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京制

五京制,指多個國家首都管理制度,五京制的淵源說法不一,最早記載於成書於945年的《舊唐書》,即757年所設定的唐朝形式上五京。

簡介

五京制,指多個國家首都管理制度,五京制的淵源說法不一,最早記載於成書於945年的《舊唐書》,即757年所設定的唐朝形式上五京。渤海五京制首見於1044年修的《新唐書》,然而其具體設定年代缺載。五京制對後世首都建置制度上影響深遠,前後歷經唐(含渤海)、,自8世紀中葉起至13世紀,長達400多年。
五京制,一般指遼金兩代分設多個首都管理國家的制度。除了遼金之外,唐代、渤海國、新羅也曾有類似的或名義上的五京。遼五京留守,留守行府尹事。金五京留守兼本府尹及本路兵馬都總管。

史料記載

《遼史》中五京並稱共35次,其中兩次是渤海五京,余者均為遼代五京;而且其中五京常於“二帳”、“十二宮”並稱。檢索全部二十五史,出現五京這一語彙的有《舊唐書》卷三十八唐“五京”,《新唐書》卷二一九“渤海五京”,《金史》卷一的“渤海五京”、卷二四中的“金五京”(“襲遼制,建五京”)。

沿革

中國自西周以來就實行復都制周武王後為了控制東方而設立雒邑。五京的設定,最早源於唐朝中期,唐朝於618年長安為京師,657年以河南府為東都,時為陪都制。690年,以太原府為北都,至742年,以京師為西京,改東都為東京,改北都為北京。757年12月置鳳翔府,號為西京,與南京成都府,中京京兆府,東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合為五京,至此,唐五京正式確立,762年以後,罷鳳翔府京名。在東北的渤海國也設立了五京制,但渤海沒有給後世留存下自己的文獻典籍,渤海紀事始見於中國正史《舊唐書》及《新唐書》,此後,有關渤海國的史實陸續散見於歷代的各種文獻,其中包括日本與朝鮮的史籍。在《遼史》中記述了渤海國的滅亡。
遼初以龍眉宮為上京臨潢府,始建於918年。至928年以東平郡為南京,至938年燕雲十六州,改幽州為南京析津府;改東平郡為東京遼陽府。1009年,在原奚族地區的七金山土河之濱,仿造故唐“神都”洛陽的建制建立都城,號中京大定府。1044年以雲州為西京大同府,至此遼同時並設五京,直至1125年覆亡。
金初接受了遼朝的五京建制,沿襲其號,1138年以其興起之地為上京會寧府,改原來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加上宋朝都城汴京開封府,這時有七京。不久,削去遼上京臨潢府的京號,1153年遷都燕京,又削去上京會寧府的京號;改遼南京析津府為中都大興府,即為中京;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大定府;改宋汴京開封府為南京開封府,重新確立了金五京建制,直至1173年又重新恢復會寧府為上京,直到金覆滅,一直有六京之制。

遼五京

簡介

遼國時期實行五京制,即上京臨潢府(今赤峰市林東鎮)、東京遼陽府(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縣)、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謂之遼五京
遼的五京是陸續建成的,遼太宗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改南京為東京,遼聖宗城中京,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遂成為五京。

變遷詳情

遼五京 ,遼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的總稱。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建國修建皇都。會同元年(938),遼太宗名皇都為上京,設臨潢府。遼太祖滅渤海,建東丹國。
天顯三年(928),遼太宗遷渤海居民於東平郡,升號南京。六年,廢東丹國,於南京設中台省。會同元年,得後晉所獻燕雲十六州地,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稱東京遼陽府。上京、東京、南京於同年設立,合稱三京。統和二十五年(1007),遼聖宗在奚王牙帳建立新都,號中京大定府。與原三京合稱為四京。開泰元年(1012),改東京幽都府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遼興宗升大同軍為西京大同府。遼興宗以後,始有五京。五京是各地區的統治中心,各領有軍州府縣,故又稱五京道。道不設行政機構。五京長官均稱留守,由契丹皇族或後族重臣擔任。五京分設留守司和都總管府,統領所屬軍州事。上京城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遼太祖命薊州漢人康默記董理修建,一百天建成。城牆高兩丈,幅員廣二十七里。城北是皇城,牆高三丈。皇宮南門為承天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南是漢城。有市肆交易。中京城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遼聖宗命燕薊漢人工匠仿上京城制建造。兩年建成,遷移漢人民戶入城居住。中京城建立後,皇帝即常駐於此。建有驛館,接待宋、夏、新羅使臣。
東京在今遼寧遼陽。城高兩丈,幅員三十里。宮城在城東北隅,城高三丈。南部外城為漢城,有南市、北市貿易。城內居民多為渤海人和漢人。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又稱燕京。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幅員三十六里,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宮城在西南隅。西城顛有涼殿。西京在今山西大同。原為軍事重鎮,城方圓二十里。遼興宗升號西京大同府,未建宮城。遼道宗時在城內建華嚴寺,鑄有歷代皇帝像。

金五京

簡介

金代實行五京制,起初是上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海陵王遷都後是中都、東京、西京、南京、北京。也就是說,金國曾建有六都,為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北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變遷詳情

金初,以上京會寧府為政治中心。金太宗時,在上京會寧府建造乾元殿,但十分簡陋。金熙宗時,改乾元殿為皇極殿,還仿照漢制,建敷德殿為朝殿,以供百官陛見;建慶元宮為原廟,以安放太祖以下遺像;又修建太廟、社稷。至此,上京始有皇都氣象,金世宗時與東京遼陽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和南京開封府並為金五京
天德五年三月辛亥日(公元1153年4月17日),海陵王到達燕京。乙卯日(公元1153年4月21日),下詔正式遷都自上京到燕京。改元貞元。改燕京中都大興府

渤海五京

簡述

渤海國五京是龍泉府、顯德府、龍原府、南海府、鴨淥府的合稱。762年,唐廷詔令渤海為國。首都初駐舊國(今吉林敦化),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785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794年復遷上京龍泉府

渤海國簡介

渤海國(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國唐朝時期以粟末��族為主體建立,統治東北地區的地方民族政權。698年,粟末首領大祚榮建立��國,自號震國王。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粟末��(Mòhé)政權以渤海為號,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享有自治權的羈縻(Jīmí)州。762年,唐廷詔令渤海為國。首都初駐舊國(今吉林敦化),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785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794年復遷上京龍泉府。926年為遼國所滅,傳國十五世,歷時229年。

其他相關

新羅小五京

新羅在統一戰爭之前已開始置有“小京”。早在智證王十五年(514年)就在阿屍村置小京(後廢,今安康),真興王十八年(557年)置國原小京(今忠州),真德王八年(639年)又置北小京(658年廢,今江陵)。統一後,文武王十八年(678年)置北原小京(今原州)、二十年(680年)置金官小京(今金海),神文王五年(685年)又置西原小京(今清州)和南原小京(今南原)。至此,五小京制度業已確立。景德王改國原小京為中原小京、金官小京為金海小京 。按“京”字最早見於甲骨文 ,先秦時即被用來稱呼首都。在這一點上,新羅是從中國學去的;不過,新羅在吸收中華文化時,不作簡單的模仿,而有所創新,其五小京制度設定的時間比唐朝、渤海國的五京制還要早 ,遼、金的五京制恐怕與此也有淵源關係。

唐代五京制

唐代也存在形式上的五京制,《舊唐書》卷三八《地理一》略云:
至德二年,肅宗自順化郡幸扶風郡,置天興縣,改雍縣為鳳翔縣,並治郭下。初以陳倉為鳳翔縣,乃改為寶雞縣。其年十月,克復兩京。十二月,置鳳翔府,號為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為五京。寶應元年,並鳳翔縣入天興縣,後罷京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