1952年4月25日,第10軍軍部和第30師調歸海軍,第28師調歸第23兵團,第184師調歸裝甲兵和華北軍區,該軍番號撤銷。

主力部隊

冀南軍區特等勳章冀南軍區特等勳章

冀南軍區是八路軍129師部隊開闢的平原軍區。該軍區所屬地理位置重要,經濟較為發達,交通便利,是日寇侵華的重要基地。故鬥爭殘酷,環境惡劣。軍區部隊英勇奮戰,堅持敵後,給日寇以沉重打擊,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現將該軍區的主力團隊簡要介紹如下:
第771團

771團的前身是紅31軍91師,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1團,後編入129師獨立旅仍為771團,38年8月21日編入八路軍青年縱隊還為771團,40年4月改稱129師新編第4旅771團,42年11月改稱冀南軍區第4軍分區771團。該團是冀南軍區唯一的步兵紅軍團隊,有很強的戰鬥力。43年調入新組建的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新編第4旅仍為第771團,後改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4旅771團,47年2月10日編入陝甘寧野戰軍仍為新編第4旅771團,3月16日改稱西北野戰兵團新編第4旅771團,7月31日改稱西北野戰軍新編第4旅771團,47年10月11日編入新組建的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仍為新編第4旅771團。

第10團

10團的前身是冀南軍區成立之前38年5月組建的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2團,後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獨立旅第2團,38年8月中旬與冀南青年抗日縱隊第2團合編為八路軍第129師青年抗日縱隊第2團,40年6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4旅10團,42年11月改稱冀南軍區第4軍分區10團。該團是冀南軍區成立前的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的第2團,是東進縱隊的第一批主力團,戰鬥力較強。43年秋調歸八路軍第129師太行軍區第1軍分區建制,45年8月編入太行軍區秦向支隊仍為第10團,45年10月15日隨所在支隊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為18旅52團。
第11團

11團的前身是原威縣城北的民團,後被日軍清水部隊收編為威縣偽警備旅,經冀南地方黨做工作大力爭取接受我軍收編,改編為冀南抗日游擊獨立第2師,後整編為八路軍129師獨立旅第2團,38年8月中旬與冀南青年抗日縱隊第1團合編為八路軍第129師青年抗日縱隊第3團,40年6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4旅11團,42年11月改稱冀南軍區第4軍分區11團。該團是冀南的主力團隊,戰鬥力較強。解放戰爭初期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為第5旅15團。

第19團

19團的前身是37年末由濮陽地區抗日武裝組建的河北民軍第一路第四支隊,38年6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7支隊,後與第3支隊合併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3支隊,38年11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3團,39年3月編入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8支隊仍為第3團,同年秋冬之間所在支隊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1團,40年6月改編為第129師新編第7旅19團,42年6月編入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仍為第19團,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第7軍分區19團。45年8月改稱冀南軍區第19團,後歸冀南縱隊杜義德支隊指揮,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6旅16團。該團是冀南軍區成立後的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的第3團,是東進縱隊的第二批主力團,有較強的戰鬥力。在解放戰爭時期的鄭莊寨戰鬥中損失巨大,團機關及直屬隊、第一、第三營均陷入重圍,血戰至最後一刻。

第20團

20團的前身是地方黨在趙縣、欒城等縣組建的抗日義勇軍第二路第五支隊,38年2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獨立支隊,隨宋任窮與八路軍第129師騎兵團返回冀南,同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1支隊,38年11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1團,39年3月編入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5支隊仍為第1團,39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2團,40年4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7旅20團,42年6月隨所在旅編入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為20團, 43年9月7日調入第129師386旅兼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為20團,45年9月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軍區太岳縱隊仍為第386旅20團,10月下旬隨所在縱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10旅29團。該團是冀南軍區成立後的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的第1團,是東進縱隊的第二批主力團,有較強的戰鬥力。

第21團

該團的前身是河北景縣的抗日義勇軍第三縱隊,38年初改編為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九軍區第二十八支隊,38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5支隊,38年11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2團,39年3月編入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5支隊仍為第2團,39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3團,1940年4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7旅21團,1942年5月改編為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第21團,1943年2月調入冀魯豫軍區第6軍分區仍為21團,1944年5月改稱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11軍分區第21團。該團戰鬥力較強,1945年9月赴東北後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5旅第73團,後為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第30師第88團。該團是冀南軍區成立後的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的第2團,是東進縱隊的第二批主力團,有較強的戰鬥力。

第22團

22團的前身是38年末在臨清西部成立的衛河支隊,後編入八路軍第129師先遣縱隊為第1團,40年夏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8旅22團,42年6月編入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仍為第22團,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第4軍分區22團,45年夏編入平漢縱隊仍稱第22團,同年9月7日改稱冀南縱隊第22團,後歸冀南軍區雷紹康支隊指揮,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5旅13團。該團是冀南軍區老資格的主力團隊,有較強的戰鬥力。

第23團

23團的前身是八路軍第129師先遣縱隊為第2團,40年夏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8旅23團,42年6月編入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仍為第23團,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第4軍分區23團,45年夏編入平漢縱隊仍稱第23團,同年9月7日改稱冀南縱隊第23團,後歸冀南縱隊孔慶德支隊指揮,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4旅12團。該團是冀南軍區老資格的主力團隊,有較強的戰鬥力。

第24團

24團的前身是1939年4月聊堂邊區建立的抗日游擊隊,同年10月進行整訓,和運東部隊第五大隊合併為堂邑縣大隊,1943年1月以堂邑縣大隊為基礎組建馬頰河支隊,1945年夏馬頰河支隊改編為冀南軍區第7軍分區24團。解放戰爭時期,與36團合併改編為冀南軍區獨立第5旅13團,後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為29旅85團。

第25團

25團的前身是40年6月由冀南軍區第1軍分區基幹團與第軍2分區武裝之一部合編的129師新編第9旅25團,同年11月新9旅撤銷該團編入冀南軍區第2軍分區仍稱25團,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第3軍分區25團,45年夏編入平漢縱隊仍稱第25團,同年9月7日改稱冀南縱隊第25團,後歸冀南縱隊杜義德支隊指揮,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6旅17團。該團是冀南軍區老資格的主力團隊,有較強的戰鬥力。

第26團

該團前身是由冀南遊擊大隊和挺進大隊以及趙縣模範二支隊編成的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2支隊,40年6月改編為129師新編第9旅26團,同年11月新9旅撤銷該團編入冀南軍區第1軍分區仍稱26團,後改編為1分區基幹武裝,抗戰勝利前夕恢復為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26團, 1947年2月列入冀南軍區獨立第5旅建制並改稱第14團。後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為29旅86團。

第27團

該團前身是由是40年6月由冀南軍區第4軍分區與第軍5分區基幹武裝合編組建的129師新編第9旅27團,同年11月新9旅撤銷該團編入冀南軍區第5軍分區仍稱25團,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第6軍分區27團, 45年8月改稱冀南軍區第27團,後歸冀南縱隊杜義德支隊指揮,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5旅14團。

第28團

28團的前身是45年7月由冀南軍區第6分區故城棗南武城三縣游擊大隊合併組建的冀南軍區第6分區運河支隊,後稱冀南軍區第6分區第28團,後編入冀南軍區杜義德支隊仍為28團,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6旅18團。

第20團

該團前身是抗戰勝利前夕以冀南地區夏津大隊兩個基幹隊及魯西大隊、第6軍分區特務營為基礎於1945年4月編成的第6軍分區夏津獨立團(也稱第29團),1945年12月列入冀南軍區獨立旅建制,後改稱獨立第4旅第10團。47年7月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為28旅82團。

第31團

31團的前身是1938年3月組建的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基幹營,1942年2月在原基幹營的基礎上組建了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基幹團,同年11月又以基幹團為基礎組建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滏西支隊,45年上半年改編為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第31團,後編入冀南軍區雷紹康支隊仍為31團,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4旅11團。

第32團

該團前身是抗戰勝利前夕成立的第2軍分區32團,1945年11月為第4軍分區32團,後改稱冀南軍區4分區獨立團。1945年12月編入冀南軍區獨立第4旅為第12團。47年7月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為28旅84團。

第36團

該團前身是冀南軍區衛東支隊,後改編為冀南軍區第36團,解放戰爭時期,與24團合併改編為冀南軍區獨立第5旅13團,後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為29旅85團。

軍區特務

冀南軍區特務團組建於1938年10月23日團長趙鶴亭,政委王加善。

騎兵團

該團的前身是1936年7月以紅15軍團手槍團和陝北紅26軍騎兵團2連合併組建的紅15軍團騎兵團,抗戰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騎兵營,1938年2月8日,擴編為八路軍第129師騎兵團,1938年秋調入冀南軍區,1943年2月調入冀魯豫軍區第4軍分區仍為騎兵團,後直屬於冀魯豫軍區。該團是紅軍團隊,戰鬥力較強,解放戰爭初期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7縱隊騎兵團。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二)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前方分會
中共平漢線省委
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
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
瓊崖紅軍游擊隊司令部
中共山東省委
中共陝甘寧省委
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甘省委
陝甘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北省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
中共鄂豫陝特別委員會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南軍政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軍政委員會
鄂陝游擊總司令部
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
陝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粵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
中共鄂豫陝省委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山西工作委員會
湘鄂川黔省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
中共閩粵邊特別委員會
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鄂川邊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游擊總指揮部
贛南軍區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
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
川陝省軍區指揮部
閩贛軍區
閩贛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贛省委
陝甘邊革命委員會
中共陝甘邊特別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川陝省委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
閩浙贛軍區
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浙贛省委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
湘鄂贛省軍區
鄂豫邊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邊區臨時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區臨時省委員
閩粵贛軍區
湘贛省軍區
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省委員會
江西軍區
鄂豫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
中共湘南特別委員會
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湘鄂贛省軍事部
中共湘贛省委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贛臨時省委
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鄂贛省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
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省委
中共鄂豫皖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贛特區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
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東南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臨時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臨時特別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軍事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省委
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委員會
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紅色補充軍總指揮部
湘鄂西聯縣政府軍事委員
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中共湘鄂西特別委員會
京漢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革命委員會
中央行動委員會
中共湘北特別委員會
湖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特別委員會
中共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前敵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
東江蘇維埃政府
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
中共鄂豫皖邊特別委員會
左江革命委員會
中共左江特別委員會
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
右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紅七軍前敵委員會
中共右江特別委員會
信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瓊崖臨時特別委員會
湘鄂贛邊暴動委員會
中共鄂東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特別區委員會
中共信江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
瓊崖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中局
華中軍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膠東軍區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中共中央東南局
福建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
湘南蘇維埃政府
濱海軍區
淮南軍區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蘇南軍區
中共中央北方局
河南軍區
陝甘寧邊區政府
中共中央中原局
西北軍區
華北人民政府
中原軍區
東北軍區
冀南軍區
華東軍區
華北軍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