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派古琴

九嶷派古琴

九嶷派古琴是傳統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古琴是傳統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古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清代時,楊宗稷(時百)建立九嶷琴社,立一家宗風,形成九嶷琴派。琴風蒼勁堅實,清麗脫俗,講究吟猱節奏。另外,九嶷派在發掘古譜方面尤為突出。 2003年11月的時候,古琴列入世界遺產。2006年第一個非物質遺產日,北京市申報的時候發現北京也有自己的古琴特色,即九嶷派古琴。

代表琴曲

《廣陵散》、《幽蘭》、《大胡笳》、《流水》、《平沙落雁》、《離騷》等。

命名由來

楊時百是湖南人,他的家鄉有九嶷山,因此這樣命名。他曾經在北京向黃勉之學琴。

文化遺產

2003年11月的時候,古琴列入世界遺產。2006年第一個非物質遺產日,北京市申報的時候發現北京也有自己的古琴特色,即九嶷派古琴。

九嶷派的三代宗師

第一代

楊宗稷(時百)楊時百編纂了一部琴學專書《琴學叢書》,曲譜部分有32首,附有工尺板眼。對《幽蘭》、《廣陵散》等久已絕響的傳統名曲進行了打譜,並記錄在《琴學叢書》,使得後人方便彈出。書中除了曲譜以外,收錄的琴學資料頗豐,文字部分涉及面很廣。此書從1911年到1931年間陸續成書,共43卷,約70萬言。楊青:楊時百當時師從黃勉之學習的時候,同學中還有張之洞等。

第二代

1.管平湖清代名畫家管念慈之子,江蘇蘇州人,出生於北京。從小隨父學習繪畫、彈琴,幼年喪父後,廣泛求藝。他的琴藝並不僅僅限於九嶷派,它還綜合川、武夷等派,但九嶷派的影響是最大的。他在發掘古譜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廣陵散》、《秋鴻》、《唉乃》等許多著名古琴大曲,均由他率先發掘打譜,使這些絕響已久的古琴曲得以重新恢復了藝術生命,並有《古琴指法考》等著作傳世。管先生不僅善於彈琴,而且精於制琴和修琴,現故宮所珍藏的唐琴“大聖遺音”、明琴“龍門風雨”,都經過管先生修整完好。楊青:管平湖對不少古琴曲首先進行了錄音,我們所聽的《廣陵散》第一個錄音本即為他所作。管先生的《流水》是其經典作,有如“大浪擊巨石”。1977年美國想太空傳送的地球之音那盤光碟中,就收錄了這首名作。管先生一生清貧,他經常燒煤,彈琴的時候煤渣抖落。他沒有指甲,手指被琴弦磨得很硬,他的琴我們都彈不動,琴弦也非常硬。

2.李浴星

李浴星先生於1924年拜在著名古琴家、九嶷派創始人楊宗稷(字時百)老先生門下學琴。當時楊老先生收徒甚嚴,先要通過面試和考察,了解求學者的家庭境遇、文化基礎、個人愛好、學琴志向,以及是否會其它樂器等各方面情況;然後嚴格要求學生:必須勤學苦練,持久不輟,且以傳承發揚琴藝為己任。當時李浴星先生面試考察合格,並作了鄭重承諾,才成為楊老先生的正式弟子。

李先生琴、棋、書、畫樣樣通,尤其以琴、書法、繪畫最為優秀,著有《翛(xiao)齋琴譜》,古典文獻掌握純屬,當時和朋友們做遊戲,朋友隨便說一句《孟子》的章句,李先生竟能說出是第幾頁的哪個位置。因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李先生非常尊師,對楊老先生所授之法完全沒有改動,也因此,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九嶷派獨有的技法。

第三代

王迪她自幼受業師承於九嶷派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深得琴藝真傳,後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1953年畢業後到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從事古琴研究五十餘年、曾任北京古琴會副會長。在傳承和發揚古琴九疑派演奏風格,繼承、總結、完善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的琴學遺產,尤其是琴歌的挖掘、整理和製作、推廣方面,王迪先生做出了重要貢獻。楊青:我跟隨王迪老師習琴多年,老師的手非常漂亮,手指松,彈得一手好琴。

2.李天桓

河北琴界耆宿,唐山市古琴研究會會長,石家莊渤海琴社和保定元真琴名譽社長,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九嶷派重要傳人之一。其技法完全繼承了九嶷派的的特色,能很好的用九嶷派特有技法彈奏的《琴學叢書》中的曲目,使無聲的樂譜又充滿了活力,如《高山》、《水仙操》等,能用九嶷派特色技法,傳承完整的彈奏出來。

李天桓先生經常彈奏的琴曲有:《良宵引》、《歸去來辭》、《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水仙操》等;先後發表的琴學文章有:《一鼓息萬動再弄鬼神泣——李浴星先生髮掘古琴曲<廣陵散>憶記》、《修琴點滴》、《關於古琴記譜的淺見》、《近百年來唐山的古琴概況》等多篇。

第四代

李金洞,自幼學琴於其父李天桓老師,其彈奏《流水》、《歸去來辭》、《平沙落雁》等曲目和老八張的本派琴家錄音如出一轍。《高山》、《水仙操》又得李天桓先生悉心指導,味道盎然。

擅闖把現代曲子改變成古琴曲,如《禮儀之邦》、《倩女幽魂》等,得到廣大網友好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