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5年

公元前685年

公元前685年是中國傳統紀年,是丙申(猴年),是在公元元年以前。公元前685年,齊桓公殺姜子糾,但用管仲為相,管仲進行相地而衰征,參其國而伍其鄙等改革。公元前685年在中國歷史上是東周時期。

大事記

(圖)東周時期貨幣東周時期貨幣

公元前685年周莊王十二年,丙申),齊大夫雍廩殺國君姜無知,姜小白與姜子糾皆回國爭位,姜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為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在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殺姜子糾,但用管仲為相,管仲進行相地而衰征,參其國而伍其鄙等改革。管仲( 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圖)猴年紀念幣猴年紀念幣

公元前685年,齊、魯戰於乾時。公元前685年,齊國齊桓公繼位,在乾時之戰中打敗魯國,確保了國君的地位。隨後,齊桓公以博大的胸襟,採納鮑叔牙的舉薦,拜“射鉤仇人”管仲為相,並實施“管仲改革”。管仲廢除井田制,允許自由私田,減輕稅收,鼓勵生育,推行國野分治(郡縣制的前身)、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等制度,使齊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迅速增強。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逝世

公元前685年,齊前廢公亡。齊前廢公原名姜無知(公孫無知),是齊僖公同母弟夷仲年的遺腹子,甚得僖公的寵愛。前685年齊大夫連稱、管至父殺齊襄公姜諸兒,立其堂弟姜無知即位。齊大夫鮑叔牙與姜小白奔莒國(山東莒縣),另一大夫管仲則協姜糾奔魯國。前685年齊大臣雍廩殺國君姜無知與太夫連稱,姜小白回到臨淄(山東淄博東)即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