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坦村

南坦村

南坦村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冀屯鄉東部,以養殖聞名。南坦村總人口1600人,耕地面積2800餘畝,8個村民小組。目前,該村擁有大型養雞場8家,大型養牛場3家,其中,陽光奶牛小區奶牛存欄達300頭。

基本信息

河南省新鄉市

南坦村位於河南輝縣市冀屯鄉東部,以養殖聞名。南坦村總人口1600人,耕地面積2800餘畝,8個村民小組。

南坦村歷史上曾是冀屯鄉最為貧窮的村莊之一。2003年以前,由於村支部戰鬥力不強,南坦村遺留問題

村委會

較多,是全鄉有名的不穩定村、混亂村,村集體欠債高達40餘萬元,全村工作處於癱瘓狀態。2004年1月,以“雙強”黨員宋文明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如何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儘快富裕起來?經過認真調查研究,村兩委班子理清了自己的發展思路:發展壯大養殖業,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南坦。

奶牛養殖是南坦村的又一個養殖大項。走進該村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陽光乳業有限公司,只見幾十頭高大的奶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稻草。據該公司負責人姚樹文介紹,這個奶牛場占地30畝,投資230多萬元,由政府扶持,實行統一化管理、標準化飼養。在談到奶牛養殖的效益時,姚樹文笑著說,奶牛業發展前景很好,他的奶牛場是在2007年5月份的時候籌備動工的,今年已經收回成本,效益達80多萬元。如今,他的奶牛小區已成為大型乳業集團——伊利集團的原料供應基地。姚樹文說,他還準備擴大規模,爭取2009年養殖規模達到1500頭。在黨支部的努力和示範大戶的帶動下,南坦村的養殖業正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目前,該村擁有大型養雞場8家,大型養牛場3家,其中,陽光奶牛小區奶牛存欄達300頭。

依靠養殖業,南坦村走上了富裕路。富裕起來的南坦村,更加注重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更加注重民眾

榮譽

的精神文化生活。從2003年開始,村里多方籌措資金20萬元,鋪設農田地埋線,解決民眾灌溉需要架線、拆線的問題;從2004年起,累計投資60多萬元,對全村3000米長的村內主要幹道進行硬化;2005年,投資7萬多元,新打機井12眼,徹底解決了民眾澆地難的問題,投資20多萬元新打200米深的深水井一眼,解決了民眾飲水問題;2006年,修通了南坦至馬正屯、南坦至占城的道路,解決了民眾出行難的問題;投資40萬元建成了高標準文化大院;投資18萬元建成圖書室和閱覽室,購買圖書3000餘冊、體育活動器材10餘種;投資3萬多元,建成了多功能教室,配備了電視機、影碟機、桌凳等設施,征訂各種報刊10餘種,並利用遠程教育對黨員幹部進行理論教育培訓;投資15萬元,修建了老年活動中心,全天開放,老年人可以在這裡唱戲、聊天、下棋、看書、讀報……

如今的南坦村,呈現出“風清、氣正、勁兒足”的新貌。村黨支部書記宋文明說,南坦村將一如既往地念好、念活養殖經,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帶領村民走出富裕、走出文明、走出和諧。

山東省即墨市

村莊由來

據傳:明永樂時(1403~1424),張姓由山西蒲州,車氏由雲南遷此地定居。因村西有一較大的祭壇,取村名為壇村,演變為坦村。西坦村形成後,改稱東坦村。民國以來東坦村發展稱兩村。張姓所居在北,稱後坦村。車姓所居災難,稱前坦村。建國後,前坦村改稱南坦村,居民孫姓最多。村東南有大汶口文化遺址,村南有漢墓群。

政區人口

即墨市王村鎮轄村。王村北偏西2公里處。全村有耕地面積1330畝。2006年,全村共有412戶,總人口為1302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871人。

經濟發展

2006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到543噸,經濟總收入為1313萬元,人均純收入為6236元。

村莊由來南坦街(村)位於膠城南部,由“神祉壇”而得名。史載,“神祉壇”在城南半里邑,人呼為南壇。南坦街(村)是幾條傳統街道的總稱,包括苑家巷子街、崔家街、小井街、太平地街、欄乾井街、小河子崖街、遠望店子街、楊家廟街八條老街,這些街道大都是居住著居民與農民,居農交叉居住,因此既稱為街道,又冠名為村落。合作化以後,這幾條街都屬南坦管理區和勝利大隊管轄,1963年體制調整,原勝利大隊一分為三,水寨、勝利、南坦各自獨立,南坦逐漸成立了自己的生產大隊。改革開放以後,公社解體,改為街道辦事處,農業單位也隨著改為村,演進為今天的行政體制。

政區人口南坦村隸屬膠州市阜安街道辦事處,北接徐州路,南靠揚州路,東鄰阜安街道辦事處水寨村,西連阜安街道辦事處勝利村,居住區約1.1平方公里。近幾年,隨著城市建設和村莊經濟的發展,原連線各個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設徵用和南坦村發展工商企業、房地產開發使用,使農村戶口單一的村落,擁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遷人口。1995年,根據膠州市對城市居民實行屬地化管理的規定,組建南坦居委會,實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2005年,全村共有村民238戶,655人,居民448戶,1221人,無可耕地。

經濟狀況南坦村的經濟原基本是以農業為主,主要是糧食和蔬菜收入,工副業項目單。,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村先後建起廢舊橡膠加工廠、水泥預製構件廠、調味食品廠、電纜廠、開發公司等20餘家企業,工商業發展形式喜人,至今個體私營業戶150餘家,其中改制企業5家,外資企業2家。企業主要生產電線、電纜、耐火材料、水泥製品、鋼結構、鐵塔製造、滌棉布印染、加工製作、皮革、皮衣及服裝製作等,擁有龍州商城一條街,布匹批發市場和阜安工業園內的鐵路專用線,並在阜安工業園一園二園內投資建設了本村工業園區,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內外資企業,增加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2005年農村經濟收入14780萬元,農民均收入8000元,綜合經濟勢力位於膠州市前10名。

村居建設南坦村村民住宅在88年前全部為平房,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於1989年在村圍城河以南,規劃建設了二層樓小區,共建設二層樓50套。1993年始,對沿街村民住宅和閒置土地、廠房進行開發改造,先後建起高層住宅房18棟,總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網點房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龍州商城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布匹批發市場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村內主要街道南坦路和清泉路,進行了水泥硬化並鋪設了瀝青路面,經市政府投資開通建設的瀘州路,也帶動了村集體私營企業的發展,隨著膠州城區的南移,村南部橫貫東西的揚州路成為一條中心道路。

社會事業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村委不斷加強村的社會事業發展,在村委辦公樓建立起黨員活動室、科普學校、娛樂室、電教室、圖書閱覽室、桌球室等,帶動廣大幹部黨員、民眾開展各項有益活動,在1989年秧歌比賽中獲膠州市糧食杯獎。通過對村莊資料進行整理,建立起榮譽室,同時對辦公樓大院進行硬化、綠化、亮化,並被青島市評為綠化先進單位。2002年為改善幼兒院的辦學條件和設施,投資80萬元,新建起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的雙坦幼稚園,並對全村幼兒實行優惠入托。村60歲以上老年人每年賀生日蛋糕一個,每季度領取180元至360元的生活補貼,村民每季度和春節得到米、面、油等食品的供應,村民的生活待遇逐步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兩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