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歷史

俄羅斯歷史

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基輔羅斯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

基本信息

簡介

俄羅斯歷史俄羅斯歷史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

13世紀以後,莫斯科逐漸成為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時代,已變成為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太平洋的廣袤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度。隨後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急劇加大了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了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憲法國家杜馬,極大地改變了其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依然沒有意願放棄獨裁統治。

軍事戰敗和食物短缺引發了1917年俄國革命,此後共產主義布爾什維克登上權力的舞台,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從1922年1991年,蘇聯逐漸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但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的缺點所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91年蘇聯解體

1991年後,俄羅斯聯邦成立並繼承了蘇聯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然而,俄羅斯已不再是超級大國,而且還要進行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廢除計畫經濟和全民所有制,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新體制。直至今日,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結構依然帶有沙俄和蘇聯的特點。

早期歷史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2]。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線。[2]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

斯拉夫人之前的居民

原始印歐人遷徙路線

公元前,俄羅斯南部廣袤的大草原上居住著原始印歐人斯基泰人。科學家在20世紀伊帕托夫辛塔沙塔和阿爾凱姆等地發現了與之相關的令人驚異的遺蹟。

公元前7世紀希臘商人隨著貿易將古典文明帶到了塔奈斯和凡納戈里亞等黑海一帶的地方。公元前3世紀至前6世紀,博斯普魯斯王國繼承了希臘殖民地,卻不斷受到以匈奴人阿瓦爾人為首的好戰遊牧民族的攻擊。

公元8世紀可薩人統治了裏海黑海之間的伏爾加河下游盆地,他們以法律、寬容和四海一家的信念而聞名。可薩人成為波羅的海國家與以巴格達為中心的伊斯蘭教阿拔斯王朝之間的商業紐帶。可薩人還是拜占庭帝國的重要盟友,曾資助了一系列針對阿拉伯哈里發的戰爭。公元8世紀,可薩人接納了猶太教

東斯拉夫人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一些學者認為他們的最初居住地是森林茂密的平斯克沼澤東斯拉夫人沿著兩條線路---一條從基輔蘇茲達爾穆羅姆、一支從波洛茨克大諾夫哥羅德羅斯托夫---來到日耳曼人西遷留下的空地並逐漸在俄羅斯西部定居下來。從7世紀開始,東斯拉夫人逐漸成為俄羅斯西部人口最多的民族,並緩慢而和平地吸收了當地使用芬蘭-烏戈爾語的族群。

基輔羅斯

11世紀的基輔羅斯

西歐被稱作“維京人”而在東歐被稱作“瓦蘭吉人”的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北歐從事著海盜和商人的雙重工作。9世紀中葉,他們開始沿著從波羅的海東部到黑海裏海的水路探險。沿河居住的斯拉夫人經常僱傭這些人為保護者。根據俄羅斯編年史記載,一個名叫留里克的瓦蘭吉人在860年左右被選舉為大諾夫哥羅德的統治者。後來,他的繼任者將觸角伸到了南方並征服了原先由可薩人統治的基輔

9世紀,第一個東斯拉夫人的國家---基輔羅斯第聶伯河谷成立,它控制了斯堪的納維亞拜占庭帝國之間經由伏爾霍夫河和第聶伯河進行的貿易路線。

據一些學者考證,“俄羅斯(Russia)”這個名稱與羅斯拉根有關。至於“羅斯(Rus)”的含義,目前尚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其詞源來自斯拉夫語芬蘭語。意即槳手

羅斯-韃靼關係

俄羅斯人被蒙古人打敗後,被分割為三部分.西北方的諾夫哥羅德,南方的烏克蘭,中,東北部森林區的羅斯公國,諾夫哥羅德獨立,但是要繳納重稅,烏克蘭被金帳汗直接管理,俄羅斯公國需定期到薩萊可汗大帳叩頭領取汗敕,繳稅和提供兵源,是嚴格的封臣關係,俄羅斯法理上沒有自己的政府,其最高統治者是蒙古大汗。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蒙古大汗實際上干預了俄羅斯和欽察汗國的事務,蒙古人是間接統治,因為俄羅斯未統一,政治上維持分裂狀態。如派人治理,耗時費力。在徵稅上最初派八思哈,後來改為任命一位弗拉基米爾大公,全體公國也要服從,這么是俄羅斯在政治上聯合起來的最早嘗試,使大公聽從莫斯科公國,汗使王公聽命於他們所愛戴的大公。使羅斯統一位全俄羅斯大公,隨著金帳汗控制越來越松,莫斯科在1378年打了一次勝仗,但是在1382年受到脫脫迷失入侵,再過100年,羅斯獨立。俄羅斯在別兒迪別分裂為東俄與西俄,出現兩個俄國是因為立陶宛的入侵,金帳汗無力干涉。俄羅斯後來再分裂成烏克蘭白俄羅斯

後果

俄羅斯在蒙古征服後反省失敗,認為分權,分裂是最大錯誤,正是基輔羅斯分權分裂因此一蹶不振,因此只有中央集權才能令自己強大,因此後來的莫斯科公國專制獨裁,一方面是蒙古,另一方面是東羅馬帝國的傳統,查士丁尼法典提出君權神授,皇帝是代表上帝管理世界,沒有比皇帝更重要,巧的是蒙古人也認為可汗的權力由上天授予,不容分割,因此俄羅斯日後行共和民主制,民主形式和西方差異極大。

另一方面,俄羅斯長期和蒙古人交往,學習他們的外交禮節,當他們擴張到西伯利亞衛拉特,漠北蒙古,自稱白可汗。另一方面,在君王面前俯身在蒙古人的習俗,後成為莫斯科公國的傳統。

在蒙古入侵前,基輔羅斯的市民有權在市民大會(維契)上對國家事務發言,貴族也有若干自主權。王權、教權與民權這三者是平等的。基輔羅斯時代,農民遷徙自由,在16世紀,農業危機,限制活動權,逐漸形成農奴制。在1649年法典,把農奴變成永久制。貴族原本亦有若干自由,貴族如不滿意王侯,也可脫離關係,另覓王侯效力。莫斯科公國時間,王權提升,二者要無條件服從大公。為之效勞,並受嚴格控制,連昔日獨立的王公貴族也變成了沙皇的奴僕。市民大會成為了叛逆的同義詞。可汗的律令提高了大公的威嚴。俄羅斯的大公是由可汗冊封的,如果國內反抗,他們可隨時請求可汗支持,市民大會在可汗與大公活動下完了。可汗的冊封是有法律效力的,也可抑制貴族活動,使他們成為臣下。

在軍事上,在彼得大帝改革軍制前,俄羅斯人是使用蒙古人的軍制,口袋戰術,大範圍圍剿也是蒙古人的遺產。在莫斯科公國時期,按照蒙古軍制分為五個軍團:中軍(俄羅斯稱為大軍團),左翼,右翼,前衛,殿軍。各單位俄文是polki。俄羅斯人原本不重視騎兵,後來莫斯科公國每一位大公的遺囑是重視馬政。基輔時代,俄羅斯由王室侍衛,民團長統領的城市軍人組成,行動不一,聯而不合。而且農民不參加動員。莫斯科時代,軍隊只由大公指揮。

經濟上,蒙古人對城市大破壞,另一方面,蒙古人不斷徵收工匠,使俄羅斯手工業落後。使人有回歸農村的意思,在基輔時代,農民不用服勞役。地主在國有土地上的才要交稅。農民在1391年被大主教普塞林君士坦丁堡僧院的訓練中稱為基督徒。農民勞作的土地四種:教會土地,黑地(徵稅國有土地),大公土地,服役貴族土地。教會土地免稅,農民只有對教會的義務。其地農民一律免稅,在蒙古時代,農民活動自由。十六世紀,農業危機加深,大量土地作為貴族采邑,為解決人力問題,開始限制活動,農奴制開始。蒙古人的戶籍制度人頭稅制度使俄羅斯人有初步財政概念,蒙古人那套攤派稅款制度在俄羅斯確定下來,以索哈為一徵稅單位保留至17世紀,這制度也要提供驛站所須。

資料來源

維爾納茨基:蒙古與俄羅斯(二)

莫斯科的崛起

莫斯科在斯拉夫語是潮濕的意思,因為是被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奧卡河,包圍的一塊森及林空地。最早在1147年提及,建城者是尤里·多爾戈魯基。最初是一座小木城,後來受蒙古軍破壞。

莫斯科的興起是建基於封地制度。俄羅斯是沒長子繼承制的,造成地方主義強烈,被人家各個擊破。莫斯科起初範圍不超過500平方里,在重要性上,比基輔與洛夫哥羅德低得多。是阿歷山大·涅夫斯基兒子丹尼爾的封地。早期的莫斯科無足輕重。直到伊凡一世才開始發展。這時期比較安靜。版圖比剛剛繼承時大五倍,由於安寧,吸引了不少人,為了吸引人口,曾向蒙古贖回奴隸。克柳切夫斯基說,莫斯科用五種手段擴大版圖:用金錢收買,武力建立威信,遠交近攻,幫助弱小公國作戰後大肆索取土地,強制人民開墾森林區。伊凡一世時期,另一件大事是俄羅斯主教在1328年移到莫斯科,從此只剩下特維爾和莫斯科爭奪領導權。莫斯科乘亂髮展,當時金帳汗國別札尼別死,有三子,別兒迪別即位是弒父,另外二兄弟不服,改宗基督教引發叛亂。

在1378年,莫斯科已相當強大,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頓斯科伊擊敗了一支蒙古軍。馬麥汗在1380年揮軍北上。他的計畫是和立陶宛頓河消滅莫斯科俄羅斯人使用15萬人擊敗馬麥的20萬人。1382年脫脫迷失入侵莫斯科,重新控制俄羅斯將近100年,總的來說,蒙古一直衰弱下去。1395年帖木兒入侵金帳汗國,使俄羅斯加速獨立。

在1452年,莫斯科不再向金帳汗納貢。1474年,阿黑麻汗命令他交納貢賦,並派來了使者哈拉庫楚姆。1476年,阿黑麻又派來了使者,命伊凡三世前往汗國。伊凡三世拒絕了。1480年,金帳汗前往烏格拉河,和莫斯科對峙,金帳汗先退,俄羅斯永久停止向金帳汗納貢。阿黑麻也在1503年被殺。

莫斯科大公國

參看莫斯科大公國

伊凡四世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伊凡三世

伊凡四世

留里克王朝

參看留里克王朝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0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里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里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去世後,留里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從此覆滅。

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奧列格征服了基輔城並將首都遷至此,史稱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侵入歐洲,並於1240年欽察汗國所征服。

羅曼諾夫王朝

參看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沙皇鮑里斯·戈東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18世紀 — 20世紀初)

參看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

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

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1812年衛國戰爭

19世紀初期的法國在歐洲相當強大。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是位出色的領袖,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拿破崙占領了幾乎整個歐洲,並渴求統治全世界。為爭奪歐洲霸權,拿破崙實行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政策。而俄國拒絕參加大陸封鎖,這使得俄法矛盾日益尖銳。

1812年,俄國與法國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1812年6月50萬法軍在拿破崙的率領之下進逼俄國邊境。而俄國的軍隊則沿著邊境線拉得過長。在進攻路線上,拿破崙集結了總計12萬人的軍隊。因此,俄軍被迫採取戰略性撤退轉移,在撤退中,他們仍然勇敢地保護著每一座城市。

1812年8月,67歲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被任命為俄軍總司令——一位著名的統帥,勇敢的軍人。他的名字與許多場勝利聯繫在一起。庫圖佐夫繼續指揮俄軍後撤。1812年9月7日,俄軍撤退到莫斯科郊區,在博羅季諾村附近同拿破崙一世軍隊進行了一次決戰。在這次戰役中,俄軍殲敵近半,拿破崙一世的軍事優勢大為削弱,戰爭的主動權也因此轉移到了俄軍方面。

俄羅斯經歷著那段艱難的歲月。法軍到處搶劫,肆意破壞城市和農村,侵占了俄羅斯大片的領土。1812年的秋天,法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在無後備力量補充的情況下,為保存軍隊的有生力量,庫圖佐夫於9月13日命令俄軍撤離首都莫斯科。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莫斯科居民也隨同撤離。次日,法軍進入了空無一人的莫斯科城,當晚大火燒遍全城。

拿破崙莫斯科待了35天。他期待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前來求和,然而這一幕並沒有出現。俄軍撤離莫斯科後,在博羅季諾村附近展開運動戰,阻擋法軍向南的去路,並從側面威脅法軍,切斷其同後方的聯繫,同時補充了軍隊,準備反攻。法軍處於四面受敵,彈盡糧絕的境地。同時,俄國軍隊和游擊隊晝夜打擊法軍。莫斯科城內也時而出現火災,法軍的兵力受到折損。時近嚴冬,拿破崙一世為南下尋找糧食和溫暖的住所,被迫於10月19日放棄了莫斯科。在撤退途中,法軍在小雅羅斯拉維茨與俄軍遭遇,轉而沿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

俄國軍隊和游擊隊在整個東歐平原中歐平原上乘勝追擊。12月底拿破崙一世逃回了巴黎,此時追隨他的殘部只剩下了3萬人。

席捲了整個歐洲,不可一世的拿破崙軍隊在這個龐大的帝國遭遇了敗績,而俄國為整個歐洲挽回了敗勢。181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孫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騎著白馬進入了巴黎,並被推舉為歐洲神聖同盟的盟主。從此,俄羅斯開始成為歐洲事務的仲裁者。

俄國贏得了這場戰爭,俄國人民為了將祖國解救出來紛紛參加了這場戰爭,因此俄羅斯人稱這場戰爭為衛國戰爭。整個國家,所有的人都來保護他們的祖國——不論男人女人,農民貴族,窮人富人。

為紀念1812年戰勝

大事年表

第一部分:古代羅斯和早期近代俄羅斯1截至公元前800年的斯拉夫人
2公元前800—前600年亞洲人的遷徙
3公元前600—前300年的西徐亞人、希臘人和斯拉夫人
4公元前200—公元200年的羅馬人和薩爾馬特人
5公元200—400年哥特人的勝利征戰
6公元450年的匈奴帝國
7公元450—550年斯拉夫人的第一次擴張
8公元560—600年阿瓦爾人的征服
9公元600—700年斯拉夫人收復失地
10公元650—750年的可薩汗國
11公元800—1000年斯堪的納維亞人的遷徙
12截至公元880年的斯拉夫人和諾曼人
13公元880—1054年的基輔羅斯
14公元1000年的內河交通和商路
15截至1000年的基督教和斯拉夫人
161200—1600年俄羅斯修道院的繁榮
171054—1238年基輔羅斯的分裂
18997—1478年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191000—1450年諾夫哥羅德的東方貿易路線
20900—1500年日耳曼人的東擴和波羅的海諸國
21截至1300年的蒙古帝國
221219—1241年蒙古人對羅斯的征服
231240—1462年立陶宛的對外征服
24截至1462年天主教的向東傳播情況
251261—1533年莫斯科公國的興起
261533—1598年羅斯的擴張
271460—1860年的莫斯科與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河流
281565—1571年伊凡四世沒收的土地
291598—1613年俄羅斯的混亂時期
301610—1618年波蘭和瑞典的入侵
311640—1667年俄羅斯向西擴張情況
321648年和1670年的社會動盪
331478—1710年俄羅斯向東擴張的情況
341700—1800年的貿易和工業
351500—1916年的哥薩克
371721—1945年俄國向西擴張和波羅的海地區
第二部分:俄羅斯帝國
361695—1723年彼得大帝統治時期的戰爭和叛亂381724年俄國的省份和人口
391710—1959年俄羅斯的德意志人
401762—1796年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時期俄國的擴張411768—1795年波蘭獨立被摧毀的情況421772—1795年俄國對波蘭的吞併
431784—1867年俄國在美洲
441798—1807年俄國在地中海
451721—1829年的俄國和土耳其
461700—1809年的俄國和瑞典471800—1900年俄國在高加索
481789—1815年的俄國和歐洲
491801—1825年的俄國和歐洲
50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統治下的俄國
511831年的波蘭起義
521861年的波蘭起義
531648—1917年流放西伯利亞的情況
541840—1906年的無政府主義者
55截至1860年的俄國工業
561827—1860年農民的不滿
571860年的農奴
581850—1870年的俄中貿易
591850—1890年的遠東
601846—1907年英俄在中亞的衝突和擴張
611891—1917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
621872—1887年的俄國與歐洲列強
631890—1907年俄國和歐洲各國的力量均勢
641898—1904年的中國和歐洲列強
651860—1895年俄國和日本在遠東
661895—1905年俄國在遠東的反應
671894—1904年革命的前奏
681648—1917年的猶太人及其敵人
691827—1917年猶太人對迫害的回應
70截至1900年的俄國工業
711902—1922年的社會革命黨人
721900—1917年列寧、《火星報》和布爾什維克
731900年俄國歐洲部分的人口和省份
741905年革命在農村
751905年革命在城鎮
761905年莫斯科起義
771876—1885年的俄國和巴爾幹諸國
781912—1914年的俄國、巴爾幹諸國和戰爭的到來
791914—1918年德國在俄國西部的戰爭目標
801914年的東線
811915年的東線
821916年的東線
831914—1917年混亂中的俄國
841914—1921年的俄國和土耳其
851917年君主政體的瓦解
861917年列寧回到俄國
871917年第一次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所在的地點
881917年7—8月的戰爭和革命
89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
第三部分:蘇聯
901917年11月至1918年3月俄國的革命
911918—1919年抗擊布爾什維主義的戰爭
921919年反布爾什維主義軍隊對彼得格勒的進攻
931918—1919年外國軍隊在俄國北部的干涉活動
941917—1920年馬赫諾和無政府主義者
951920年俄波戰爭
961917—1921年的烏克蘭
97截至1937年蘇聯亞洲部分的烏克蘭人社區
98截至1937年在北美的烏克蘭人991919—1920年的邊界國家
1001920—1940年蘇聯的外交
1011921年的饑荒和救濟
1021917—1936年蘇維埃政權在中亞的擴展
1031917—1921年獨立的外高加索
1041920年和1921年的喀拉海考察團
1051920—1922年獨立的遠東共和國
1061917—1923年俄國人流亡國外的情況
1071917—1927年世界革命的失敗
1081917—1936年俄國歐洲部分的勞改營
1091937—1957年俄國歐洲部分的勞改營
1101918—1958年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勞改營
1111920—1970年北部的海路
1121922—1953年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1131939年對波蘭的瓜分
1141939—1940年蘇芬戰爭
1151939—1940年蘇聯的吞併
1161941年6月22日的歐洲
1171941年德國對蘇聯的入侵
1181942年德國控制的蘇聯財富
1191941—1945年美國對蘇聯的援助
1201941—1945年蘇聯的工業和盟國的援助
1211941年德國分割蘇聯的計畫
1221941—1944年德國在東部的行政管理
1231942年德國的計畫與征服
1241942年9月至1943年2月對史達林格勒的圍困
1251941—1943年對列寧格勒的圍困
1261941—1942年列寧格勒以南的蘇聯游擊隊
1271941—1943年德國對高加索的強攻
1281943—1944年紅軍的進攻
1291944—1945年德國戰敗
1301941—1945年蘇聯對少數民族的流放
1311939—1946年逃離與驅逐
1321945—1948年蘇聯在東歐
1331949—1968年蘇聯在東歐
1341928—1968年的比羅比詹
1351953—1961年的處女地
136蘇聯的重工業及其原材料
1371917—1959年蘇聯的城市和鐵路
1381917—1961年蘇聯城市的更名139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
140截至1970年蘇聯的海軍擴張
1411860—1970年的蘇聯和中國
1421970年的蘇中邊境
1431970年蘇聯的共和國和自治州
1441700年以來的俄羅斯西部邊界
1451240—1945年俄羅斯的入侵者
第四部分:蘇聯解體
1461984—1988年的冷戰和武器供應
1471985—1987年蘇聯的變化
1481972—1979年的大國對抗與調和
1491980—1986年的大國對抗與調和
1501987—1991年冷戰的結束1511992—1993年冷戰的結束
1521988—1989年蘇聯的變化
153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的瓦解
1541990—1993年的東歐
1551990年東歐難民情況
1561990年蘇聯共產黨政權的衰落
1571991年1月1日至1991年8月19日蘇聯的削弱
158政變及其後果(1991年8月19日至1991年8月24日)
159政變及其後果(1991年8月25日至1991年12月26日)
1601990年3月至1991年12月的15個獨立國家
1611987—1992年揭露史達林罪行的情況
1621991年12月21日至1992年2月21日的獨立國家國協
1631992年2月24日至1992年12月23日的獨立國家國協
1641993年的前蘇聯境內俄羅斯族人分布情況
1651991年以來俄羅斯的西部邊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