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森效應

丹尼森效應是指由基年權重和當年權重間的差異引起的生產率變動,即不同生產率水平行業間的再分配。該效應表示考察期內因為要素流動或投人權重差異所引起的生產率變動,即不同行業間勞動再分配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簡介

丹尼森效應(Denisoneffect)。該效應表示考察期內因為要素流動或投人權重差異所引起的生產率變動,即不同行業間勞動再分配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之所以稱為“丹尼森效應”,是因為丹尼森認為,勞動力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也會提高整體勞動生產率。

表示方法

上述思想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表示。用Xt表示t時期的GDP;St表示t時期的勞動投入,則勞動生產率為:At=Xt/St。考慮勞動配置結構的勞動生產率為:At=,其中ωit表示第i個行業勞動投入占全部勞動的比重。
如果總產出記為Xt,各種投入極為St,全要素生產率或勞動生產率記為At=Xt/St,則
At=ΣiAitwit
其中,wit為i行業投入占全部投入的份額:
wit=Sit/ΣiSit

又ΔAt/At−1=Σiwit(ΔAit/Ait−1)(ΔAit/At−1)+Σ(Ait−1/At−1)Δwit
定義相對生產率為Rit=Ait/At,則
ΔAt/At−1=Σiwit(ΔAit/Ait−1)(Rit=Ait/At)+Σ(Ait−1/At−1)Δwit
定義sit=witRit−1=(Sit/Si)(Ait−1/At−1)=(Sit/St)(Xit−1/X(t−1))(S(it−1)/St−1),則生產率的增長g(At)可寫為
g(At)=Σisikg(Ait)+Σi(sit−sik)g(Ait)+ΣiRit−1Δwit
如果是小的平滑的時間序列,sit就近似等於σit(σit=Xit/Xt),
g(At)=Σi(σikg(A−it)+σit−σik)g(Ait)+ΣiRit−1Δwit
其中,k指基準期。Σi(σikg(A−it)是“純生產率效應”,σit−σik)g(Ait)是“鮑默效應”,ΣiRit−1Δwit是“丹尼森效應”。
利用指數方法對生產率增長的分析資料容易獲得,也可使人們產生對生產率變動因素不同於生產函式法的嶄新認識。

結論

判斷一:任何經濟體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是由部門勞動生產率變化、部門勞動力配置結構變化以及上述兩種變化的互動作用而實現的,對勞動生產率的解析必須從這3個方面進行。
判斷二: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不同部門或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度較大,因此部門或行業之間的勞動力配置結構的變化,將與各行業勞動生產率提升一樣,對勞動生產率發揮重要作用。
判斷三:各行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迂迴生產程度加深和中間產品使用數量增加而實現的,這種分工演進可以用勞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來度量,即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或技術進步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判斷四:開發中國家通過勞動力結構轉變來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勞動力供給與行業需求相對接,這需要有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勞動力市場,以使低生產率部門的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到高生產率部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