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嶺鎮

公嶺鎮

公嶺鎮是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東經116°39′~116°47′,北緯30°29′~30°36′。地處懷寧縣西南部,東與秀山鄉毗鄰,南臨三橋鎮,西接潛山縣青樓鄉,北靠馬廟鎮。鎮政府駐地公嶺居委會,距懷寧縣城12公里,距安慶市區25公里。面積55.9平方公里,人口2.6萬。秀(山)高(河)、公(共嶺)余(井)公路過境。轄三祝、永興、永勝、公嶺、馬田、檀橋、油坊、祝橋、泗洲、雙嶺、高峰、瓦窯、慶豐、石閘、田鋪、寶福、三鋪17個村委會。工業以建材、化工業為主。農業主產水稻。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因鎮政府駐地公共嶺而得名。 建國初分屬三橋區瓦窯鄉和新安區公嶺鄉、新安鄉,1956年建三祝鄉,1958年屬三橋公社,1962年劃屬新安區,1969年屬新安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1992年撤鄉設鎮至今。

地理位置

位於東經116°39′~116°47′,北緯30°29′~30°36′。地處懷寧縣西南部,東與秀山鄉毗鄰,南臨三橋鎮,西接潛山縣青樓鄉,北靠馬廟鎮。鎮政府駐地公嶺居委會,電話區號0556,郵政編碼246122,距懷寧縣城12公里,距安慶市區25公里。

行政區劃

位於縣西北部,距縣府32公里。面積55.9平方公里,人口2.6萬。秀(山)高(河)、公(共嶺)余(井)公路過境。2011年末轄五嶺、三鋪、田鋪、寶福、水磨、永興、瓦窯、鐵爐、聯合、慶豐10個村委會和公嶺1個居委會。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704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80人,城鎮化率6.59%。總人口中,男性14090人,占52.11%;女性12953人,占47.89%;18歲以下4885人,占 18.07%;18—35歲7081人,占26.19%;35-60歲10678人,占39.49%;60歲以上4399人,占16.2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7031人,占99.99%。2011年人口出生率8.14‰,死亡率5.99‰,人口自然增長率2.15‰。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0.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9.6千米,總面積55.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83.77人。

經濟概況

公嶺鎮公嶺鎮水利

工業以建材、化工業為主。農業主產水稻。
公嶺鎮五嶺村座落在原三祝鄉政府所在地,是懷寧縣西部商業集散地。由於過去沒有系統規劃,街道房屋參差不齊,影響市容市貌。五嶺村被列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後,村兩委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決定以老街改貌為依託,以街道東邊公路兩側新建住房為發展,逐步推進康居工程建設。已有張莊組8戶農民率先在規劃區興建住房。為改善農村交通和農業生產條件,五嶺村兩委一班人不等不靠,藉助全省“村村通油路”的東風,積極爭取外援支持,廣泛發動民眾籌資籌勞,已投入14萬元對村主幹道進行維修。五嶺屬易旱丘陵地區,水利建設是農業命脈,村兩委多方籌資5.2萬元對孟塘、英莊、雙河三口當家塘進行了興修改造。村里還藉助勝利大畈農田改造之機,大力宣傳農業綜合開發,實行科學規劃的重大意義,並積極引導農民在建成精品區推廣種植金優12號等優良品種,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公嶺鎮五嶺村以新農村示範建設為抓手,強力推進康居工程、“村村通”工程和農田基本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同時帶領民眾一心一意發展經濟,村級面貌一派喜人氣象。為使農民儘快致富,五嶺村兩委除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糧油棉外,還積極鼓勵農民發展庭院經濟,農民程從新、程從足通過改造荒山種植花卉苗木和經果林,不斷發展壯大,村兩委同志經常上門指導他們拓展市場和品種改良,使他們的經濟效益逐年攀升。

農業

耕地面積22763畝,人均0.84畝,全部為水澆地,以種植水稻、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0.42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61萬噸,人均596.8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0.13萬畝,產量0.02萬噸。畜牧業以豬、鴿、雞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0.9萬頭,年末存0.5萬頭;鴿、雞7.3萬羽。
農村長期處於小規模分散經營狀態,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龐大的傳統農民群體和超小規模的家庭經營,使農業商品化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化布局嚴重受限,農業集約化、規模化起步艱難,弱小的小規模經營使多數農戶既無實力也無動力追求農業科技進步,形成了制約農村生產力進一步躍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瓶頸。要打破這個瓶頸,公嶺鎮認為鄉鎮領導班子必須做到點面結合,平行推進。緊扣提高農業綜合實力這個主題,從面上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鄉鎮和個私企業,改變農業產業和品種結構,大力扶持典型,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同時要大力加強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生產力發展創造優質平台。從點上,要加大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和提高轉移質量,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只有兩方面有機結合了,農村生產力才能發生質變、農民收入才能穩步持續地得到提高。現在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低,視野侷促,技能單一,商品經濟意識淡薄,因而,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每年一畝三分田依舊,靠政策靠天吃飯;外出的就業的空間狹窄,大部分人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低的職業。一方面,這限制了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隨著產業水平升級和人才需求向高素質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必然越來越窄。為此,公嶺鎮將在今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結合今後上級政府在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的良機,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真正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強化素質教育,使新一代農村勞動力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大力健全、鞏固農村醫療網路,扭轉當前部分農戶生病不能及時治、無錢治狀況,提高勞動者身體素質。
二是提倡和推動農民工的二次培訓。按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市場的需求,利用農技校和公嶺籍在外創業有成之士的實體兩個平台,開展農業生產實用性和外出就業方向性培訓,確保培訓與農業生產和外出就業相銜接。
三是推廣農村計畫生育獎勵扶持政策並確保到位。按照人口經濟的養育孩子成本——效益理論,控制計畫生育率與提高人口素質是互為促進的關係,把提高勞動者素質與倡導優生、優育、優教及少生結合為一個綜合目標來抓。通過提高育齡人口和勞動者素質來帶動生育率的降低,通過降低生育率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從而實現提高勞動者素質與降低生育率的良性互動。

工業

以農副產品加工、服裝加工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1.46億元。擁有工業企業25家,職工74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41億元,比上年增長35%。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181個,職工300餘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億元;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0.1億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992.68萬元,比上年增長10.7%。人均財政收入367.1元,比上年增長10.7%。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47億元,比上年增長21.49%;各項貸款餘額1.08億元,比上年增長44.39%。

產業發展

公嶺鎮公嶺鎮
“經濟發展看稅收,稅收增長看入庫”。按照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提出的“用3到5年的時間,公嶺爭取進入懷寧縣經濟第一方陣”的要求,逐年解決依靠本鎮稅源難以完成年度稅收任務、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的問題,對已引進縣工業園的鋼構件項目提供更多更好的全方位服務、確保年內正式投產。同時繼續以縣工業園為主要平台,力爭2006年再引進一個千萬元的工業或加工型的項目進園。此外,學習外鄉鎮建設工業小區的成功經驗,規劃將鎮區內的公嶺輪窯廠、寶潔紙廠的周邊的200畝區域劃定為工業聚居區,嚴禁農戶建房和非工業用地,為外來和本地企業相對聚集創造條件。在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上半年並村的有利時機,加大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確保2006年秋季開學前,撤消四所初小和兩所初小的三年級。到2007年實現全鎮只有1所中心學校、3所完全國小、5個教學點的目標。從布局上解決“周邊地區書無人教,中心地帶人無書教”的問題。

勞動力有序轉移: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原則,鎮政府以鎮勞動和社會保障所為中介機構,有計畫的對外出人員實施技能培訓,幫助聯繫在外企業,使勞動力向外流動逐步有序,力爭逐年新增勞動力轉移人數達千人。加快鎮“勞務輸出人員培訓中心”建設,配備必要的人員和設備,確保中心在2006年投入使用,從硬體上更好的為外出人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選擇以公嶺籍在外創辦企業較有基礎的能人為依託,拓展勞務市場空間,使勞務經濟穩定的成為我鎮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轉變方式,加強農村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按“縣指導、鄉負責、村為主”的工作機制的現實要求,改革以處罰為主的做法,實行獎懲並重,充分利用利益導向機制,不折不扣地兌現獎勵。在鎮級強化督查檢查的同時,全面開展公嶺鎮首創的對不同的育齡婦女進行“訪視一刻鐘”活動,以此更加全面、準確、及時的了解每一個已婚育齡婦女的生育節育信息,確保這項在全省推廣的活動在我鎮既出經驗又有成果,確保公嶺鎮在一類鄉鎮的基礎地位長期穩定。

作風建設

公嶺鎮公嶺鎮

在進行機關作風效能建設活動中,公嶺鎮注重實效,對徵求到的意見進行認真梳理分析,並提出詳細的整改措施。對大家普遍提出的集鎮區建設及環境問題,公嶺鎮立即著手準備,對1996年的集鎮規划進行修整,於近日召開了第二輪修編會議,邀請縣設計室專家現場指導,同時請集鎮區居委會全體幹部參與,大家在一起商討公嶺的發展大計,尤其是集鎮區的發展前景和規劃。第二輪修編著重從街道主幹道走向、工業區和生活區的定位等幾個方面進行。這是公嶺鎮在機關作風效能建設活動中的舉措之一,也體現了公嶺鎮認真抓好作風效能建設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公嶺鎮還將對其他整理出來的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的安排專人負責進行整改。

針對農業稅全面取消後的新形勢,及時確定村“兩委”三項必須履行的職責。一是將計畫生育作為村級幹部的第一要務,加速實現“村為主”;二是維護穩定,以創建“平安公嶺”為載體,預防越級上訪和群訪事件發生;三是抓好公共服務,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民眾的積極性,以“依靠自身力量為主,爭取外界支持為輔”的精神,加快鎮村道路建設和水庫除險加固、當家塘興修等公益事業的進程。村乾隊伍及管理嚴格依照村“兩委”選舉的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按編制選舉配備固定補貼幹部,同時實行工資結構制,對其工資的40%作為獎勵工資,根據個人對三項職責的履行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兌現獎懲。規範村級的支出行為,在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的基礎上,以各村現有人口為基數,按每人2元的標準核定其公用經費包乾基數,以保證村級政權的運轉。對上一屆讓賢、落選的村幹部以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並重的方式對他們頒發《紀念證書》和《榮譽證書》,並根據他們在村的不同服務年限分別以每年80、60、5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對在職村乾全面實行養老保險,同時鎮政府對落選和讓賢的村乾在年滿60周歲前,將繼續承擔其30%的保費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處,各類文化專業戶22戶,各類圖書室12個,藏書2.1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15人。

教育

2011年末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98人,專任教師5人;國小8所,在校學生1493人,專任教師9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國中在校學生756人,專任教師54人。高中1所,為“安徽省示範高中”,在校學生2700人,專任教師160餘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597.13萬元,比上年增長7.1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2個,有床位40張,每萬人擁有床位14張;固定資產總值35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7名,其中執業醫生12人,執業助理醫生5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12萬人次。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10個,看台設座椅5000張。27%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5%。

廣播電視

建有廣播電視服務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1000戶,入戶率13.7%。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戶,人數7人,支出7418元;醫療救助12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06人次,共支出5.71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56戶,人數913人,支出147.2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1.97萬元。敬老院1家,擁有床位1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1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51萬人,參保率60%。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合九鐵路穿鎮西北而過,滬蓉高速縱貫全境,村村通水泥路26.9公里。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分局1處,郵政業務總量176.72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800門,固定電話用戶3543戶,電話普及率80%;行動電話用戶7230戶,網際網路用戶8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00餘萬元。

鎮區建設

公共運輸

20世紀70年代建成鎮客運站,1995年重建,日發客運汽車數十班次,日均容量600餘人次。

給排水

2000年建成鎮自來水廠,年供水750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排水管道1750米。

供電

建有鎮變電站、供電站各1所。

園林綠化

2011年公嶺鎮建成鎮垃圾中轉站,配備垃圾運輸車1輛、電動保潔車11輛、垃圾桶115個,建設垃圾池15個,街道兩側安裝路燈53盞。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15個,綠化面積0.5萬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