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棘副三棘魨

倒棘副三棘魨

俗名:三刺魨。三腳釘。三角狄。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緣附近水域之底層魚類。生態習性不甚清楚。通常以底拖網捕獲,魚體小,不具食用價值。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學名 Paratriacanthodesretrospinis
命名者 Fowler,1934
棲息深度 418-920公尺
中文名 倒棘副三棘魨
魚類
魚類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三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3Triacanthod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倒副三棘魨
模式種產地 ChinaSea,vicinityofTaiwan,Albatrosssta.D.5517,230fm.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三刺魨、三腳釘、角狄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
最大體長 12cm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Paratriacanthodesretrospinus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5);FishesofJapan(Nakabo,2002);中國動物志-形目(蘇等,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253.ASIZP0066266.ASIZP0066280.ASIZP0066292.ASIZP0801520.ASIZP0801521.ASIZP0801542.ASIZP0911520.ASIZP0911521.ASIZP0911542.FRIP00810.FRIP03137.USNM00093171Holotype.USNM00093485Paratype.
典藏基因 [2008-03-24,Kui-ChingHsu,COI,100%]
英文俗名 Sawspinespike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菱形,側扁而高;柄細短。吻尖突出,長短於眼徑。眼大,眼徑為眶間隔的1.9-2.2倍。端位,唇薄;上下頜齒同型,齒圓錐狀,無內齒。唇發達。體被細鱗,每一鱗片的表面有2-4直立的棘突排列成行,大型魚可達7-8棘突,多細尖,大型魚有分叉的棘突。背鰭兩個,硬VI,發育良好,各長度由前向後漸減;腹鰭軟條1,細小。體淡紅色,體側具三條淺色縱帶,上方一條從後上方延伸至第二背鰭中部下方,中間一條從眼後延伸至二背鰭中部下方,下方一條從鰓孔後方延伸至臀鰭基上方;下頜至肛門之側為銀藍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緣附近水域之底層魚類。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莫三比​​克、日本台灣、新加勒多尼亞、Chesterfield和Bellonaplateaus等。台灣南部、東北部海域東沙群島有產。

漁業利用

通常以底拖網捕獲,體小,不具食用價值。

盤點海洋魚類之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面都有其特點。本期盤點三棘魨科鰨科擬三棘魨科、舌鰨等魚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