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五京

遼五京,遼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的總稱。

簡介

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的總稱。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建國修建皇都。會同元年(938)﹐遼太宗名皇都為上京﹐設臨潢府。遼太祖滅渤海﹐建東丹國。天顯三年(928)﹐遼太宗遷渤海居民於東平郡﹐升號南京。六年﹐廢東丹國﹐於南京設中台省。會同元年﹐得後晉所獻燕雲十六州地﹐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稱東京遼陽府。上京﹑東京﹑南京於同年設立﹐合稱三京。統和二十五年(1007)﹐遼聖宗在奚王牙帳建立新都﹐號中京大定府。與原三京合稱為四京。開泰元年(1012)﹐改東京幽都府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遼興宗升大同軍為西京大同府。遼興宗以後﹐始有五京。五京是各地區的統治中心﹐各領有軍州府縣﹐故又稱五京道。道不設行政機構。五京長官均稱留守﹐由契丹皇族或後族重臣擔任。五京分設留守司和都總管府﹐統領所屬軍州事。上京城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遼太祖命薊州漢人康默記董理修建﹐一百天建成。城牆高兩丈﹐幅員廣二十七里。城北是皇城﹐牆高三丈。皇宮南門為承天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南是漢城。有市肆交易。中京城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遼聖宗命燕薊漢人工匠仿上京城制建造。兩年建成﹐遷移漢人民戶入城居住。中京城建立後﹐皇帝即常駐於此。建有驛館﹐接待宋﹑夏﹑新羅使臣。東京在今遼寧遼陽。城高兩丈﹐幅員三十里。宮城在城東北隅﹐城高三丈。南部外城為漢城﹐有南市﹑北市貿易。城內居民多為渤海人和漢人。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又稱燕京。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幅員三十六里﹐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宮城在西南隅。西城顛有涼殿。西京在今山西大同。原為軍事重鎮﹐城方圓二十里。遼興宗升號西京大同府﹐未建宮城。遼道宗時在城內建華嚴寺﹐鑄有歷代皇帝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