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公鎮

管公鎮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三、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理清思路,把握重點,強化措施,積極推進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村增長方式的轉變,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一九九九年,全鎮完成總收入4.2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全鎮農民人均儲蓄餘額2170元。先後被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體育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文化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安丘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管公鎮管公鎮大樓

鄉鎮簡介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三、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理清思路,把握重點,強化措施,積極推進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村增長方式的轉變,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一九九九年,全鎮完成總收入4.2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全鎮農民人均儲蓄餘額2170元。先後被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體育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文化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安丘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農業強鎮

管公鎮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升級近年來,按照“面向市場,依託科技,強化投入,突出規模,發展特色,培育名牌”的農業發展思路,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上,本著結構調優、規模調大、經濟調活、農民調富的原則,突出重點,擴張總量,調整品種,從而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大力發展以黑寶石李子扶桑蜜大桃凱特杏等雜果為重點的丘嶺農業;以大棚西瓜大棚蔬菜大棚雜果為重點的溫控農業;以無公害韭菜等農產品為重點的生態農業;以芋頭大姜等出口創匯為重點的外向型農業;以黃煙生產為重點的高稅農業;以養殖藍狐水貂肉兔鹿為重點的庭院農業;以開發於家窪桃園鎮示範園為重點的觀光農業。目前,共發展雜果6000畝,大棚西瓜、大棚蔬菜、大棚雜果發展到1250個,發展韭菜、大蔥、無公害土豆、日本甜椒等8000多畝,發展芋頭、大姜5000多畝,發展黃煙1500畝,新發展庭院特色養殖戶200多戶。

把先進農業科技迅速的套用到農業生產上。一是跟蹤國內外科技的新潮流,擴大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先後組織推廣了農作物模式化栽培旱作農業配方施肥良種良法配套果樹套袋良種選育農作物脫毒等農業新技術20多項。新成果、新技術轉化率達到49%。二是積極引進新品種。先後引進小麥、玉米新品種10多個,全鎮糧食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以鎮示範園為試驗示範基地,引進了美國凱特杏超五月火油桃日本川中島桃美國早美麗李子紐西蘭蜜思李子烏克蘭大紫櫻桃澳大利亞紅巴梨等果樹新品種20多個,育苗近100畝30多萬株,並有北京濟南泰安淄博濰坊等十多個大專院校、農科所把我鎮示範園作為科技攻關試驗基地,在示範園的示範引導下,有2000多農戶搞起了特色雜果園。三是強化科技培訓,用科技改造農民、包裝農民。每年都要聘請山農大等大專院校10多名教授、專家來我鎮舉辦培訓班10多場次,利用多種形式舉辦科技講座50多場次,發放科技明白紙18000多張,組織幹部民眾外出參觀學習2000多人次。

轄區村莊

管公鎮所轄村莊列表:

河北管公村、河南管公村、小管公村、坡樓村、老管公村、閆家管公村、東小莊村、高家莊子村、王墳村、常家莊村、王瓜元村、有子官莊村、黃家莊村、毛家莊村、都家莊村、小紅溝村、大河窪村白石嶺村、北河窪村、西河窪村、申明亭村、東上河頭村西上河頭村、北上河頭村、姜家莊子村、水碼頭村、前十字路村、後十字路村、卞家窪村、小窪村、老莊村、朵戈莊村、毛家寨莊村、高家辛莊子村、蟠龍峪村、於家窪村都家寨莊村、董家寨莊村、張家寨莊村馬家寨莊村、馬家小莊村、大南坦村、小南坦村、魏家寨莊村

管寧墓

管公鎮管寧像
管寧墓,位於安丘城南25公里、管公鎮老管公村東南。現存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13米,內雜漢代磚塊。

管寧(158—241),字幼安,三國時北海朱虛(今管公村當時為朱虛縣東境)人,名相管仲後裔,世稱“獨行君子”。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不慕名利,高風亮節。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曾與好友邴原避亂遼東達三十七年之久。管寧在遼東所居屯落,井邊打水器具少,或男女雜錯,或為爭井打鬥。管寧於是多買器具,分置井旁,打上水等待鄰里取而用之。鄰里知是管寧所為,紛紛自責,從此打水不再有爭鬥。又有鄰居家的耕牛,到管寧田地里啃食踐踏,管寧牽牛到陰涼處,飲水餵食,比其主人還好。牛主得牛,很慚愧,如犯大錯一樣。從此鄰里左右無斗訟。魏文帝即位,徵辟管寧,遂將家屬浮海回籍,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華歆舉薦管寧。詔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後屢征不至,一生隱居。“凡徵命十至輿服四賜”而不就,不易其節,德行卓絕,世人稱為一代高士。

今5個管公村名即來自管寧。河北管公村西埠嶺曾有管寧祠,已於清末圮廢,村西有地名為“揮金坡”。平原華歆曾不遠千里來拜訪管寧,相傳管寧與華歆鋤園,地有金,揮鋤不顧如瓦礫,華歆捉而擲之,後人稱此地為“揮金坡”。過去,這裡的人們常在錢褡上繡有“揮金故里”字樣,表示自己是管寧故鄉人。管寧又曾與華歆同席讀書,見乘華美軒車經過門前,華歆棄書往觀,管寧讀書如故,管寧遂與華歆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此即成語“管寧割席”的來源。《三國志》評管寧為“淵雅高尚,碓然不拔。”

共青團水庫

管公鎮共青團水庫
共青團水庫是安丘市五庫串聯工程中的一座水庫,位於渠河支流——管公河上游,原設計為中型水庫,現有規模為小(一)型,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工程始建於1958年,1968年建成並蓄水,總庫容76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40萬立方米。水庫大壩距管公鎮駐地3公里,距交通幹線3公里,防洪區內有村莊12個,總計1.5萬人。水庫工程主體由大壩、溢洪道、放水洞三部分組成。大壩總長2290米,溢洪道寬37米。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

民間藝術

管公鎮刺繡藝術
刺繡在鎮內較為普及,這一傳統工藝過去村村莊莊的大閨女小媳婦皆能順手拈來,在鞋幫上、鞋墊上、孩子的兜肚、鞋帽等衣物上以及枕頭、門帘等用品上照著“樣子”繡上些色彩鮮艷的牡丹芍藥鳳凰蝴蝶老虎鴛鴦等圖案,被廣泛地用於人們日常穿戴特別是女人和孩子用品的裝飾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成人穿戴方面的繡花已不多見,見到的有青年男女結婚時的枕頭、門帘及小孩子衣物的裝飾。1978年後,鎮內有些村莊成立了刺繡廠,開始有規模、有計畫地加工刺繡工藝品,如床單、被罩、桌布、窗簾等,這些工藝品大都出口。如申明亭村東上河頭村西上河頭村北上河頭村姜家莊子村等,這些村莊村辦刺繡廠起步較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刺繡工藝品成為國家創匯產品,增加了集體和個人的收入,並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點綴著美好生活,深得國內外用戶和藝術界人士的青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