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年

762年,唐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寶應元年。

中國紀年

762年,唐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寶應元年

歷史大事

侯希逸敗叛軍李懷仙,帥兵而南
平盧(今遼寧朝陽)節度使侯希逸與范陽叛軍連年交戰,因救援已絕,又被奚所侵,於是就帥全軍二萬人襲叛軍范陽尹李懷仙,敗之,遂帥兵而南。寶應元年(七六二)正月二十八日,侯希逸於青州(今山東益都)北渡黃河,會田神功能元皓於兗州。
元載征江淮八年租調
寶應元年(七六二)正月,租庸使元載認為江淮地區雖經劉展兵亂,但其民比諸道仍較富有,於是就按籍總八年租調之違負及逋逃者,計其大略而征之。選擇強橫官吏為縣令以督催,不問是否有欠負,也不管資產多少,知道那家有粟帛,就帥官吏圍之,按其所有而分其半,有時甚至搶去其大部,被民稱之為“白著”。有不服者,就用嚴刑相威脅。民有蓄積穀物至十斛者,就小心等待官吏來徵收。有的則相聚于山林中為強盜,州縣無力制止。
河東軍亂,殺節度使鄧景山
起初,王思禮為河東節度使,軍資儲蓄豐衍,除贍養軍隊外,還積有米百萬斛,並奏請輸送五十萬斛於京師。思禮卒後,管崇嗣代為節度使,為政寬馳,信任左右,以至數月
間,所積米耗散殆盡,只剩下陳腐米萬斛余。肅宗聽說後,即以鄧景山為節度使。景山到任後,就清查核實米之所出入,將士多有隱沒,皆懼怕。其中有一裨將按罪當死,諸將為其求情,景山不答應;其弟請代兄死,景山也不答應;有人請交一匹馬以贖其死罪,景山才許之。諸將憤怒說:我們的生命難道還不如一匹馬值錢嗎!遂作亂。寶應元年(七六二)建卯月三日,殺景山。肅宗認為是景山撫御有失,所以致亂,不再追究亂者之責,而遣使慰諭以安之。諸將請以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辛雲京為節度使。九日,肅宗遂以雲京為北都(今山西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雲京奏張光晟代己為代州刺史。
朔方及鎮西、北庭行營軍亂殺節度使
絳州(今山西新絳)原本沒有資糧儲蓄,民間也饑荒,不可賦斂,所以將士糧餉不足。朔方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多次以狀奏聞,但朝廷未予解決,軍中遂有怨怒。突將王元振乘機作亂,假稱有令於士卒說:“過幾天修都統宅第,請各自備好畚鍤,在門口待命。”士卒聽後皆怒,說:“朔方健兒難道是修宅夫嗎?”寶應元年(七六二)二月十五日,元振即帥軍士作亂,燒牙門城。國貞逃避於獄中,元振執之,置士卒食物於前說:“吃這樣的食物而使其為力役,能行嗎!”國貞說:“根本沒有修宅第之事,軍中乏食,我已多次奏報朝廷,諸君都知道。”士卒聽後都想退下。元振說:“今天的事情,還有什麼必要再問呢!都統不死,我們就要死。”遂拔刀殺國貞。其時鎮西(今新疆庫車)、北庭(今新疆奇台)兵屯於翼城,也殺節度使荔非元禮,共推裨將白孝德為節度使,朝廷則不追究作亂者,因而授之。
仲升為叛軍所敗,被俘
寶應元年(七六二)二月十八日,淮西節度使王仲升與史朝義部將謝欽讓戰於申州(今河南信陽)城下,兵敗被叛軍俘虜,淮西驚駭。其時侯希逸、田神功、能元皓正帥軍攻汴州,朝義遂召欽讓撤兵救之。
郭子儀為汾陽王,知諸節度行營,鎮服亂軍
王元振作亂,殺都統李國貞後,絳州諸軍剽掠不已,朝廷懼其與太原亂軍聯合附於叛軍,非新命將帥所能鎮服。寶應元年(七六二)二月二十一日,以郭子儀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澤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發京師絹四萬匹,布五萬端,米六萬石以濟給之。三月十一日,子儀將赴命,當時肅宗有病,群臣皆不得進見。子儀請求說:“老臣受命,可能要死於外,如果不見陛下,死不瞑目。”肅宗遂召入臥內,對子儀說:“河東軍亂之事就靠你鎮服。”起初李國貞治軍嚴厲,所以朔方將士不高興,皆思郭子儀,王元振因之而作亂。子儀至軍後,元振自以為有功,子儀說:你們所屯之地與叛軍相鄰,一旦殺害主將,叛軍乘機來侵,降州就會陷落。我身為宰相,豈能以私心而免作亂者之罪?五月二日,遂收元振及其同謀作亂者四十人,皆殺之。辛雲京聞之,也審出殺鄧景山作亂者數十人,殺之。於是河東諸鎮兵皆奉法。
來瑱與裴茙交惡
肅宗召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赴京師,而瑱樂在襄陽,部下將士亦愛之,瑱遂暗使所部將吏上表留己。行至鄧州(今河南鄧縣),朝廷乃令其還鎮。荊南節度使呂湮、淮西節度使王仲升及中使往來者都說來瑱是藉此收買軍心,時間一久,恐難管制。肅宗乃割商州(今陝西商縣)、金州(今陝西安康)、均州(今湖北十堰東北)、房州(今湖北房縣)別置觀察使,令瑱只領六州。此時叛軍大將謝欽讓圍王仲升於申州(今河南信陽)數月,瑱因怨仲升,按兵不動,仲升最後兵敗被擄。行軍司馬裴茙謀奪瑱位,密上表說瑱倔強難制,不服朝廷之命,請帥兵襲之,肅宗以為然。寶應元年(七六二)三月十四日,徙瑱為淮西、河南十六州節度使,表面上是寵任,實際上是謀奪其權。並下密敕以裴茙代來瑱為襄、鄧等州節度使。來瑱聽說徙己於淮西,大為恐懼,上言說:淮西無糧,請等到收麥後再行。又暗中使將吏上表留己。肅宗想息事寧人,五月二十四日,復以瑱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襄、鄧防禦使裴茙帥兵屯於谷城(今湖北谷城),既得密敕,即帥部下兵二千自漢江進軍襄陽,六月二十一日,陣兵於谷水之北。瑱帥兵來迎戰,問其原因,茙說:你不受朝命,所以帥兵來。如果受代,我即撤兵。瑱說:我已受恩命,復留鎮於此,有何受代之事!並取出敕書及告身示茙,茙驚惑。這時瑱與副使薛南陽縱兵兩面夾擊,大敗之,並追擒茙於申口(今陝西旬陽),送於京師,被賜自盡。八月十九日,來瑱入朝謝罪,代宗優待之。九月四日,以瑱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知山南東道節度使。
刺寇梁州
寶應元年(七六二)三月十五日,奴刺入寇梁州(今陝西漢中),山南西道觀察使李勉棄城而逃。遂以邠州(今陝西彬縣)刺史臧希讓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元載拜相
李輔國因求宰相不得而怨蕭華。寶應元年(七六二)三月二十一日,以戶部侍郎元載為京兆尹。元載想為宰相,因固辭其職,輔國知其意,二十三日,以司農卿陶銳為京兆尹。輔國又言蕭華專權,請罷其相,肅宗不許。輔國堅請不已,肅宗才許之,輔國乃引薦元載代華。三月二十九日,華罷為禮部尚書,以元載同平章事,仍領度支、轉運等使。元載迎奉李輔國之意,以罪誣華,五月十四日,貶禮部尚書蕭華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馬。
玄宗卒
寶應元年(七六二)四月五日,玄宗崩於神龍殿,享年七十八歲。六日,遷神御坐於太極殿。肅宗因為久病不起,發哀於內殿,群臣發哀於太極殿。四月七日,命苗晉卿攝冢宰。
改元寶應
寶應元年四月十五日(實為上元三年建巳月十五日)制改元寶應,赦天下。復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
唐肅宗卒李輔國殺張皇后,立代宗
肅宗從春天以來,即因病不起,聽說玄宗死,十分哀痛,病情加劇,於是命太子監國。寶應元年(七六二)四月十五日,下制改上元三年為寶應元年,並赦天下罪人。初,張皇后與李輔國狼狽為奸,專權用事。晚年二人因爭權有隙。內射生使程元振與輔國結黨。肅宗病重,張後召太子說:李輔國久典禁軍,皇帝制敕皆從之出,擅自逼遷上皇於西內,其罪甚大,但所顧忌的是我與你。現在皇上病情日重,彌留之機,輔國陰謀與程元振作亂,不可不設法除之。太子聽後哭泣著說:陛下病情已危,此二人都是陛下勛舊之臣,如果不告而殺之,必致震驚,恐陛下經不住此打擊。太子走後,張後遂召越王系說:太子仁弱,不能誅殺叛臣,不知你能否?越王說:能。繫於是命內謁者監段恆俊從宦官中選有勇力者二百餘人,授以甲兵,伏於長生殿後。四月十六日,張後以肅宗之命召太子。元振知其謀,密告輔國,遂伏兵於陵霄門以待之。太子至後,元振告之。太子說:一定無此事,皇上病重召我,我怎么能夠畏死而不去呢!元振說:國家事大,你一定不能去。然後以兵護送太子至飛龍廄,並派兵保護。當晚,輔國、元振帥兵至三殿,收捕越王系、段恆俊及知內侍省事朱光輝等百餘人。並以太子之命遷張後於別殿。當時肅宗在長生殿,使者逼張後下殿,並與其左右數十人一起幽禁於後宮,宦官宮人都驚駭逃散。四月十八日,肅宗崩,享年五十二歲。輔國等遂殺張皇后。然後引太子素服至九仙門與宰相相見,說皇上已崩,拜哭並行監國之命。四月十九日,於兩儀殿發肅宗喪,並宣布遺詔。四月二十日,代宗即皇帝位。
高力士死於朗州
高力士被流後,遇赦而還。寶應元年(七六二)五月至朗州(今湖南常德),聽說唐玄宗死,號哭嘔血而死。
李輔國恃功專擅
李輔國自謂有立皇帝之功,更加驕橫,明確對代宗說:皇上只住在禁中就行了,外事讓我來處分。代宗雖然心中不平,但因其手握禁軍,表面上仍然尊禮之。寶應元年(七六二)四月二十六日,代宗號輔國為尚父而不稱其名,大小事都先要諮問,群臣出入禁中都要先謁見他,輔國也安然處之。以內飛龍廄副使程元振為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朱光輝及內常侍啖庭瑤、山人李唐等二十餘人皆流黔中(今貴州)。五月四日,以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
李光弼遣田神功敗史朝義於宋州
寶應元年(七六二)五月,史朝義親帥兵圍宋州(今河南商丘)數月,城中糧食盡,將陷,刺史李岑不知如何才好。這時遂城(今河北徐水西)果毅劉昌說:“倉中還有糧數千斤,請磨碎食之,不過二十天,李太尉一定會來救我們。城東南隅最危險,請讓昌去守。”李光弼至臨淮(今江蘇盱眙),諸將都認為朝義兵強,請南保揚州。光弼說:“朝廷把國家安危繫於我身,我如果再退縮,朝廷還有什麼希望!再說我出其不意而攻之,叛軍如何能知我兵有多少!”遂進軍徐州,派兗鄆節度使田神功進擊史朝義,大敗之。先是,田神功平劉展之亂後,留連揚州不還,太子賓客尚衡與左羽林大將軍殷仲卿於兗州、鄆州(今山東東平)相互攻伐,聽說光弼遣神功至,懼其威名,尚衡和仲卿乃相繼入朝。光弼在徐州,只有軍旅大事自己來處理,其餘事務,都委於判官張傪。傪處事精敏,諸將言事,光弼多令先與傪商議,諸將事傪如光弼,於是軍中肅然以寧。田神功從偏裨提升為節度使,留前使判官劉位等於幕府,神功皆平受其拜。及見光弼與傪拜禮平等,大為吃驚,遍拜劉位等人說:“我出身於行伍,不懂禮儀,諸將為什麼不告知,以致使我有此過失?”
代宗解除李輔國兵權
宦官飛龍副使程元振謀奪李輔國兵權,密言於代宗。寶應元年(七六二)六月十一日,解輔國元帥行軍司馬及兵部尚書,余如故。以元振代判元帥行軍司馬;遷輔國出居外第。於是朝野慶賀。輔國恐懼,上表讓位。六月十三日,罷輔國兼中書令,進爵博陸王。輔國入謝,憤咽而對代宗說:“老奴不能侍奉郎君,請歸地下侍奉先帝!”代宗慰諭而遣之。
嚴武為西川節度使
寶應元年(七六二)六月十四日,以兵部侍郎嚴武為西川節度使。七月十六日,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以兵守要害,拒嚴武之任,武不得進。八月十三日,徐知道為其將李忠厚所殺,劍南乃平。
劉晏復起理財
寶應元年(七六二)六月二十六日,以通州(今四川達縣)刺史劉晏為戶部侍郎兼京兆尹,充度支、轉運、鹽鐵、鑄錢等使。十一月十四日,又以晏兼河南道水陸轉運使。
郭子儀入朝,遂留京師
寶應元年(七六二)七月十五日,以郭子儀都知朔方、河東、北庭、潞儀澤沁陳鄭等節度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八月二十三日,郭子儀自河東入朝。當時程元振專權用事,忌子儀功高任重,數進讒言於代宗。子儀不自安,上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等職。代宗慰撫之,子儀遂留京師。
台州人袁晁起事
寶應元年(七六二)八月,台州(今浙江臨海)人袁晁起事,攻陷浙東諸州,改元寶勝,民眾不滿唐朝賦斂過重者多歸順之。李光弼派兵擊晁於衢州(今浙江衢縣),敗之。九月,袁晁帥兵攻陷信州(今江西上饒)。十月,又攻陷溫州、明州(今浙江奉化),聚眾至二十餘萬。廣德元年(七六三)四月,光弼遣部將張伯儀平之。
程元振為驃騎大將軍
宦官程元振因謀奪李輔國兵權有功,寶應元年(七六二)九月十九日,加程元振驃騎大將軍兼內侍監。左僕射裴冕為山陵使,議事與元振不合,九月二十日,被貶為施州(今湖北恩施)刺史。
回紇出兵助唐討史朝義
寶應元年(七六二)九月,代宗遣中使劉清潭出使回紇,以修舊好,並請兵助討史朝義。清潭至回紇庭,時史朝義誘回紇登里可汗說:唐相繼有大喪,現在中國無主,可汗應該帥兵速來收其府庫。登里信之。於是清潭致敕書說:“先帝雖棄天下而去,但太子已繼皇位,今天子就是過去與葉護一起收復兩京的廣平王。”回紇乃起兵至三城,見唐州縣因戰亂皆為丘墟,遂有輕視唐朝之意,並侮辱清潭。清潭遣使入朝言其狀,並說:回紇舉全國十萬之兵來。唐京師震駭。代宗遂遣殿中監藥子昂往勞回紇於忻州(今山西忻州)南。當初毗伽闕可汗為登里求婚,肅宗以僕固懷恩女妻之,是為登里可敦。此時登里可汗請與懷恩相見,懷恩時在汾州(今山西汾陽),代宗令往見之。懷恩對可汗說唐朝恩信不可負,可汗高興,遂遣使上表,請助唐討史朝義。可汗想要帥兵從蒲關(今山西永濟)入,由沙苑(今陝西大荔)出潼關向東,藥子昂說:關中因兵荒,州縣蕭條,難以供濟,恐可汗失望。叛軍都聚集在洛陽,請從土門(今河北獲鹿)出兵略邢州(今河北邢台)、洺州(今河北永)、懷州(今河南沁陽)、衛州(今河南汲縣),然後南下,得叛軍資財以充軍餉。可汗不同意。子昂又說:從太行南下,占據河陰(今河南滎陽東北),扼叛軍咽喉。可汗也不同意。子昂又說:從陝州大陽津(今河南陝縣)渡過黃河,以太原倉粟供濟,與諸道兵一起進討。可汗才同意。
雍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討叛軍
寶應元年(七六二)十月十六日代宗以雍王適(即德宗)為天下兵馬元帥。辭行,以兼御史中丞藥子昂、魏琚為左右兵馬使,以中書舍人韋少華為判官,以給事中李進為行軍司馬,會諸道節度使及回紇兵於陝州進討史朝義。代宗想以郭子儀為副元帥,程元振、魚朝恩等阻之而不行。遂加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同平章事兼絳州刺史,領諸軍節度行營為雍王副。十月二十一日,代宗命僕固懷恩與其母、妻一起至行營。
李輔國被暗殺
代宗為太子時,對李輔國的專橫已十分不滿。即帝位後,因輔國有殺張皇后之功,不想公然誅殺之。寶應元年(七六二)十月十七日夜,有盜入其第舍,殺輔國並竊其頭及一臂而去。代宗遂敕有司捕盜,並遣中使慰問其家,又為其刻木頭而葬之,仍贈太傅。
回紇辱雍王適
雍王適至陝州,時回紇可汗帥其兵屯於河北(今山西平陸),適與其僚屬數十騎往見之。可汗責適不拜舞,藥子昂說按禮不該拜。回紇將軍車鼻說:“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按說可汗是雍王叔父,為何不拜舞?”子昂說:“雍王是唐皇帝長子,現在是元帥。哪有中國的嗣君向外國可汗拜舞之事!再說太上皇與先帝還在殯未葬,更不應該拜舞。”力爭久之,車鼻遂鞭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一百,以適年少不懂事,免鞭遣回營。琚、少華當天晚上即因傷致死。此事為德宗怨恨回紇根本。
唐與回紇聯兵收復東京
應元年(七六二)十月二十三日,唐與回紇諸軍發於陝州,僕固懷恩與回紇左殺為前鋒,陝西節度使郭英乂、神策軍觀軍容使魚朝恩殿後,從澠池(今河南澠池)入,澤潞節度使李抱玉從河陽(今河南孟縣)入,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從陳留(今河南開封西南)入,雍王適留駐陝州。十月二十六日,懷恩等軍至同軌(今河南洛寧),史朝義聽說官軍至,與其部將相謀,阿史那承慶說:“如果只是唐軍來,我們應該拼力與其戰,如果與回紇兵一起來,則兵鋒不可抵擋,應退守河陽以避其鋒。”朝義不聽。十月二十七日,官軍至洛陽北郊,分兵攻懷州(今河南沁陽),克之。十月三十日,官軍陣於橫水,叛軍數萬,立柵自守。懷恩陣於西原,遣驍勇騎兵及回紇從南山出柵東北,內外夾擊,大敗叛軍。朝義帥其精兵十萬來救,陣於昭覺寺,官軍突襲之,雖殺傷甚多,而叛軍陣不動。魚朝恩又派射生手五百人力戰,叛軍被殺死者雖多,但敵軍陣依然。鎮西節度使馬璘說:“事情危急。”遂單騎奮擊,突入敵陣,奪其兩盾牌。叛軍左右遂退,官軍乘之而進,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叛軍又敗,人馬相互踐踏,填滿了尚書谷,殺六萬餘人,俘二萬。朝義帥輕騎數百東走。懷恩帥兵進克東京及河陽城,俘其中書令許叔冀、王等人,後又承制釋之。懷恩與回紇可汗軍於河陽,使其子右廂兵馬使仆固瑒及朔方兵馬使高輔成帥步騎萬餘乘勝追擊史朝義,至鄭州,再敗之。朝義逃至汴州,其部將陳留節度使張獻誠閉城門拒之,朝義又逃奔濮州(今山東鄄城東北),獻誠遂開門出降官軍。回紇兵入東京,大肆殺掠,死者數萬,火數十日不滅。朔方、神策軍也認為東京、鄭州、汴州、汝州皆是叛軍所據之地,所過大肆虜掠,三個月才停。這些州縣皆被盪盡,以至士民以紙為衣。回紇悉置所掠寶物於河陽,留其將安恪看守。十一月二日,露布至京師報捷。
叛軍薛嵩、張忠志降唐
史朝義從濮州北渡過黃河,仆固懷思追敗朝義於衛州。朝義部將田承嗣等帥兵與朝義會合,僕固懷恩又敗之,長驅至昌樂東。朝義帥魏州兵來戰,又敗之。於是叛軍鄴郡節度使薛蒿(訥從子、仁貴孫)以相、衛、洺、邢四州來降於陳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叛軍恆陽節度使張忠志以趙、恆、深、定、易五州降於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寶應元年(七六二)十一月六日,代宗制曰:“東京及河南、河北地區受叛軍官者,皆不問罪。”二十二日,以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恆、趙、深、定、易五州,賜姓李,名寶臣。擢寶臣部將王武俊為先鋒兵馬使。寶臣屬奚族,王武俊乃契丹族。
僕固懷恩代郭子儀為副元帥
郭子儀認為僕固懷恩有平定叛軍之功,請以副元帥讓之。寶應元年(七六二)十一月二十四日,以懷恩為河北副元帥,加左僕射兼中書令、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
杜環返唐
杜環,京兆萬年人,《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天寶十年(七五一),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與大食軍戰於怛邏斯(今蘇聯哈薩克江布爾附近),唐軍大敗,被俘甚眾,杜環從軍在營,被俘往亞俱羅(今伊拉克巴格達南)。於寶應元年(七六二),隨商船回到廣州。著《經行記》,是研究八世紀中葉前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及中亞、西亞各國歷史極為珍貴的原始資料。
李白卒
寶應元年(七六二),大詩人李白卒,年六十二。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代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少時博覽群書,二十五歲出蜀,漫遊各地。天寶元年(七四二),應詔入京,供奉翰林。三年,被“賜金放還”。再度漫遊,足跡遍於今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入永王璘幕府,隨軍東下。至德二年(七五七)永王兵敗,白被捕下獄,流放夜郎(今湖南芷江)。中途遇赦而還,漂泊於武昌、宣城等地。上元二年(七六一),李光弼出鎮臨淮,追擊史朝義,李白準備從軍,中途因病返回,投靠族叔李陽冰,不久病卒於當塗。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與杜甫等人共同推進並完成了陳子昂所開創的詩歌革新運動,影響十分深遠。今傳《李太白全集》三十卷,是宋代宋敏求所編,存詩九百餘首,文六十多篇。
戎昱作《苦哉行》
寶應元年(七六二),詩人戎昱作《苦哉行》詩五首,寫唐朝借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戎昱,生卒年不詳,荊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舉進士不第,曾在顏真卿幕下為吏。建中三年(七八二),居長安,在御史台任職。《全唐詩》錄存其詩一百二十餘首,編為一卷。
靈一卒
寶應元年(七六二),詩僧靈一卒,年三十五。靈一,俗姓吳,廣陵人。拜法慎為師。始居會稽南懸溜寺,後移居餘杭宜豐寺,著有《法性論》。與劉長卿、張繼、錢起、嚴維、朱放、皇甫冉、靈澈等為詩友,其詩多寫山林寺廟生活,格調清暢。《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十二首。

史料記載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之下寶應元年(壬寅,公元七六二年)
建丙月,甲申,追尊靖德太子琮為奉天皇帝,妃竇氏為恭應皇后,丁酉,葬於齊陵。
甲辰,吐蕃遣使請和。
李光弼拔許州,擒史朝義所署潁川太守李春;朝義將史參救之,丙午,戰於城下,又破之。
戊申,平盧節度使侯希逸於青州北渡河而會田神功、能元皓於兗州。
租庸使元載以江、淮雖經兵荒,其民比諸道猶有資產,乃按籍舉八年租調之違負及逋逃者,計其大數而征之;擇豪吏為縣令而督之,不問負之有無,資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發徒圍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什取八九,謂之白著。有不服者,嚴刑以威之。民有蓄谷十斛者,則重足以待命,或相聚山澤為群盜,州縣不能制。
建卯月,辛亥朔,赦天下;復以京兆為上都,河南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
奴剌寇成固。初,王思禮為河東節度使,資儲豐衍,贍軍之外,積米百萬斛,奏請輸五十萬斛於京師。思禮薨,管崇嗣代之,為政寬弛,信任左右,數月間,耗散殆盡,惟陳腐米萬餘斛在。上聞之,以鄧景山代之。景山至,則鉤校所出入,將士輩多有隱沒,皆懼。有裨將抵罪當死,諸將請之,不許;其弟請代兄死,亦不許;請入一馬以贖死,乃許之。諸將怒曰:“我輩曾不及一馬乎!”遂作亂,癸丑,殺景山。上以景山撫御失所以致亂,不復推究亂者,遣使慰諭以安之。諸將請以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辛雲京為節度使。己未,以雲京為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雲京奏張光晟為代州刺史。
絳州素無儲蓄,民間飢,不可賦斂,將士糧賜不充,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屢以狀聞;朝廷未報,軍中咨怨。突將王元振將作亂,矯令於眾曰:“來日修都統宅,各具畚鍤,待命於門。”士卒皆怒,曰:“朔方健兒豈修宅夫邪!”乙丑,元振帥其徒作亂,燒牙城門。國貞逃於獄,元振執之,置卒食於彰,曰:“食此而役其力,可乎?”國貞曰:“修宅則無之,軍食則屢奏而未報,諸君所知也。”眾欲退。元振曰:“今日之事,何必更問!都統不死,則我輩死矣。”遂拔刃殺之。鎮西、北庭行營兵屯於翼城,亦殺節度使荔非元禮,推裨將白孝德為節度使,朝廷因而授之。
戊辰,淮西節度使王仲升與史朝義將謝欽讓戰於申州城下,為賊所虜,淮西震駭。會侯希逸、田神功、能元皓攻汴州,朝義召欽讓兵救之。
絳州諸軍剽掠不已,朝廷憂其與太原亂軍合從連賊,非新進諸將所能鎮服,辛未,以郭子儀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發京師絹四萬匹、布五萬端、米六萬石以給絳軍。
建辰月,庚寅,子儀將行,時上不豫,群臣莫得進見。子儀請曰:“老臣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瞑矣!”上召入臥內,謂曰:“河東之事,一以委卿。
史朝義遣兵圍李抱玉於澤州,子儀發定國軍救之,乃去。
上召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赴京師。瑱樂在襄陽,其將士亦愛之,乃諷所部將吏上表留之,行及鄧州,復令還鎮。荊南節度使呂諲、淮西節度使王仲升及中使往來者言:“瑱曲收眾心,恐久難制。”上乃割商、金、均、房別置觀察使,令瑱止領六州。會謝欽讓圍王仲長升於申州數月,瑱怨之,按兵不救,仲升竟敗沒。行軍司馬裴?謀奪瑱位,密表瑱倔強難制,請以兵襲取之,上以為然。癸巳,以瑱為淮西、河南十六州節度使,外示寵任,實欲圖之。密敕以?代瑱為襄、鄧等州防禦使。
甲午,奴剌寇梁州,觀察使李勉棄城走,以邠州剌史河西臧希讓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丙申,党項寇奉天。
李輔國以求宰相不得怨蕭華。庚午,以戶部侍郎元載為京兆尹。載詣輔國固辭,輔國識其意;壬寅,以司農卿陶銳為京兆尹。輔國言蕭華專權,請罷其相,上不許。輔國固請不已,乃從之,仍引元載代華。戊申,華罷為禮部尚書,以載同平章事,領度支、轉運如故。
建巳月,庚戌朔,澤州剌史李抱玉破史朝義兵於城下。
壬子,楚州刺史崔侁表稱,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見上帝,賜以寶玉十三枚,云:“中國有災,以此鎮之。”群臣表賀。
甲寅,上皇崩於神龍殿,年七十八。乙卯,遷坐於太極殿。上以寢疾,發哀於內殿,群臣發哀於太極殿。蕃官嫠面割耳者四百餘人。丙辰,命苗晉卿攝冢宰。上自仲春寢疾,聞上皇登遐哀慕,疾轉劇,乃命太子監國。甲子,制改元;復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赦天下。
初,張後與李輔國相表里,專權用事,晚年,更有隙。內射生使三原程元振黨於輔國。上疾篤,後召太子謂曰:“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之出,擅逼遷聖皇,其罪甚大,所忌者吾與太子。今主上彌留,輔國陰與程元振謀作亂,不可不誅。”太子泣曰:“陛下疾甚危,二人皆陛下勛舊之臣,一日不告而誅之,必致震驚,恐不能堪也。”後曰:“然則太子姑歸,吾更徐思之。”太子出,後召越王系謂曰:“太子仁弱,不能誅賊臣,汝能之乎?”對曰:“能。”系乃命內謁者監段恆俊選宦官有勇力者二百餘人,授甲於長生殿後。乙丑,後以上命召太子。元振知其謀,密告輔國,伏兵於陵霄門以俟之,太子至,以難告。太子曰:“必無是事。主上疾,亟召我,我豈可畏死而不赴乎!”元振曰:“社稷事大,太子必不可入。”乃以兵送太子于飛龍廄,且以甲卒守之。是夜,輔國、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系、段恆俊及知內侍省事朱光輝等百餘人,系之。以太子之命遷後於別殿。時上在長生殿,使者逼後下殿,並左右數十人幽於後宮,宦官宮人皆驚駭逃散。丁卯,上崩。輔國等殺後並系及兗王僴。是日,輔國始引太子素服於九仙門與宰相相見,敘上皇晏駕,拜哭,始行監國之令。戊辰,發大行皇帝喪於兩儀殿,宣遺詔。己巳,代宗即位。
高力士遇赦還,至朗州,聞上皇崩,號慟,嘔血而卒。
甲戌,以皇子奉節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
李輔國恃功益橫,明謂上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上內不能平,以其方握禁兵,外尊禮之。乙亥,號輔國為尚父而不名,事無大小皆咨之,群臣出入皆先詣,輔國亦晏然處之。以內飛龍廄副使程元振為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朱光輝及內常侍啖庭瑤、山人李唐等二十餘人皆流黔中。
初,李國貞治軍嚴,朔方將士不樂,皆思郭子儀,故王元振因之作亂。子儀至軍,元振自以為功,子儀曰:“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五月,庚辰,收元振及其同謀四十人,皆殺之。辛雲京聞之,亦推按鄧景山者數十人,誅之。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
壬午,以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
党項寇同官、華原。
甲申,以平盧節度使侯希逸為平盧、青、淄等六州節度使,由是青州節度有平盧之號。
乙酉,徙奉節王適為魯王。
庚寅,追尊上母吳妃為皇太后。
壬辰,貶禮部尚書蕭華為峽州司馬。元載希李輔國意,以罪誣之也。
敕乾元大小錢皆一當一,民始安之。
史朝義自圍宋州數月,城中食盡,將陷,剌史李岑不知所為。遂城果毅開封劉昌曰:“倉中猶有麴數千斤,請屑食之;不過二十日,李太尉必救我。城東南隅最危,昌請守之。”李光弼至臨淮,諸將以朝義兵尚強,請南保揚州。光弼曰:“朝廷倚我以為安危,我復退縮,朝廷何望!且吾出其不意,賊安知吾之眾寡!”遂徑趣徐州,使兗鄆節度使田神功進擊朝義,大破之。先是,田神功既克劉展,留連揚州未還,太子賓客尚衡與左羽林大將軍殷仲卿相攻於兗、鄆,聞光弼至,憚其威名,神功遽還河南,衡、仲卿相繼入朝。
光弼在徐州,惟軍旅之事自決之,自餘眾務,悉委判官張傪。傪吏事精敏,區處如流,諸將白事,光弼多令與傪議之,諸將事如光弼,由是軍中肅然,東夏以寧。先是,田神功起偏裨為節度使,留前使判官劉位等於幕府,神功皆平受其拜;及見光弼與傪抗禮,乃大驚,遍拜位等曰:“神功出於行伍,不知禮儀,諸君亦胡為不言,成神功之過乎!”
丁酉,赦天下。
立皇子益昌王邈為鄭王,延為慶王,迥為韓王。
來瑱聞徙淮西,大懼,上言:“淮西無糧,請俟收麥而行。”又諷將吏留己。上欲姑息無事,壬寅,復以瑱為山南東道節度使。飛龍副使程元振謀奪李輔國權,密言於上,請稍加裁製。六月,己未,解輔國行軍司馬及兵部尚書,餘如故,以元振代判元帥行軍司馬,仍遷輔國出居外第。於是道路相賀。輔國始懼,上表遜位。辛酉,罷輔國兼中書令,進爵博陸王。輔國入謝,憤咽而言曰:“老奴事郎君不了,請歸地下事先帝!”上猶慰諭而遣之。
壬戌,以兵部侍郎嚴武為西川節度使。
襄鄧防禦使裴谷屯谷城,既得密敕,即帥麾下二千人沿漢趣襄陽;己巳,陳於谷水北。瑱以兵逆之,問其所以來,對曰:“尚書不不受朝命,故來。若受代,謹當釋兵。”瑱曰:“吾已蒙恩,復留鎮此,何受代之有!”因取敕及告身示之,瑱驚惑。瑱與副使薛南陽縱兵夾擊,大破之,追擒?於申口,送京師;賜死。
乙亥,以通州刺史劉晏為戶部侍郎兼京兆尹,充度支、轉運、鹽鐵、鑄錢等使。
秋,七月,壬辰,以郭子儀都知朔方、河東、北庭、潞、儀、澤、沁、陳、鄭等節度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
癸巳,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以兵守要害,拒嚴武,武不得進。
八月,桂州刺史刑濟討西原賊帥吳功曹等,平之。
己未,徐知道為其將李忠勇所殺,劍南悉平。
乙丑,山南東道節度使瑱入朝謝罪,上優待之。
己巳,郭子儀自河東入朝。時程元振用事,忌子儀功高任重,數譖之於上。子儀不自安,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上慰撫之,子儀遂留京師。
台州賊帥袁晁攻陷浙東諸州,改元寶勝;民疲於賦斂者多歸之。李光弼遣兵擊晁於衢州,破之。
乙亥,徙魯王適為雍王。
九月,庚辰,以來瑱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知山南東道節度使。
乙未,加程元振驃騎大將軍兼內侍監。
左僕射裴冕為山陵使,議事有與程元振相違者,丙申,貶冕施州刺史。
上遣中使劉清潭使於回紇,修舊好,且徵兵討史朝義。清潭至其庭,回紇登里可汗已為朝義所誘,雲“唐室繼有大喪,今中原無主,可汗宜速來共收其府庫。”可汗信之。清潭致敕書曰:“先帝雖棄天下,今上繼統,乃昔日廣平王,與葉護共收兩京者也。”回紇業已起兵至三城,見州、縣皆為丘墟,有輕唐之志,乃困辱清潭。清潭遣使言狀,且曰:“回紇舉國十萬眾至矣!”京師大駭。上遣殿中監藥子昂往勞之於忻州南。初,毘伽闕可汗為登里求婚,肅宗以僕固懷恩女妻之,為登里可敦,可汗請與懷恩相見,懷恩時在汾州,上令往見之,懷恩為可汗言唐家恩信不可負,可汗悅,遣使上表,請助國討朝義。可汗欲自蒲關入,由沙苑出潼關東向,藥子昂說之曰:“關中數遭兵荒,州縣蕭條,無以供擬,恐可汗失望;賊兵盡在洛陽,請自土門略邢、洺、懷、衛而南,得其資財以充軍裝。”可汗不從;又請“自太行南下據河陰,扼賊咽喉”,亦不從;又請“自陝州大陽津渡河,食太原倉粟,與諸道俱進”,乃從之。
袁晁陷信州。
冬,十月,袁晁陷溫州、明州。
以雍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辛酉,辭行,以兼御史中丞藥子昂、魏琚為左、右廂兵馬使,以中書舍人韋少華為判官,給事中李進為行軍司馬,會諸道節度使及回紇於陝州,進討史朝義。上欲以郭子儀為適副,程元振、魚朝恩等沮之而止。加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同平章事兼絳州刺史,領諸軍節度行營以副適。
上在東宮,以李輔國專橫,心甚不平,及嗣位,以輔國有殺張後之功,不欲顯誅之。壬戌夜,盜入其第,竊輔國之首及一臂而去。敕有司捕盜,遣中使存問其家,為刻木首葬之,仍贈太傅。
丙寅,上命僕固懷恩與母、妻俱詣行營。
雍王適至陝州,回紇可汗屯於河北,適與僚屬從數十騎往見之。可汗責適不拜舞,藥子昂對以禮不當然。回紇將軍車鼻曰:“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可汗於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長子,今為元帥。安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拜舞乎!”且兩宮在殯,不應舞蹈。”力爭久之,車鼻遂引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鞭一百,以適年少未諳事,遣歸營。琚、少華一夕而死。
戊辰,諸軍發陝州,僕固懷恩與回紇左殺為前鋒,陝西節度使郭英乂、神策觀軍容使魚朝恩為殿,自澠池入;潞澤節度使李抱玉自河陽入;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自陳留入;雍王留陝州。辛未,懷恩等軍於同軌。
史朝義聞官軍將至,謀於諸將。阿史那承慶曰:“唐若獨與漢兵來,宜悉眾與戰;若與回紇俱來,其鋒不可當,宜退守河陽以避之。”朝義不從。壬申,官軍至洛陽北郊,分兵取懷州;癸酉,拔之。乙亥,官軍陳於橫水。賊眾數萬,立柵自固,懷恩陳於西原以當之。遣驍騎及回紇並南山出柵東北,表里合擊,大破之。朝義悉其精兵十萬救之,陳於昭覺寺,官軍驟擊之,殺傷甚眾,而賊陳不動;魚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戰,賊雖多死者,陳亦如初。鎮西節度使馬璘曰:“事急矣!”遂單騎奮擊,奪賊兩牌,突入萬眾中。賊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賊眾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賊又敗;人馬相蹂踐,填尚書谷,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朝義將輕騎數百東走。懷恩進克東京及河陽城,獲其中書令許叔冀、王伷等,制釋之。懷恩留回紇可汗營於河陽,使其子右廂兵馬使及朔方兵馬使高輔成帥步騎萬餘乘勝逐朝義,至鄭州,再戰皆捷。朝義至汴州,其陳留節度使張獻誠閉門拒之;朝義奔濮州,獻誠開門出降。
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比屋盪盡,士民皆衣紙。回紇悉置所掠寶貨於河陽,留其將安恪守之。
十一月,丁丑,露布至京師。
朝義自濮州北渡河,懷恩進攻滑州,拔之,追敗朝義於衛州。朝義睢陽節度使田承嗣等將兵四萬餘人與朝義合,復來拒戰;仆固瑒擊破之,長驅至昌樂東。朝義帥魏州兵來戰,又敗走。於是鄴郡節度使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於陳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恆陽節度使張忠志以恆、趙、深、定、易五州降於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嵩,楚玉之子也。抱玉等已進軍入其營,按其部伍,嵩等皆受代;居無何,僕固懷恩皆令復位。由是抱玉、雲京疑懷恩有貳心,各表言之,朝廷密為之備;懷恩亦上疏自理,上慰勉之。辛巳,制:“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
己丑,以戶部侍郎劉晏兼河南道水陸轉運都使。
丁酉,以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恆、趙、深、定、易五州,賜姓李,名寶臣。初,辛雲京引兵將出井陘,常山裨將王武俊說寶臣曰:“今河東兵精銳,出境遠斗,不可敵也。且吾以寡當眾,以曲遇直,戰則必離,守則必潰,公其圖之。”寶臣乃撤守備,舉五州來降。及復為節度使,以武俊之策為善,擢為先鋒兵馬使。武俊,本契丹也,初名沿諾乾。
郭子儀以僕固懷恩有平河朔功,請以副元帥讓之。己亥,以懷恩為河北副元帥,加左僕射兼中書令、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
史朝義走至貝州,與其大將薛忠義等兩節度合,仆固瑒追之至臨清。朝義自衡水引兵三萬還攻之,瑒設伏擊走之。回紇又至,官軍益振,遂逐之;大戰於下博東南,賊大敗,積屍擁流而下,朝義奔莫州。懷恩都知兵馬使薛兼訓、兵馬使郝庭玉與田神功、辛雲京會於下博,進圍朝義於莫州,青淄節度使侯希逸繼至。
十二月,庚申,初以太祖配天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