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洲鎮

老洲鎮

老洲鎮濱臨長江,是歷史有名的水運交通重鎮,合銅公路、樅陽下北線、銅安公路、合銅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擁有長江黃金岸線28.4公里,是合肥銅陵經濟帶重要腹地。系2005年由原老洲鎮和原老灣鄉合併形成現老洲鎮,全鎮下轄19個行政村(紅楊、高沿、羅墩、沙池、同樂、裕豐、老洲、下圩、同心、桐貴、陶圩、老灣、王套、源潭、桃源、姚崗、鴨河、聯合、橫裕),364個村民組,7.5萬人。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383戶9551人,其中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74戶3618人,2018年擬脫貧785戶2335人;貧困村4個,分別為裕豐村、羅墩村、源潭村和橫裕村,其中裕豐村已出列,2018年羅墩村和橫裕村擬出列。 近年來,老洲鎮堅持以黨建工作為統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全鎮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社74家,家庭農場100家,擁有香甜生態農業發展公司、安徽日興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安徽祥飛媒鴨養殖有限公司和樅陽縣綠原風生態農業公司等多家農業龍頭企業。老洲鎮土雞養殖業年出欄量達330萬隻。隨著經濟的穩步發展,老洲鎮的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了快速推進。安全生產和信訪穩定工作紮實開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各項民生工程有序推進。2012年榮獲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2017年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省級生態鄉鎮和全省衛生文明單位稱號。

基本信息

地址簡介

老洲鎮風景 老洲鎮風景

老洲鎮濱臨長江,擁有 28.2公里長江黃金水道,一座省級汽車輪渡碼頭和20餘個貨物碼頭,與老洲鎮對岸的銅陵市有一座能停泊萬噸貨船的外貿口岸。合肥——銅陵,樅陽下北線公路以及“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匯於鎮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資源優勢和便捷的水陸交通優勢。

老洲鎮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美,民風淳樸,素有“魚米之鄉”美譽。

老洲鎮是江北去往南京、上海、黃山、九華山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最具投資潛力的鄉鎮之一。

歷史沿革

2018年10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老洲鎮劃歸銅陵市郊區管轄。

自然環境

地理

老洲鎮(東經117°39′,北緯30°47′)位於銅陵市郊區,屬沿江圩區,地勢南高北低,起伏2M—4M,西高東

低,起伏6M—10M不等。成土田質為近代長江沖積物,少數為湖積物。因此成土質沙層很厚,質地多為輕壤沙土,多呈石灰反應。酸鹼度5.6—8,保肥力差,耕性較好,有機質含量第三等,缺磷、鉀。

老洲鎮屬陳瑤湖流域,鎮區四面環水,與其他區域自然分開。東南面臨長江,有28.2公里黃金水道,靠北有24.5公里的環圩乾渠流入陳瑤湖,鎮內有東升河,由西向東直串全境。全鎮有6000多畝水面,地表水源豐富,地下水源很少開發利用,未發現地下礦藏資源。

氣候

老洲鎮屬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候在16—16.5℃,年極端最高氣溫達40.5℃,年極端最低氣溫—12.5℃,平均無霜期257天。

該鎮在銅陵市境地內屬雨量集中區,春夏季為多雨季節,秋季常有連陰雨,冬季乾燥少雨雪。全年平均降雨量一般為1300—1356毫米,汛期(5—9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39毫米。

經濟發展

工業

為了高標準、高起點建設新鎮區,政府共投資2億元,完成了鎮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現已形成了三縱八橫的街道格局,城區面積1.1平方公里,長2000多米寬闊平坦的柏油路環繞著橋頭新鎮,長1500多米的沙池大道將銅陵長江大橋橋北的老洲鎮與銅陵市的道路交通接軌。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個私企業來到這座年輕的集鎮落戶生根、發展壯大,月亮灣山莊,老洲農貿大市場,中石油加油城,龍鼎玻璃,格麻絲服飾等一大批商貿,製造業企業相繼在新城區落戶。

老洲 大米 老洲 大米

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對所有招商項目、引資企業實行“一站式”服務。

農業

老洲境內農產品資源豐富,主產棉花、水稻 、山藥、花生、菱藕、辣椒、綠頭野鴨、螃蟹、土雞、甘蔗等農特產品享譽周邊省市,特種水產品有鱖魚、鏝魚、青蝦、蟹、鱉等。老洲鎮既是安徽省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又是沿江“土雞”飼養基地。

老洲政府

政府歷史沿革

1963年,老洲區政府下轄老洲、紅楊、老灣3個人民公社,21個大隊。

1968年,縣革命委員會取代縣人民委員會後,老洲區成立革命委員會,老洲、紅楊、老灣3個鄉各自成立革命委員會,設正副主任、委員;大隊、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設正副組長、成員。

1981年,恢復人民公社。

老洲政府大樓 老洲政府大樓

1984年4月,取消人民公社體制,建立老洲區公所,老洲、紅楊、老灣鄉人民政府;下設村民委員公和村民小組。鄉鎮人民政府為基層政權機構,人員編制45人左右,設正副鄉長,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村委會設正副主任、會計、營長等職,村民小組設正副組長。

1992年,撤區並鎮後,成立老洲鎮人民政府,下轄18個行政村,216個村民小組。到2002年,鎮政權沒有變動。

2005年,鄉鎮合併後,由原老洲鎮原老灣鄉合併成全新的老洲鎮人民政府,轄36個村,7.2萬人,同年4月,村級合併開展老洲鎮由36個村合併成19個村。

政府主要領導人更選名單

(1978—2006年度)

1978年——1982年,老洲公社革命委會主任吳德良;

1983年——1984年5月,老洲公社社長左龍信;

1984年6月——1986年12月,老洲鄉鄉長左龍信;

1987年1月——1989年5月,老洲鄉鄉長汪文義;

1990年1月——1992年元月,老洲鄉鄉王文學;

1992年10月——1995年12月,老洲鎮鎮長王新奎;

1996年1月——1998年12月,老洲鎮鎮長談昌才;

1999年1月——2001年12月,老洲鎮鎮長章義漢;

2002年1月——2005年2月,老洲鎮鎮長何文毅;

2005年3月——2006年3月,鎮政府籌備組組長唐慶富;

2006年4月——200612月,老洲鎮鎮長王傳禮;

2007年1月——,老洲鎮鎮長李友好。

1978年——1992年紅楊公社、紅楊鄉政府主要領導人先後有章龍武、汪激楊、汪文義、汪文學、陳龍標

民風民俗

有關村名、老地名來源

村名來源

1. 姚廠:過去該村有一個古老的窯墩子,後來地名就叫窯廠,1957年姚尚義任該村大社社長,正式取名姚廠。

2. 中沙:村名來源於地名,過去這帶有沙包、中沙包、下沙包,1996年與沙地村分村時,取名中沙村。

3. 竹元:1962年該村第一任支部書記是竹元墩村莊的人,所以取名竹元村。

4. 桐貴:據說南朝梁武帝時,老洲此地為武梁州,經木鵝漂流定界後,武梁洲歸屬南江貴池縣。歷經數百年,武梁洲南崩北長,由江心漸向北移,東與北岸相連。1937年國民黨省政府命令將其劃歸桐城縣,縣界劃定後,為便利南北交通,造一木橋聯結,人稱桐貴橋。解放後,區劃調整,老桐城之東南部劃歸樅陽縣,武梁洲成了後來老洲鄉西部的行政村,桐貴橋所在地為桐貴村。

5. 雙字:相傳這個地多很古以前為便於居住與管理,便以場地劃號,分為單號、雙號,該村原為十二村,是雙號,因此而得村名“雙字號村”,後簡稱“雙字村”。

老地名來源

1. 營防:有老地名“營防”,因為解放前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部隊在此扎過營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橫渡長江,也在此紮營安寨,所以取地名“營防”。

2. 官場:有老地名“官場”。據老年人介紹,在清朝末年,有一船官鹽在此地停靠被地方百姓卸掉,鹽官與老桐城縣打官司,鹽被追回,後又被一陣狂風打到銅陵,失落在土橋一帶(無為縣),鹹鹽見水如日照霜,因此,朝庭與三縣打官司,結果是桐城、無為、銅陵三縣賠償,所以此地後稱“官場”。

區劃代碼

340823103000老洲鎮340823103200 121沙池村340823103201 220羅墩村340823103202 220紅楊村340823103203 220高沿村340823103204 220桐貴村340823103205 220陶圩村340823103206 220同心村340823103207 220下圩村340823103208 220老洲村340823103209 220同樂村340823103210 220裕豐村340823103211 220老灣村340823103212 220聯合村340823103213 220橫裕村340823103214 220桃源村340823103215 220源潭村340823103216 220姚崗村340823103217 220王套村340823103218 220鴨河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