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辭賦

中華辭賦中華辭賦,也稱“中華詞賦”,是當代辭賦漢學的理論稱謂,因漢學概念屬於世界範圍內,因存在中國以外的辭賦學者(如日本、韓國等),故對中國本土辭賦謂之以“中華”。

簡介

中華辭賦中華辭賦,也稱“中華詞賦”,是當代辭賦漢學的理論稱謂,因漢學概念屬於世界範圍內,因存在中國以外的辭賦學者(如日本、韓國等),故對中國本土辭賦謂之以“中華”。
“詞賦”的用法,見於《事物紀原·學校貢舉部·詞賦》:“《唐書·薛登傳》:天授中,上疏曰,漢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達,晉先門閥,陳梁薦士特尚詞賦,試賦取人,始於梁陳也。唐天寶十三載,始試詩賦,蓋用梁陳之意雲,科舉之以詞賦,此其始也。國家自神宗專以經術取士,詞賦遂罷。” 中華辭賦,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此精神的靈魂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可以概括為: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實精神、應變精神、人文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華辭賦,其語法構成為“中華”、“辭賦”——“中華”為定語,但其在主謂結構中強調了概念的核心性質。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來也借指中國——恰恰與“辭賦”悠久的歷史相映襯。中華民族:中國各民族的總稱,包括五十多個民族。大陸新版《辭海》釋曰:“我國各民族的總稱。”台灣三民書局版《大辭典》釋曰:“族名,指組成中國各民族的集合體。” 因此,活動於中華大地上的人群(漢族、少數民族),合稱“中華各族”。
中華辭賦之“中華”——包含了“海外華族”。“華族”一詞,《辭海》含義是“舊稱高門貴族”。“華族”詞源來自海外華人。例如:新加坡相應地把華人稱為“華族”。“中華”之稱,魏、晉之際,已見端倪,那個時代正是辭賦繁盛的時代,因此中華辭賦相當於一種文化紐帶形成了“民族辭賦文化的共同體”。辭賦表達法,帶給中國文章大分裂,就是白話和文言的大分裂。賦,起於詩歌,而詩歌是白話文和文言文二合一的產物。《詩經》多是這類原始的表達法。這類表達法到戰國、漢朝,為“辭賦”替代。政府公文是辭賦,也許是科舉的源頭。魏晉南北朝轉為“駢文”——純粹的中國字一字一形一音一義的大排隊。隋唐到北宋,“古文運動”至曾國藩時代,古文家(文言文)大一統(雖然南宋以後,“語體”出現,開始把白話和文言合流)。
辭賦,是賦的別稱。賦,古代一種文體,起源於戰國時代,濫觴於騷,盛於漢,世稱漢賦。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後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辭賦,後來轉為詩文之總稱,理由:
1、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序》:“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余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余耳。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托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
2、清吳曾祺《文體芻言》:“辭賦類,辭為文體之名,猶之論也,蓋語言之別稱,惟論則質言之辭,則少文矣。故《左傳》稱子產有辭是也,而後之文體,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無韻者入之論著類,以有韻者入之辭賦類,即其義也。春秋以後,惟楚人最工此體,故謂之楚辭。”
3、《漢書·王褒傳》:“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
4、《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年十歲余,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
5、晉左思《詠史詩》:“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
6、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賦”——演變:賦作為文體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賦篇》,由鋪陳到以賦為稱的肇始。《左傳》裡面多有某人賦某篇的記載。“賦”是誦說的意思,不指文體。《漢書·藝文志》所謂“不歌而誦謂之賦”《周禮·春秋宗伯·大師》中有“六詩”的提法《毛詩序》稱之為“六義”,即風、賦、比、興、雅、頌 ,據鄭玄的註解,“賦”是鋪的意思,即“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不指文體。《詩經》中鋪陳言志的手法,對於賦體的形成是有影響的。班固《兩都賦序》中說:“賦者,古《詩》之流也。”
賦——追溯到楚辭。戰國中期屈原的《離騷》《九歌》等篇章,當時並不曾以賦題稱西漢劉向、劉歆領校秘閣圖書時,為屈原編集,始稱之為“屈原賦”25篇《漢書·藝文志》予以著錄,同時還著錄有“宋玉賦”16篇、“唐勒賦”4篇楚辭與賦之間,存在關係,後代常以辭賦合稱,屈原為辭賦之祖賦體以楚辭為濫觴,至荀況始有定名,現於戰國後期,漢代確定體制——賦的淵源賦——

特點

1、《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采文,指賦的形貌。
2、賦的特點首先在於“體物”,即摹寫事物。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3、賦“寫志”,與“詩言志”一致。《漢書·藝文志》說:“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鹹有惻隱古詩之義。”魏晉間皇甫謐《三都賦序》說:“至於戰國,王道陵遲,風雅寢頓,於是賢人失志,辭賦作焉。”
4、辭賦起源同諷諫述志相聯繫漢代大賦“勸百而諷一”,結尾諷諫《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夸,然其指風諫,歸於無為。”《史記·司馬相如傳贊》說:“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賦——文重要特徵:藝術表現注重鋪陳,形容外象、內理注重鋪敘和形容,語言華美,詞藻絢麗——“鋪采文”講究聲韻美,散文章法句式,詩歌韻律節奏,長短錯落句子,靈活多變韻腳,排比對偶調式,散文式鋪陳事理,保存一定詩意賦體(辭賦)流變: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

騷賦

屈原、宋玉為代表的楚辭以及後世模仿楚辭的作品。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語助詞調節音韻。

漢賦

指漢代流行的大賦,由枚乘《七發》開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章法上多採用問難對答的形式,句式參差明顯,韻文中夾雜散文,詩氣大為減弱。

駢賦

也叫俳賦,孕於漢魏之際,行於兩晉二朝——是漢賦變體,駢賦形式華美,內容意義削弱,“三國兩晉,徵引俳詞;宋齊梁陳,加以四六,則古賦之變矣”(《漢文典》)。駢賦特點:
1、駢四儷六,全篇四六對仗組成;
2、麗藻雅辭、絡繹奔會、花團錦簇;
3、兩句一韻,章節轉韻,格式較為固定;
4、平仄協調,富有音樂美;
5、篇幅短小。
律賦:唐代賦列入國家考試科目,試帖賦叫律賦。律賦比駢賦更注重對仗聲律、全篇字句數韻式限制嚴格、矯揉造作、失去了文學真實生命,利祿之途敲門磚、其式襲至清末。 文賦:宋古文運動的影響,部分賦由駢儷返回散體,不求對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開放流暢、句式錯落多變、押韻較自由、成散文氣勢。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

古代十大辭賦家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標舉秦漢十大賦家為“辭賦之英傑”,他們是:荀況、宋玉、枚乘、司馬相如、賈誼、王褒、班固、張衡、揚雄、王延壽。十家中荀況、宋玉是戰國人,八位漢朝人中,賈誼為漢初騷體賦代表作家,其時大賦尚未形成,王褒無京殿苑獵大賦,其餘六人均以京殿苑獵賦顯名。究其籍貫,此10人的分布情況是:四川省3人、河南省2人、湖北省2人、山西省1人、陝西省1人、江蘇省1人。戰國時期的有荀況、宋玉,荀況是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宋玉是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兩漢時期的有8位辭賦家:枚乘(江蘇淮安人)、司馬相如(四川成都人)、賈誼(河南洛陽人)、王褒(四川資中人)、班固(陝西鹹陽人)、張衡(河南南陽人)、揚雄(四川成都人)、王延壽(湖北襄樊人)。
賦,是漢魏六朝時期文學創作的主要形式,故此劉勰把《詮賦》列為文體論的第四篇,全書的第八篇。詮,意為解釋,“詮賦”就是對賦這種文體有關創作情況的闡釋論述。《文心雕龍·詮賦》曰:「觀夫荀結隱語,事數自環,宋發夸談,實始淫麗。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賈誼《鵩鳥》,致辨於情理;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張衡《二京》,迅發以宏富;子云《甘泉》,構深瑋之風;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並辭賦之英傑也。」
把《詮賦》的這段話譯製成白話,就是:「試看荀卿的《賦篇》,大都用“隱語”的方式,敘述事物常常自問自答:宋玉的賦發出巧妙的言談,確是過分華麗的開始;枚乘的《梁王菟園賦》,描寫扼要而又結合新意;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內容繁多,文辭艷麗;賈誼的《鵩鳥賦》,善於闡明情理;王褒的《洞簫賦》,能把簫的狀貌和聲音都形容盡致;班固的《兩都賦》,寫得辭句明暢絢爛而內容雅正充實;張衡的《二京賦》,筆力剛健而含義豐富;揚雄的《甘泉賦》,包含深刻而美好的教訓;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具有飛揚生動的氣勢。以上十家都是辭賦中的傑出作品。」
戰國人:
1、荀況:山西人
2、宋玉:湖北襄樊人
兩漢:
3、枚乘:江蘇淮安人
4、司馬相如:四川成都人
5、賈誼:河南洛陽人
6、王褒:四川資中人
7、班固:陝西鹹陽人
8、張衡:河南南陽人
9、揚雄:四川成都人
10、王延壽:湖北襄樊人
〔一〕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漢族,名況,字卿,又稱孫卿、荀卿。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其賦實際上就是散文,是為散文體辭賦,像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獨具風格——不但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而且句式比較整齊,樸實渾厚、詳盡嚴謹。荀子的賦堪稱“學者之文”。荀子的《賦篇》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品,體現了先秦辭賦的創始性、綜合性、實用性、隨意性的特點。至周代的“先秦”時期,各種文體諸如詩歌、散文、辭賦等,一應俱全,蔚為大觀,其中,賦是在詩與散文的夾縫中脫胎而出的中間類別的文體,散文詩也。而且戰國時期的賦體文學,首開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成為後來一些文體與文學現象、乃至文學技巧的源頭,辭賦的百科開源的作用即在此。先秦時期,社會呈現出大動盪、大變革、大改組的格局,那時的文學普遍具有實用性,即現實主義風格,而浪漫主義的屈原之作騷體賦《離騷》,也旨在揭示和解決楚國興亡的社會實際問題。至於先秦辭賦的隨意性,是指其原生態的語境,有個性的辭賦家就必然有其個性的辭賦。譬如:屈原是戰國時期最有個性的詩人,其《離騷》乃最有個性的騷體賦,通篇宣洩憤懣、一吐為快,從不“徵聖宗經”。
《荀子賦篇》(作者-荀況)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採者歟?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歟?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歟?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歟?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歟?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齊均。桀紂以亂,湯武以賢。涽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行義以正,事業以成。可以禁暴足窮,百姓待之而後泰寧。臣愚不識,願問其名。
曰:「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修潔之為親,而雜污之為狄者邪?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行為動靜待之而後適者邪?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百姓待之而後寧也,天下待之而後平也,明達純粹而無疵也,夫是之謂君子之知。」
有物於此,居則周靜致下,動則綦高以鉅,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大參天地,德厚堯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忽兮其極之遠也,兮其相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鹹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備而成文,往來惛憊,通於大神,出入甚極,莫知其門。天下失之則滅,得之則存。弟子不敏,此之願陳,君子設辭,請測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卻穴而不逼者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者與?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雲。」
有物於此,(人蠡)(人蠡)兮其狀,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人屬所利,飛鳥所害。臣愚不識,請占之五泰。
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屢化而不壽者與?善壯而拙老者與?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冬伏而夏遊,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後治,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謂蠶理。」
有物於此,生於山阜,處於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反覆甚極。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為父,管以為母。既以縫表,又以連里:夫是之謂箴理。」
天下不治,請陳佹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列星殞墜,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無私,見謂從橫。志愛公利,重樓疏堂。無私罪人,憼革貳兵。道德純備,讒口將將。仁人絀約,敖暴擅強。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比干見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鬱郁乎其遇時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復,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學,天不忘也。聖人共手,時幾將矣。與愚以疑,願聞反辭。」
其小歌曰:「念彼遠方,何其塞矣,仁人絀約,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讒人服矣。」
琁、玉、瑤、珠,不知佩也,雜布與帛,不知異也。閭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凶。嗚呼!上天!曷維其同!
〔二〕宋玉
宋玉,又名子淵,漢族,楚國人,曾事楚頃襄王,據《襄陽耆舊記》“卷第一·人物”記載:「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宋玉,生於屈原之後,相傳為屈原弟子,好辭賦,為戰國後期繼屈原之後的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由宋玉而來。相傳,宋玉所作辭賦甚多,最早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所載,有賦16篇,惜多亡佚。現今,其存世作品有:(1)《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2)《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5篇,見於蕭統《文選》;(3)《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4)《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3篇,見於明代劉節《廣文選》。以上凡計16篇,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難以考定確為宋玉所做,可信而無異議者僅《九辯》1篇,其他皆疑為他人所作,比如最具爭議的《招魂》,大多數人認為乃屈原之作。至於《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賦篇,亦有人提出質疑。宋玉承屈原,其辭賦既有細膩工致的物象描繪,又有自然貼切的抒情寫景,而其成就遜色於屈原,然則在楚辭與漢賦之間,宋玉承前啟後,起到了橋樑的作用,後世尊稱屈原、宋玉為“屈宋”。
宋玉《大言賦》曰:「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游於陽雲之台。王曰:“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王因唏曰:“操是太阿剝一世,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至唐勒,曰:“壯士憤兮絕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鋸牙雲,?甚大,吐舌萬里唾一世。”至宋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王曰:“未也。”玉曰:“併吞四夷,飲枯河海;跋越九州,無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長。據地?分天,迫不得仰”。」
宋玉的《大言賦》似乎比其《神女賦》、《高唐賦》還要出名,從具體的案例可窺測之,譬如:毛澤東很喜歡《大言賦》的那股氣韻,並親自手書了宋玉《大言賦》的簡版:「方地為輿,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
〔三〕枚乘
枚乘(□-前140),漢族,字叔,西漢辭賦家。秦建治時古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河下鎮)人,“枚乘故居”位於河下鎮蕭湖畔,唐代詩人趙嘏也生於楚州區河下附近,趙嘏留有“家在枚皋舊宅邊”的詩句,枚皋即枚乘之子。舊時的淮安城,即今楚州,乃古大運河畔的一座重要城市,為運河四都之一。枚乘,顯名於“七國之亂”中前後兩次上諫吳王——他曾做過吳王劉濞、梁王劉武的文學侍從,七國之亂前,曾上書諫阻吳王起兵;七國叛亂中,又上書勸諫吳王罷兵,但是吳王皆未採納。漢景帝時,拜其為弘農都尉,可枚乘並不喜歡當官,便以病去官。當漢武帝即位後,再次征之,因年老,死於中途之“安車蒲輪”。枚乘的文學成主要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今僅存《七發》、《柳賦》、《菟園賦》三篇,其中後兩篇疑為偽托之作。枚乘辭賦的代表作《七發》,見於南朝梁蕭統《文選》,這篇諷諭性辭賦標誌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枚乘在辭賦中所創造的主客問答的形式,成為後世辭賦的一種文體定式,謂之以“七體”。《七發》之“觀濤”一節,繁音促節,氣壯神旺而怵目驚心,且看:
「不記也,然聞於師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聞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雲內,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濤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者,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六駕蛟龍,附從太白,純馳皓蜺,前後絡繹。顒顒昂昂,椐椐彊彊,莘莘將將。壁壘重堅,沓雜似軍行。訇隱匈礚,軋盤涌裔,原不可當。觀其兩旁。則滂渤怫鬱闇漠感突,上擊下律,有似勇壯之卒,突怒而無畏。蹈壁沖津,窮曲隨隈,逾岸出追。遇者死,當者壞。初發乎或圍之津涯,荄軫谷分。迴翔青篾,銜枚檀桓。弭節伍子之山,通厲骨母之場,凌赤岸,篲扶桑,橫奔似雷行。誠奮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庉庉,聲如雷鼓。發怒庢沓,清升逾跇,侯波奮振,合戰於藉藉之口。鳥不及飛,魚不及回,獸不及走。紛紛翼翼,波涌雲亂,盪取南山,背擊北岸,覆虧丘陵,平夷西畔。險險戲戲,崩壞陂池,決勝乃罷。汩潺湲,披揚流灑。橫暴之極,魚鱉失勢,顛倒偃側沋沋湲湲,蒲伏連延。神物怪疑,不可勝言,直使人踣焉,洄闇悽愴焉。此天下怪異詭觀也,太子能強起觀之乎?」(摘自枚乘《七發》)
〔四〕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西漢大辭賦家(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漢族,蜀郡人(一說為今四川省成都人,另一說為今四川南充蓬安人),字長卿,原名司馬長卿,因仰慕戰國時的名相藺相如而改名,他與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廣為流傳。司馬相如,20多歲時買了個官——漢景帝身邊的武騎常侍,他是個不鍾情於做官的人,而景帝又恰恰不好辭賦,這情形大有事與願違之感。有一次,梁孝王劉武來朝,司馬相如得以結交了當時的一些辭賦家,諸如鄒陽、枚乘、莊忌等。後來,他因病退職前往梁地,與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此時,他為梁王寫了《子虛賦》。劉武去世後,司馬相如回家鄉四川臨邛,生活清貧。爾後,景帝去世,漢武帝劉徹即位以後,偶然間,劉徹看到《子虛賦》以為是古人之作,嘆息不能和作者同時代。當時,侍奉劉徹的狗監(主管皇帝的獵犬)蜀人——楊得意,說:「此賦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所作。」劉徹大喜,召之進京,司馬相如說「子虛賦,只是寫諸侯打獵的事,請允我作一篇天子打獵的賦」,即《子虛賦》的姊妹篇《上林賦》。此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為假託人物,設為問答,放手鋪寫,開創了漢代大賦的新格局。此賦一出,司馬相如被封為郎。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子虛賦》、《上林賦》等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現存《子虛賦》、《天子遊獵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葅賦》、《梓山賦》3篇僅存篇名;《隋書·經籍志》有《司馬相如集》1卷,已散佚;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長門賦》是司馬相如最著名的一篇,《史記》中未載此賦,最早見於南朝梁蕭統編著的《昭明文選》,有人疑為後人偽作。司馬相如賦,不但結構宏偉、詞藻富麗堂皇,而且講究繪聲繪色、有聲有色,還極大程度地利用了漢字的構造特點,在字形排列上視覺強烈,例如:幾十個山字頭、魚字旁,草字頭等等的連用。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奠基人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美學家(司馬相如,還充分地探索了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揚雄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五〕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年),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騷體賦的代表作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賈誼短暫的一生,多有經典之作,主要成就為散文和辭賦兩類,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六〕王褒
王褒:字子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尤其是漢代寫詠物小賦的代表作家),生活於西漢年間,生卒年失載,其文學創作活動主要在漢宣帝在位時期(前73-前49年),四川資中人(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墨池壩)。漢宣帝,信神仙、好遊獵而聽信方士之言,委派在京中任職不久的王褒回益州,去祭祀傳聞的“金馬碧雞之寶”,不料途中染病,未得醫治即死於中途。王褒的辭賦對後世是頗具影響的,至今存有《甘泉賦》《洞簫賦》等16篇,與揚雄並稱“淵雲”。明代的楊慎,其所輯的《全蜀藝文志》選有王褒的作品,且作有《王子淵祠》詩:「偉曄靈芝發秀翹,子淵擒藻談天朝。漢皇不賞賢臣頌,只教宮人詠洞蕭。」該詩讚譽了王褒的辭賦才華,的確,王褒特別善於“詠物小賦”,這方面他的代表作有《洞蕭賦》。洞蕭,是古代音域清幽的排蕭,宮廷和民間都廣泛使用,譬如:《洞蕭賦》云:「朝露清冷而隕其測兮,玉液浸潤而承其根。孤雌寡鶴娛優乎其下兮,春禽群嬉戲翱翔乎其顛。秋綢不食抱朴而長吟兮,玄猿悲嘯搜尋乎其間。處幽隱而奧屏兮,密漠油以獺摻。」
〔七〕班固
班固(建武八年-永元四年、或公元32年-92年),漢族,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東北),史學家班彪之子,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東漢前期最著名的辭賦家)。班固自幼聰慧,9歲能誦讀詩賦,13歲時入洛陽太學。班固,因征匈奴兵敗而受牽連,死於獄中。著有《漢書》、《白虎通德論》。班固,亦善辭賦,他是東漢最著名的辭賦家之一,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封燕然山銘》等。班固《兩都賦》,完全模仿司馬相如、揚雄,是西漢大賦的繼續,續開了京都賦的題材廣度。繼之,張衡寫《二京賦》、左思寫《三都賦》,都受其影響。《幽通賦》仿《楚辭》,《答賓戲》仿東方朔《答客難》和揚雄《解嘲》。班固認為漢賦源於古詩,是“雅頌之亞”、“炳焉與三代同風”。
〔八〕張衡
張衡(建初三年-永和四年、或(公元78-139年),漢族,字平子,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詩人。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說:「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張衡是東漢時期重要的辭賦家,著有《二京賦》《思玄賦》《溫泉賦》《歸田賦》等20多篇辭義俱佳的賦作。張衡對辭賦的創作態度極其嚴謹,其耗費10年時間而成的《二京賦》,兼有諷刺時弊的味道,這點成就了這篇大賦較高的思想性。此外,他的《思玄賦》像一篇優雅的科學幻想詩。
〔九〕揚雄
揚雄(前53-18年),漢族,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官吏型學者。少好學,為人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以文見召,奏以《甘泉賦》《河東賦》等。漢成帝、王莽時期在朝任官。寫有《太玄》、《法言》、《方言》、《訓纂篇》。早年,揚雄極其服膺司馬相如,《漢書·揚雄傳》說「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他仿司馬相如之《子虛賦》和《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諸賦,為崩潰前夕的西漢王朝粉飾太平,但後世仍把他倆並稱為“揚馬”。晚年,在《法言·吾子》中,揚雄說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和“壯夫不為”之舉,揚雄還承認他早年的賦和司馬相如的都是似諷而實勸,實際上這開啟了一種辭賦批判文學的先河。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觀點。揚雄的抒情賦比其大賦有個性,諸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酒箴》是一篇詠物賦,《解嘲》受東方朔《答客難》的影響,而《逐貧賦》則是別具一格的小賦,多用四字句,構思新穎。另外,他還仿效屈原楚辭,寫有《反離騷》、《廣騷》和《畔牢愁》等,後兩篇今僅存篇目。
〔十〕王延壽
王延壽,字文考(或:子山),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陽宜城)人,辭賦家。楚辭學家王逸之子,曾週遊魯國,年僅20多歲溺死於湘水。王延壽的賦作,存有《魯靈光殿賦》、《夢賦》和《王孫賦》三篇傑作。其中,《魯靈光殿賦》,與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等長歌大賦相媲美,從而在《文心雕龍·詮賦》中,王延壽贏得了魏晉以前十家“辭賦之英傑”的地位。與王延壽同時期的蔡邕也寫了同題辭賦,但見到王延壽《靈光殿賦》後,自愧弗如,遂焚己稿。
在古代十大辭賦家出爐後,某些機構以中國碑賦文化工程院、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香港《文匯報》、《中華辭賦》雜誌社為基礎,參照中華辭賦家協會,中國辭賦學會,中國詩賦學會,中國辭賦家聯合會,中國辭賦家協會、中國駢文協會及相關網站,評選出“中國當代十大才子(女)辭賦家”,“ 當代十大紅頂辭賦家”,“ 當代十大網路辭賦家 ”,“ 當代網炒走紅十大辭賦家”等榮譽稱號。如下:

中國當代十大才子(女)辭賦家

〔一〕饒宗頤
〔二〕周汝昌
〔三〕丁 芒
〔四〕流沙河
〔五〕魏明倫
〔六〕潘成稷
〔七〕張昌余
〔八〕丁海洲
〔九〕廖學良
〔十〕陳逸卿(女)
〔一〕饒宗頤:素有國學大師漢學家之稱,在中國研究、東方學及藝術文化多方面付出過一定努力,對敦煌學、古文字學、詞學均有研究,並且精通梵文。有人稱他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亞洲文化的驕傲”,余秋雨也曾經評價說:“香港有饒宗頤,已經不是文化沙漠”;季羨林也曾經說:“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鑒於饒宗頤在學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香港大學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鄉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並且成了潮州城的一大旅遊景點。
〔二〕周汝昌:天津人,本字禹言,號敏庵,後改字玉言,曾用筆名玉工、石武、玉青、師言、茶客等。是我國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專家、詩人、書法家。有四十多部學術著作問世,其中代表作《紅樓夢新證》是紅學研究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近代紅學研究的奠基之作。
〔三〕丁芒:一九二五年九月生於江蘇南通。當代著名老詩人、作家、文藝評論家、散文家、書法家。中共黨員。自一九四二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從事文學創作七十年。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主席、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世界漢詩總會顧問、江南詩友書社顧問、《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編委會顧問。
〔四〕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成都青白江城廂鎮人,當代詩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城廂鎮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民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被錯判為右派,押回金堂老家,勞動餬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1985年起專職寫作,作品出版20種。
〔五〕魏明倫:男,1941年生於四川內江,歷任四川省自貢市川劇團演員、編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劇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副主席。當代巴蜀賦派第一代之代表人物。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國家一級編劇。著有雜文集《巴山鬼話》,電影文學劇本《四川好人》等。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童年失學,九歲唱戲。當代著名戲劇家、辭賦作家,與蜀中才子陳恩田(大清康熙帝師陳廷敬後人)並稱巴蜀雙傑;與作協派何開四賦骨蒼山牧雲合稱“賦都辭賦三大家”。
〔六〕潘成稷:筆名,蒼山牧雲,字泓西,號九州,賦學界稱之 “賦骨”。當代儒家後儒學奠基人。生於皖北懷遠縣,現居四川成都市。新詩路(倡立新詩路世界華文聯盟組織 簡稱“詩盟”)和中國賦都兩大文化運動發起人(政協提案《成都新名片-中國賦都》),中華駢文運動干將之一,創建西部國學院,籌建四川省辭賦家學會,當代巴蜀賦派第二代之代表人物。中國民主同盟四川省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四川省校友會秘書長。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高級經濟師,編審,一級辭賦作家。著名網路辭賦家,詩人、散文家,學者。中國詩賦學會(網站)監審,中國駢體文(網站)學會顧問,中華辭賦家聯合會特約顧問。世界華人少年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四川省韻文學會、四川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四川省顏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江蘇商會、四川省安徽商會、四川省福建商會、四川省潘氏商會文化、四川省潘氏文化研究會顧問。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四川省作協《天府詩苑》雜誌社常務副主編,中國辭賦駢文創作中心副主任。 “新詩路*漂系列”專著《萱暉文存》,由“新詩路世界華文聯盟”出品,約600萬字,其中辭賦(《蒼山牧雲辭賦選集》1-12卷,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 出版發行)586篇。
〔七〕張昌余:男,四川墊江人(今重慶墊江)。著名辭賦家,國學家,電視記錄片《絲路紀行》的特邀專家,“世界客家第一村”項目專家,“中部崛起”文化項目專家。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科普研究所副所長兼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四川師大教授,四川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特聘教授。著有《張昌余賦集》、《張昌余駢文集》。其中《國寶大熊貓賦》、《採菊賦》等40多篇,大多數都已碑刻
〔八〕于海洲: 1946年生於遼寧省昌圖縣,現旅居北京密雲。于海洲是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著名學者、詩人、辭賦家,書齋名曰菁莪居。遼寧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歷任中學語文教師、校長,企業志書責任編輯,曾任《詩詞月刊》編輯部主任。有《古詩名句今用辭典》、《詩詞曲律與寫作技巧》、《詩詞曲韻寶典》、《妙語奇詩巧聯解趣》、《當代百家辭賦評註》、《菁莪居辭賦注評》等五十部出版,《詩賦詞曲修辭叢談》待梓。其辭賦代表作品有:《哀“獲獎”賦》、《飯顆山前談詩賦》、《飯顆山前談賦賦》、《非典賦》、《酒賦》、《色賦》、《財賦》、《氣賦》、《駱駝賦》等。
〔九〕廖學良:筆名雪川,即梅隆雪川,原名廖學良。四川樂山人。文化界奇才:海內外書劍飄零,做過報人、編過雜誌、拍過影視、也為一些策劃公司做過成功的創意。辭賦作品有《中華世紀壇賦》、《茅台賦》、《大道乾坤賦》、《太陽石賦》、《成都賦》、《二灣賦》等。美國哈佛漢學家、北大博導陳我博士認為雪川“具北人的壯闊與南客的典雅”,其辭賦“氣含風雨之潤,筆吐星漢之華”;中華辭賦家聯合會主席潘承祥則認為雪川“筆流三江水,墨翻五嶽雲”,堪稱當代辭賦界“扛鼎者”。
〔十〕陳逸卿:女,真名陳文杰,遼寧省錦州市人氏。為"塞外性靈賦派"之代表人物,其詩賦題材廣泛,優雅閒遠,文以載道,法效先賢,古今一格,領航當代。08年創作辭賦百餘篇,聲譽鵲起江左塞外,賦名貫乎江右諸州。《大中華賦》為其代表作,洋洋數千言,灑灑神韻現,縱橫九萬里,冠甲八千年。蓋博大精深,氣勢恢弘,為國內各大報刊雜誌廣泛關注,並即將刊載於《中華辭賦報》、《文化月刊》、《北京詩詞月刊》、《人民日報》及各大媒體。在故鄉錦州之文化節期間,其朗誦此賦,頓時響震凌河古邑,風靡北國文域,崑崙為之和鳴,黃海為之揚波。皓首窮經,潛心為學,鞠躬盡瘁,為中華辭賦之復興舉旆前驅,在文化界享有崇高的文名與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代十大紅頂辭賦家

〔一〕馬識途
〔二〕張勃興
〔三〕范敬宜
〔四〕閔凡路
〔五〕柏扶疏
〔六〕王秉德
〔七〕袁瑞良
〔八〕張福有
〔九〕李冬冬(女)
〔十〕黃揚略
〔一〕馬識途:源自成語“老馬識途”,現多用於人名,最為知名的是著名作家、革命家馬識途同志。辭賦代表作《祭李白文》、《新建靈岩觀音山碑記》等。馬識途同志1915年生於重慶市忠縣;1945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大學文學系;歷任鄂西特委書記、川康特委副書記,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省建委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黨委書記,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等職;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後改成電影《讓子彈飛》,姜文執導)、《滄桑十年》,紀實文學《在地下》,短篇小說集《找紅軍》《馬識途諷刺小說集》等。此外還有同名革命烈士馬識途。
〔二〕張勃興: 1930年8月生,河北霸州人。辭賦代表作《登太白山覽勝賦》、《麟遊尋古賦》等。195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高專畢業,經濟師。1947年在北平市立高級商科學校經濟管理專業(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前身)學習,並參加中國民主青年同盟,後到華北大學學習。1949年任西北總工會統計處負責人,全國總工會西北工委秘書。1954年任西安國營853廠、844廠黨委辦公室副主任。1957年任中共陝西省西安市委工業部、陝西省委國防工委副處長。1964年任中共陝西省委工業部辦公室副主任、陝西省工業廳辦公室主任。1966年-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下放陝西省洛南縣勞動。1972年任陝西省商洛地區工業局領導小組組長。1973年任中共陝西省委工業辦公室協作組組長。1975年任陝西省石油化學工業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1981年任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副部長。1983年任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部長。1985年4月任陝西省副省長。1986年12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省長。1987年8月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1993年4月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1994年12月-1998年1月任陝西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 現為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陝西詩詞學會和陝西省老年詩詞學會明月會長,為陝西詩詞的發展貢獻良多。
〔三〕范敬宜(1931—2010):江蘇省蘇州市人。辭賦代表作《重修望海樓記》、《小園賞雪賦》等。為范仲淹的28世孫,自幼對詩書畫都很敏悟。學生時受過當時文史哲方面傑出學者的薰陶,師從吳門畫派的傑出名家樊伯炎,深得吳門真傳。1949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1951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中文系。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精於詩書畫,當代著名新聞工作者。2010年11月13日13時42分,因病在北京醫院去世,享年79歲。
〔四〕閔凡路:新華社原副總編輯,高級編輯,中國碑石文化工程院常務副院長、《中華辭賦》社社長。當代文藝評論家、辭賦家。辭賦代表作《世界和平賦》、《春風萬里賦神州》等。1934年9月30日生,吉林省柳河縣人。1957年畢業於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同年到新華社工作,從事新聞工作47年。先後做過翻譯、編輯、記者,擔任過新華社遼寧分社副社長、《半月談》雜民社總編輯、新華社副總編輯兼國內部主任、《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喜歡寫詩,曾擔任新華詩社副社長。著作有《世界大變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上》、《閔凡路評論集》等,主持策劃的大型音像電視節目有《百年百事》、《思想解放史錄》、《大使》、《石油風雲錄》等。曾獲首屆韜奮新聞獎提名,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在的社會兼職有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華夏記者俱樂部副會長、中國基本建設最佳化研究會副會長、新華書畫院副院長。
〔五〕柏扶疏:1937年11月生。中共黨員。畢業於山西大學。辭賦代表作《蘊月灣賦》、《晉城賦》等。原任中共晉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現任山西晉城詩詞學會會長、晉城老年書畫研究究會副會長、晉城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華詩詞學會山西分會理事。多年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曾任晉東南地區行署教育局副局長。撰寫過多篇教育論文及經驗文章,發表於《人民日報》、《人民教育》、《光明日報》、《山西日報》等報刊。在任晉東南地區行署文化局局長期間,曾編有劇本,撰寫過文化工作論文。擔任主編、副主編的主要作品有《晉東南地區民間文學集成》(共四冊)、《晉城市情與改革發展戰略》(論文)、《實幹家》(通訊)、《晉城市古今書法集》、《晉城書畫》以及融詩詞、書法、攝影、繪畫為一體的《晉城風華》、《歷山詩畫》等。個人作品有十多集電視專題文學劇本,廣播劇《豬倌高伯才》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及全國廣播劇金獎,廣播劇《三里灣的小字輩》被評為全省五個一工程獎。配樂散文《悟因樓詩稿》獲山西省廣播文學一等獎,《喜題香港市花》七言律詩獲回歸頌中華詩詞大賽佳作獎,五言律詩《青蓮寺》獲全國詩詞大賽金榜獎。有多首詩詞選入專集。他的書法作品曾參加中華百家珍品邀請展並獲特別獎,曾入選《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並有多幅作品上石孔子論語箴言碑林、武陵源碑林、壺口碑林、元極碑林等。其辭條收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
〔六〕王秉德:男,漢族,1940年生,大學文化,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人。當代辭賦家,對聯專家,教育學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著作有論文集《宣傳工作的“來”和“去”》、歐亞十國都市文化見聞《外面的世界》、詩詞曲賦楹聯集《自樂齋文叢》和親職教育理論專著《父母之道》。著有《王秉德賦集》。 王秉德,先從事中國小教育19年,後做新聞宣傳工作。曾任《朝陽日報》總編輯,中共朝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政協朝陽市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黨組副書記。2004年2月退休。現任朝陽市親職教育顧問、遼寧省親職教育學會理事、遼寧省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 。
〔七〕袁瑞良:袁瑞良(1950年7月—),河北寬城人。國家一級作家,著名辭賦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協會員,散文學會會員,詩歌學會會員,大學文化。現任南通市政協副主席。馮驥才先生稱他為“才子市長”、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志清讀後他作品曾言“背後生汗、暗自汗顏”。 以其《黃山十》與《十問黃河》等巨製鴻篇,轟響寂寞的文壇。其賦聯章協奏,體大美而思精,激活了一種古老的文體---賦。《黃山十賦》中的《黃山霧賦》被中央電視台·十頻道《子午書簡》欄目播出,由文匯出版社薦給的。《黃山霧賦》,畫面配音朗誦,委婉之韻味,磅礴之氣勢兼而有之,引人入勝。因此,《黃山十賦》代表著他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
〔八〕張福有:張福有,養根齋主,男,祖籍遼寧東港,1950年3月生於吉林集安,漢族,中央黨校研究生畢業,研究員。曾任吉林省集安縣委辦公室副主任、農工部副部長等職,通化地委辦公室副主任,吉林省研究室副主任,吉林省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副主任,白山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現任吉林省社科聯副主席、黨組書記(正廳長級)兼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長白山文化研究會會長,長白山詩社副社長,吉林省政協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常有詩詞曲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詩刊》、《中華詩詞》等報刊發表,其詩詞作品被《華夏吟友》(1-4卷)、《中華當代絕句精選》、《中華當代律詩精選》、《中華當代詞綜》、《當代名家詩詞大典》和《全球詩詞選集》等書收入,獲吉林霧凇全國征聯一等獎,甘肅漢武御酒全國征聯三等獎,香港《大公報》和《光明日報》舉辦的香港"回歸杯"全球詩詞大賽優異獎。著有《養根齋詩詞選》、《養根齋漫筆》、《詩詞曲律說解》、《長白山詩詞史話》等,輯箋《長白山詩詞選》,先後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九〕李冬冬:女,漢族,辭賦家。1951年8月生於北京,籍貫河北徐水。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7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新聞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歷任:北京市科委宣傳處新聞幹事;經濟日報社農村部記者、編輯,總編室副主任,特刊部主任;湖南省張家界市委副書記;國家體改委副秘書長;中國改革報社社長兼總編輯。2002年4月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06年12月任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
〔十〕黃揚略:廣東徐聞縣人,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兼職教授,辭賦家。1982年於中山大學畢業後,進入新華通訊社廣東分社工作,歷任記者、采編副主任,深圳支社社長、廣東分社副社長;1999年12月任深圳商報社社長,2002年9月任深圳報業集團黨組副書記、集團副社長、集團總編輯兼《深圳特區報》總編輯。
另附:

當代十大網路辭賦家

趙方平:自號養怡齋主,祖籍四川人,曾居洛陽,現已辭世。
張永傑:河南原陽人。
周曉明:號錫東刀客,浙江溫州人。
孫五郎:遼寧大連市人。
姚 平:號梅亭,江西興國人。
石夢溪:遼寧大連市人。
王宇斌:號天山客,新疆烏魯木齊人。
劉長煥:號一斗樂章,祖籍江蘇徐州人,現居貴州貴陽。
韓邦婷:山東棗莊人。
何智勇:安徽廬江人。

當代網炒走紅十大辭賦家

潘承祥:號賦帝賦皇,安徽桐城人。
王澤生:號關東狂客、日不落,黑龍江綏化人。
陳瑞萍:號東方瘋婆,祖籍遼寧營口人,現居遼寧盤錦市。
張友茂:號下府岸人,江西饒州人,現居江西鄱陽。
劉永成:筆名宇宙塵,新疆烏魯木齊人。
孫繼剛:河南洛陽人。
黃少平:江蘇無錫人。
沈不沉:原名沈沉,浙江溫州人。
保 鏢:原名劉翔,山東濟南人。
張心豪:筆名龍鳳山人,河南新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