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6年

.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後第29年,劉禪才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這是中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歷史年表

皇 帝年 號公元日期乾支日期
大帝孫權嘉禾五年公元 236年丙辰年
明帝曹叡青龍四年公元 236年丙辰年
後主劉禪建興十四年公元 236年丙辰年

大事記

1.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後第29年,劉禪才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這是中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2.三國屬吳。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立南部都尉於雩都,析雩都縣東北陂陽鄉白鹿營(今黃石鎮營底村)置陽都縣。此為寧都建縣之始。三國東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
3.青龍四年(公元236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司馬懿被詔赴京,商議平叛之策。司馬懿提出一年平叛的計畫,並諫議停止京城的宮室修建,減輕百姓負擔,保證軍事需要。
4.青龍四年(公元236年),武都氐王符健請降於漢(蜀),其弟符雙不從,與強端將四百戶(一說六千人)降魏,符健則率四百戶降蜀,蜀後主將其徙於廣都(今成都市雙流東南)。強端等四百戶按照“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內諸郡”以及十七年前曹操安置武都氐之先例,應該是被安置於扶風、天水界即今之寶雞地區。
5.晉武帝司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在位25年,繼秦始皇之後,第二次統一中國。
6.大泉二千,三國 吳 大帝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鑄。
7.波斯薩珊王朝以拜火教為國教,在中亞地區盛行一時。

逝世

陳群
公元236年陳群病逝,謚靖侯。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九品中正制即為其所出。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三國時曹魏名臣。其祖父陳寔、父陳紀、叔陳諶皆望族名士。陳群為人清尚有儀,雅好結友,有知人之明。先為劉備所用,後劉備被呂布所襲,陳群與父避居徐州;及呂布破後,方歸曹操,歷任司空西曹掾屬、治書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職。後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曹丕即王位,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陳群在任內訂製九品官人之法,成為歷史名制。曹丕踐阼後,陳群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陳群在魏,一直位居要職,先後受曹操、曹丕託孤,成為國之重臣,多次向曹睿作出規勸,官至司空。於青龍四年逝,追謚靖侯。其子陳泰,亦是魏國後期名將。
張昭
公元236年,張昭因病逝世,諡文侯。
張昭,字子布,東漢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年二十被舉孝廉,辭不就。徐州刺史陶謙舉以為茂(秀)才,仍不接受。陶謙認為他輕視自己,就收押了他。後經友人營救得釋。張昭遂去徐州而避亂江東,得為孫策謀士。孫策拜為長史、撫軍中即將。公元200年,孫策臨終托弟孫權於張昭。孫權以為長史,待以師禮。公元221年,孫權封吳王,封張昭為拳侯。公元229年,孫權即東吳皇帝位,拜以為輔吳將軍,改封婁候,邑萬戶。公元236年,張昭因病逝世,諡文侯。
張昭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他輔佐孫策、孫權兄弟二人開創並鞏固了東吳政權,是東吳的開國元勛和決策人物。他少而好學,博覽群書,長而有謀,才冠當世。作為東吳謀士,張昭最值得提及的是他忠直敢諫,剛正不屈。
張昭性情直爽,敢於犯顏諫諍,從不偷容取合。孫權好田獵,常冒險射虎。張昭諫曰:作為君主應“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而不應馳逐於原野,校武於猛獸。又孫權嗜飲酒,在武昌釣台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張昭憤而離席,孫權使人召,張昭正言諫曰:從前殷紂王,“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你和他沒有二致。
孫權創業之時尚能從諫如流,即東吳皇帝位後,就對張昭冷眼相看。但張昭依然故我。赤壁戰前張昭主和,孫權當時只批評他“幾誤孤大事”,卻一直耿耿於懷。孫權稱帝後大會群臣,盛讚周瑜、魯肅力主抗曹之功。張昭不失時機地舉笏致賀,未及出言,孫權就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可見,孫權早就對張昭不滿。但張昭忠誠未減,剛正如初。他對孫權說:“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以思盡臣節,以報厚恩……志在忠益,俾命而已。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君臣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臣吳,孫權大喜,遣使大加封賞。張昭等認為其降有詐,諫阻孫權。孫權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說:“吳國之士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張昭淚流滿面,重念太后、孫策遺詔顧命之言,據理力爭。孫權當時雖“擲刀致地,與昭對泣”,但仍拒諫不納。張昭稱疾不朝。孫權知其所以,益“恨之,土塞其門”。張昭更為氣憤,便從裡面也以土封門,表示決不再出。不久,公孫淵殺吳使。事實證明張昭判斷準確,孫權後悔不納張昭之言,故“數慰謝昭”。張昭不出,孫權“過其門呼昭”。張昭辭以疾篤。孫權放大火燒其門逼他出來,張昭仍不出,孫權急忙救火,久候門外。張昭終被兒子扶出,“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
晚年的孫權志衰昏憒,猜忌群臣,寵信佞人,剛愎自用,殘殺忠良,張昭不會不知。但他屢屢犯顏諫諍,置性命於度外,這固然因其地位特殊。但這只是客觀原因。更主要的還是他忠君愛國的思想和剛正不阿的性格,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歷史紀事

吳鑄以一當五百大錢
吳嘉禾五年(236)春,吳鑄大錢,一當五百。徑一寸三公,重十二銖。詔使吏民輸銅,按銅計值;並頒盜鑄法。魏詔定寬死罪之法
魏青龍四年(236)六月初一(壬申),魏以法繁刑重,歲殺人多,詔令除謀反及手殺人,余皆寬簡。高名麗斬吳使
魏青龍四年、吳嘉禾五年(236)七月,高句麗位宮斬吳使胡衛,將首及送至魏幽州。

文化紀事

張昭卒
吳嘉禾五年(236)三月,吳輔吳將將軍張昭卒,年八十一歲。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漢末避亂南渡,孫策創業,以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極見信任。策臨亡,以弟權托昭。赤壁之戰前,力主議和。權稱帝,昭稱老病辭官,拜輔吳將軍。張昭為東吳士林領袖,為人性剛嚴歷,有威風,吳主之下,舉國憚之。遇事直言,詞氣壯厲,義形於色,常使孫權難堪;然忠篤亮直,權亦敬畏之,常雲與張昭言,不改妄發。昭善隸書,博覽群籍,精習左氏春秋,著有《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卒諡文侯。

雜譚逸事

劉禪至湔
蜀建興十四年(236)四月,蜀帝劉禪至湔(今四川松潘西北),登觀阪(都江堰上游),看汶水(今岷江)。旬日而還。氐帥苻健降蜀
蜀建興十四年(236)四月,武都(今甘肅東南部)氐帥苻健降蜀。其弟不從,自領四百戶降魏。董昭卒
魏青龍四年(236)五月十三日(乙卯),魏司徒董昭病卒,年八十一歲。董昭(156——236),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人。初隨袁紹為鉅鹿太守。後歸曹操,遷翼州牧。創議曹操受魏公、魏王之號、加九錫。曹丕即王位,昭為將作大匠;丕稱帝,昭遷大鴻臚,累拜太僕。明帝即位,拜司徒。卒謚定侯。陳群卒
魏青龍四年(236)十二月二十四日,魏司空陳群卒。陳群(?—236),字長文,潁川許昌(今屬河南)人。祖父陳寔,父陳紀、叔父陳湛,均為名儒。陳群初隨劉備為別駕,後歸曹操為司空西曹掾,屢遷至魏御史中丞、侍中。曹丕即王位,群為尚書,昌制九品官人法。曹丕稱帝,陳群為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曹丕臨卒,陳群與曹真、司馬懿並受遺詔輔政。明帝即位,封潁陰候,司空,錄尚書事。群口不言人主之非,數上疏密陳得失而外人不知。卒謚靖侯。徐宣卒
徐宣(?——236),字寶堅,廣陵海西人,漢末避亂江東,孫策征其為官,不就,後隨曹操為司空掾,累遷魏郡太守。曹操卒,群臣中有人建議用曹操同鄉譙、沛人易換諸城守,徐宣認為時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定用譙、沛人,而使宿衛者灰心。曹丕聞,稱徐宣為社稷之臣。丕稱帝,從攻吳,遷尚書。明帝即位,以宣為左僕射,卒謚貞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