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勞動力

農業勞動力

農業勞動力指達到一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的農業勞動者。農業生產力中的決定因素。

農業勞動力

正文

農業勞動力資源 指由一定數量和質量構成的農業勞動力的總體。勞動力的數量是指農業中達到一定勞動年齡的人口數。勞動力質量一般是指農業勞動者的健康水平、文化水平、技術水平、勞動熟練程度等。
中國農業勞動力的資源數量很大,1985年農業勞動力為3.1187億。在勞動力質量上,某些方面的素質比較高,如傳統農業技術比較熟練;某些方面的素質比較低,如文化水平、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等。農業勞動力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大體上是:東南沿海數量比較多,文化技術水平也比較高;而西北、西南地區數量少,文化技術水平也較低。城市郊區農業勞動力數量較多,文化技術水平也較高;邊遠地區數量較少,文化技術水平也較低。平原地區數量較多,文化水平較高;山區勞動力數量較少,文化水平也較低。
農業勞動力數量的變動決定於:①農業人口的自然增減。②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③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其他部門的情況。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其他產業的發展,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將減少,農業勞動力向其他部門轉移的速度加快,因此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都不斷下降是農業勞動力變動的總趨勢。農業勞動力的地區變動,一般是由農業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流向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農村流向城鎮。在開發新的農業區域時,則多是由人多地少的地區流向人少地多的地區。農業勞動力流動可以帶來資金的流動、物資的流動、技術的流動,對發展經濟、促進勞動力在地區的供需平衡都有好處。但是勞動力的盲目流動會損害社會經濟效益。在中國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保障農業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限制不合理流動。
農業勞動力利用的特點 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農業勞動力利用的特點,主要是:①有較強的季節性。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有時需要投入大量勞動,為其生長發育創造條件;有時完全不需要勞動參與生長過程,這就形成了農業容易出現勞動力利用上的不足或過剩。②有較大的分散性。由於農業生產需要分散在廣大的土地面積上進行,這就要求農業勞動力必須分散在廣大的土地面積上進行勞動。
農業勞動力利用率 指衡量勞動力利用程度的指標。提高農業勞動力利用率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效果的重要條件。在一定的農業勞動力資源和勞動生產率的條件下,勞動力利用率越高可以生產出越多的農產品。衡量農業勞動力利用的主要指標有:①實際參加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占能夠參加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的比例;②每個農業勞動者在一年內實際參加勞動的工作日數;③在每個出勤日中純勞動時間占工作時間的比例。在中國,提高農業勞動力利用率的主要途徑是:①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活勞動投放,實行集約經營;②開展多種經營,把一部分農業勞動力從種植業轉移到農業內其他部門和農業以外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各部門;③加強勞動力使用、調配的計畫性。
農業勞動力分配 農業勞動力在農業各部門之間的合理分配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勞動力的分配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①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勞動力分配。農業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是客觀趨勢,但其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需根據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程度來確定,在保證農業生產需要的基礎上來進行。②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勞動力分配。隨著糧食生產的增長,逐步把更多的勞動力轉移到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等部門。③農業生產用工與非生產用工關係。生產用工指農、林、牧、副、漁等物質生產上的用工,非生產用工指文化、教育、信息傳送、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用工,這兩方面都是發展農業生產所不可缺少的,合理安排兩者的比例有利於共同發展。④當年農業生產用工和農業基本建設用工的關係。在保證當年生產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積極安排農業基本建設所需要的勞動力。
農業勞動生產率 即農業勞動者的生產效率,通常以單位時間內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數量或生產單位農產品所支出的勞動時間表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發展農業生產的根本途徑。其重要意義在於:①能使農業在勞動力不變或減少的情況下,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②使農業勞動者能夠有更多時間從事文化、科學技術活動;③能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勞動力去從事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建設事業。影響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有物質技術、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等三個方面。在中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主要是:①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採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和機械技術,進行農業基本建設,創造適宜動植物生長的土、肥、水、小氣候條件,提高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動植物轉化自然能量的能力;②因地制宜利用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進行合理的農業布局,逐步實行專業化生產;③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水平;④不斷完善農業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計算農業勞動生產率通常採用的公式是:

農業勞動力

在理論上計算勞動生產率所用的時間,包括活勞動時間和物化勞動時間的總和。但在實踐中只按活勞動消耗的時間來計算。
計算支出活勞動的時間長度有:①人年。指一個勞動力勞動一年。這個指標可用於計算勞動力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因農業生產一般是以一年為一個生產周期,中國在考察和對比不同企業、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時,多採用人年作為時間長度。②人工日和人工時。前者指一個勞動力勞動一天,後者指一個勞動力勞動一小時。運用這兩個指標計算,能比較準確地反映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在分析農業現代化程度時多採用這兩個時間長度計算。計算勞動時間支出時,可採用直接生產人員的勞動時間,亦可採用全部工作人員的勞動時間;可計算農業生產單位支付出的活勞動時間,亦可包括那些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的如排灌站、種子公司等所支付的活勞動時間。
計算農產品數量可按部門或產品,採用產量和產值計算。由於農業生產中活勞動消耗和農產品產量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不同年份、不同地區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很大。為了消除自然因素的影響,一般採用幾年的平均數計算。
勞動力再生產 指不斷反覆進行的農業勞動力的生產過程。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條件下,農業勞動力的再生產主要表現為其數量的增加;當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農業勞動力的再生產則主要表現為其數量的減少和素質的提高。中國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過程中,農業勞動力的再生產以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素質為目標。其主要內容是:增強體質,提高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其主要途徑是:在農村推行計畫生育,優生優育;廣泛開展各種體育和文化活動;普及中、國小教育,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農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及成年人的各種業餘教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