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5年

公元685年

公元685年,唐武則天垂拱元年,垂拱(685年1月—688年12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號,但是實際上武則天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因此垂拱一般算作武則天的年號。公元685年中國尚處於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唐朝,國富力強,影響著世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國家紛紛效仿唐朝做法,尤以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為重。

歷史事件

(圖)武則天熊貓外交武則天熊貓外交

山田寺佛頭,金銅鑄造,頭部高5米,收藏在日本奈良的山田寺(現名興福寺)里。這尊佛像是現存的奈良時代(公元673—794年)最早的佛像雕塑,作於日本天武天皇十二年(公元685年),是山田寺講堂的本尊藥師如來金銅像的一部分。1411年的一次大火中,金銅像被燒毀,僅剩下頭部保存完好。

補闕,官名,唐武則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置,職務為對皇帝進行諫及舉薦人才。左補闕屬門下省,右補闕屬中書省。北宋時改為左右司諫。南宋及元、明重又設定,然均隨設隨罷。低一級者為左右拾遺,合稱“遺補”。

公元685年武則天最早把大熊貓贈送給日本。公元685年,垂拱元年9月18日巳刻時分(上午九點鐘),長安宮廷衛隊和兩個馴獸人簇擁著兩隻寬敞高大、披紅戴花的獸籠,乘著驛傳快車,從長安出發,向東疾駛。一行前往揚州,登上海船,隨同日本遣唐使,漂洋過海前往日本。這次武則天贈給日本天武天皇兩隻“白熊”和70張毛皮。“白熊”實際上就是大熊貓。

女皇武則天曾10次登嵩山,唐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登嵩山,改嵩山為神岳,封其為天中王,配有天靈妃。

公元685年(年57歲) 垂拱元年正月,平定李敬業叛亂。八月,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生於東宮別殿。十一月,修白馬寺,以薛懷義為寺主。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名李隆基,又叫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從公元712年到756年在位,他開創

(圖)武則天武則天

了唐朝的鼎盛時期,但從他開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逐漸衰落下去。

奉仙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區北海辦事處三莊村、創建於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已有1300餘年,因殿中有一荊木樑,故俗稱荊梁觀。

據信史所載,公元685年天武天皇就曾召公卿上殿手談。繼而又有689年持統天皇禁止圍棋和701年文武天皇解除禁令的記錄。

遷廬陵王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在朝堂設登聞鼓與肺石,有擊鼓或立石之人,令御史受狀奏聞。令內外九品官以上及百姓,有才者均可自舉以求進用。以僧懷義為洛陽白馬寺主。懷義親幸武后,橫行不法。以阿史那元慶興昔亡可汗子)為昆陵都護,襲可汗號,押五咄陸部。

出生

唐玄宗李隆基出生於公元685年。

公元685年,唐垂拱元年,日後祆教三大長老之首伊瑪目出生於波斯

文化紀事

垂拱格
垂拱元年(六八五)三月二十六日,頒《垂拱格》、《垂拱式》。格、式乃唐法律文書中律、令、格、式四類中的兩類。格偏重於禁防,出自詔敕,一段時間整理一次,以時間命名。前有《貞觀格》、《永徽格》。《永徽格》始分留司格(留本司掌握)、散頒格(發至州縣,天下共有)。式乃各種規章細則,以尚書省二十四司及各府名為篇名。前有《貞觀式》、《永徽式》。是年,則天令內史裴居道、夏官尚書岑長倩、鳳閣侍郎韋方質,與刪定官袁智弘、王守慎等十餘人,將武德以後垂拱之前詔敕中有利於當時的編為新格二卷,己親自作序。二卷之外,別編六卷,以作曹司行用,名《垂拱留司格》。則天又令裴居道等刪改舊式,加計帳及勾帳式,與舊式匯成二十卷,成《垂拱式》。方質詳練法理,守慎有經理之才,是以《垂拱格》、《垂拱式》時稱詳密。

雜譚逸事

改元垂拱
光宅二年(六八五)正月一日,以徐敬業之亂平,改元垂拱。

劉仁軌卒
垂拱元年(六八五)正月,劉仁軌卒,年八十四。仁軌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博涉文史,武德初(六一八)補息州參軍。轉陳倉尉。杖殺不法之折衝都尉,太宗以其剛正,授櫟陽丞。又諫太宗郊獵,以其竭誠奉國,再拜新安令。後遷給事中。顯慶四年(六五九)為李義府排擠,出為青州刺史。五年(六六零),唐征百濟,仁軌督運軍糧,遇風船沉,免官隨軍效力。百濟滅,其僧道琛、福信聚眾反抗,立故王子扶餘豐為王,圍攻唐鎮將劉仁願。時熊津都督王文度由唐赴任途中病卒,仁軌遂檢校帶方州刺史,率文度部兵,發新羅之兵救仁願,解圍。百濟反抗勢盛,高宗令仁軌棄熊津去新羅,仁軌以棄之則失百濟,更失滅高麗之機會,固請援兵,並率眾占領百濟真峴城衝要,打通新羅運糧之路。援兵既至,仁軌合兵攻周留城,遇來援百濟之倭國兵,大戰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百濟王子扶餘忠勝等降。仁軌用降將黑齒常之攻任存城,克之,百濟再滅。仁軌勒兵鎮守,修戶口,署官長,開道路,建橋樑,修堤堰,賑饑乏,勸課耕種,立唐家社稷,又表請立百濟王扶餘隆為熊津都督,以功超授六階。麟德二年(六六五),率新羅、百濟、耽羅、倭四國酋長赴封泰山,以功授大司憲,遷右相,兼檢校太子中護,封樂城縣男。總章元年(六六八),任熊津道安撫大使兼具江道總管,滅高麗。進位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不久,起為隴州刺史,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鹹亨五年(六七四),為雞林道大總管,伐新羅,破七重城,進爵為公,拜尚書左僕射兼太子賓客。儀鳳二年(六七七),任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擊吐蕃。後解左僕射之職,以太子太傅知政事。則天臨朝,加授特進,復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專知留守事。仁軌撰有《行年記》,記載隋末見聞。

設登聞鼓及肺石
垂拱元年(六八五)二月七日,武則天令於朝堂設登聞鼓與肺石,有擊鼓或立石之人,御史受狀聞奏。此乃則天為廣聽建議,了解民情吏治,加強統治所採取的一項措施。肺石因石色赤如肺而得名。

東突厥攻代州、忻州
垂拱元年(六八五),東突厥後汗國骨咄祿攻代(今山西代縣)、忻州(今山西忻縣)。二月,唐遣左玉鈐衛中郎將淳于處平為陽曲道行軍總管救代州,伐骨咄祿所據之地總材山。四月八日,兵至忻州與突厥遇,鏖戰不利,死五千兵士。

令百姓自舉
垂拱元年(六八五)五月十七日,則天為廣延人才,下詔令內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有才者自舉,以求進用。

鐵勒九姓同羅、仆骨等部叛
垂拱元年(六八五)六月,鐵勒九姓同羅、仆骨等部叛唐入東突厥。十一月一日,唐命天官尚書韋待價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討東突厥。遣金山都護府都護田揚名發金山道西突厥十姓之兵三萬餘人東向進討。二年(六八六)五月,遣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發河西騎士出居延海北上進討。同羅、仆骨敗散,唐將安北都護府僑徙於居延海西南之同城(今甘肅北山丹縣)以納降者。唐貞觀二十年(六四六)滅薛延陀汗國,次年(六四七)置六府七州以安置鐵勒九姓諸部,鐵勒不甘為唐東征西討,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六六零至六六三)間頻繁反叛,唐遂將瀚海都護府徙於漠北,以鎮鐵勒,改名安北都護府,至此又移安北府於同城,從此放棄對漠北的經營。

阿史那元慶為昆陵都護
西突厥十姓部落自興昔亡可汗及繼往絕可汗死,部落無主,常受東突厥侵擾,與東突厥接壤之五咄陸部落受害尤深,十姓部落逐漸散亡。鐵勒九姓叛唐入東突厥,更加劇了西突厥的危機。垂拱元年(六八五),他匐十姓又叛亂,安西四鎮請冊立西突厥阿史那氏汗裔為可汗綏撫之。朝廷遂決定恢復羈縻可汗、羈縻制都護府之制,十一月,擢興昔亡可汗之子左豹韜衛翊府中郎將阿史那元慶為左玉鈐衛將軍,兼昆陵都護,襲興昔亡可汗號,統率五咄陸部落。又遣元慶率三萬餘眾隨金山都護田揚名討東突厥及鐵勒同羅、仆骨諸部。十姓部落既與之有怨,為報私仇,不奉璽書,妄破其部落。及垂拱二年(六八六)軍事畢,則天不允元慶及諸部酋長入朝,令與部落稽留甘(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一說元慶襲可汗號,因久生漢地,早疏邊情,不能召脅十姓之眾。垂拱二年(六八六)吐蕃攻安西四鎮,元慶喪師辱身,致使四鎮盡淪。元慶不久召回長安。)

廣州“獠”起事
垂拱元年(六八五)九月二十四日,廣州“獠”(古籍中對少數族仡佬族、黎族的侮辱性稱謂)起事。廣州都督王果鎮壓之,“獠”敗。

薛懷義驕橫
垂拱元年(六八五),太后修洛陽故白馬寺,以僧懷義為寺主。懷義原名馮小寶,在洛陽賣藥為業。因形神偉壯,有臂力,乾金公主薦於則天,得幸。則天為便利其出入禁中,令度為僧,名懷義。又以其家世寒微,令改姓薛,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命紹認為叔父。懷義恃恩驕橫,出入禁中乘御馬,宦者十餘侍從,毆打士民避之不及者,侮辱道士,聚眾犯法,人不敢言。右台御史馮思勖多次以法劾之,懷義懷恨,令侍從毆思勖於路,幾致於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