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社

《中國文化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的權威性文化時政類日報。《中國文化報》以繼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宗旨,權威發布國家文化政策,快速報導全球文化動態,大力推介優秀文化作品,理性評說社會文化熱點,客觀反映和科學探究文化領域的管理之策、經營之道和消費之勢。

簡介

2009年11月12日,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在京揭牌。這標誌著中國文化報社已完成轉企改制,成為我國首家整體轉企改制的中央部委主管報社。
從2003年我國啟動第一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以來,報刊改制已歷時6年。對報刊社來說,屬於企業單位還是事業單位,已經“沒得選”。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全國報刊包括中央一級的大部分報刊轉企改制已是大勢所趨,現在考慮的是怎么改的問題。
根據新聞出版總署2011年年底前完成非時政類報刊轉制的時間表,文化部直屬的中國文化報社率先吹響轉企改制的號角。這無疑給中央級非時政類報刊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也給他們發出了緊迫的改革信號。

進入瓶頸期 要做大做強非改不可

隨著事業的發展,體制內尷尬的生存狀態和機關報身份對報社發展的束縛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要改變目前的尷尬狀況,必須走轉制改企這條路,爭取早改早受益。
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化報社

中國文化報社創立於1985年11月,是文化部主管的司局級直屬事業單位。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人員從最初的十幾人壯大到近400人,報社也從一張報紙拓展為一報兩網站三刊三子公司,即擁有《中國文化報》、國家動漫產業信息平台、文化傳播網、《藝術市場》、《藝術教育》、《文化月刊》、影視藝術中心、遠東文化發展公司以及劃歸報社管理的文化部印刷廠。
孔繁灼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採訪時說,報社這些年確實發展得比較快。一方面,報紙質量穩步提高、內容可讀性大大增強;另一方面,報社經營收入連續幾年創歷史新高,員工收入也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長。
在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過程中,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就是“兩頭”轉制的積極性比較高——一頭是經營深陷困境,因為活不下去而不得不改;一頭則是處於上升發展期,期望通過改革更上一層樓。中國文化報社屬於後者。談到主動轉企改制的原因,中國文化報社新聞發言人、執行總編輯楊勝生表示:“即便不轉企改制,報社的日子過得也還可以,但我們感覺報社的發展已經進入瓶頸,要做大做強就非改不可。”
“首先是隨著事業的發展,體制內尷尬的生存狀態對報社發展的束縛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楊勝生直言,建社20多年來,中國文化報社儘管作為事業單位,卻一直因為在財政沒有戶頭而得不到可靠、充足的經費保障。又因其沒有轉制為企業,也得不到國家對轉制單位的資金和政策扶持,這種尷尬狀態使其長期處於“兩不靠”的狀況。“縱觀國內外著名的大型報業集團,沒有一個是在財政圈養下成長的,都是通過市場搏擊發展壯大的。只有走轉企改制之路,才能真正做大做強,解決制約報社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楊勝生補充道。
“其次,在報紙的機關報色彩被固化的同時,也讓大家自覺不自覺地用機關報來要求你。”楊勝生坦言,這種尷尬的身份使報社無法真正面向市場尋求發展。“當需要面向市場時,就要求你把新聞寫得好看,贏得更多讀者;當需要刊登一些可讀性不太強的報導時,就不拿市場化的報紙看待你。這也是很多機關報面臨的共同問題,在這種尷尬的現實處境下,有的機關報有時辦得就像一張工作簡報。”

擺脫尷尬地位,主動要求轉制

“報社這些年發展得很快。”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中國文化報社社長孔繁灼說,“文化部提出實施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後,我們主動要求轉制。不是為了爭什麼第一,主要還是想實實在在地把報社進一步搞好。”
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化報社

中國文化報社1985年創建,當時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也就是我國目前很多報刊社實行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
隨著事業發展,體制內的尷尬身份對中國文化報社的束縛越來越明顯。作為事業單位,一直得不到充足的經費保障;又因為沒有轉制為企業,也就得不到國家對轉制單位的資金和政策扶持。
“當需要面向市場時,就要求你把新聞寫得好看,贏得更多讀者。當需要刊登一些可讀性不太強的報導時,就不拿市場化的報紙看待你,有的機關報辦得就像一張工作簡報。”中國文化報社執行總編輯楊勝生直言不諱地說,“想真正面向市場,辦出一張比較好看的報紙,機關報、行業報必須要改變目前的尷尬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國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過程中,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就是“兩頭”轉制的積極性比較高——一頭是經營情況比較好,嘗到市場化、產業化甜頭的,要尋求更多的經營自主權、更大的發展;一頭是經營深陷困境的,期待通過改革“起死回生”。
中國文化報社屬於前者。《中國文化報》是“國”字頭報紙,在全國文化系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近年來,該報社依靠市場化運作,目前擁有一報三刊、兩家網站以及數個子公司,年均創收約2000萬元。
“我們考察、研究了國內外著名的大型報業集團的發展,發現他們都是在市場搏擊中壯大的。”面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浪潮,報社領導班子下定決心,通過轉企改制,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報社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早改早主動,早改早發展!只有抓住時機主動改革,才能獲得一系列政策上的優惠扶持,率先進入市場,從而搶占先機。”孔繁灼說。
於是,中國文化報社今年年初開始醞釀改革。
目前,報刊改革已經正式啟動,並力爭在2011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時政類報刊的轉企改制工作。對此,楊勝生表示,在文化體制改革和新聞報刊業的改革這一重大改革浪潮中,誰先進入市場誰就將獲得發展先機。“既然全國報刊包括中央一級的大部分報刊轉企改制已是大勢所趨,早不改晚也得改,既然享受不到可靠、充足的經費保障,既然尷尬的現狀導致報社的品牌優勢、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難以凸顯,無法整合其他優勢資源,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我們還不如早改,爭取早改早主動、早改早受益。”
於是,為擺脫目前機關報這種尷尬的身份和處境,在文化部提出實施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後,中國文化報社主動要求進行轉企改制,並於今年年初開始醞釀改革。“我們並不是為了爭什麼第一,主要還是想實實在在地把報社做大做強。”孔繁灼說道。
明確財政部為出資人,這對整個文化體制改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和進展;決定依靠企業本身的年金制來解決職工的養老問題,這可能為如何啃轉企改制中最難啃的骨頭拓展了思路

披荊斬棘,趟出新路

相比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等領域,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被認為是文化系統深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重要內容。因為觸及深層次的觀念和利益問題,這被很多人視為整個文化體制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中國文化報社在轉制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難,並積累了一些經驗

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化報社

首先是職工思想觀念的轉變。有些人顧慮轉成企業後,原有的身份、職務沒有了,待遇、福利特別是退休後的待遇會受到影響。中國文化報社多次召開幹部職工懇談會,聽取一線職工的意見,確保各項決策能夠反映職工訴求,代表職工的普遍意願。
最花時間、最關鍵的是報社清產核資、資產評估以及建立企業制度等。據楊勝生介紹,在中央的支持下,文化部積極爭取兄弟部委的支持,開創性地解決了在以往轉企改制中沒有遇到的一些問題,解決了文化領域中央級國有獨資公司出資人確定、工商註冊程式等重大問題,最終確定由財政部履行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出資人的職責。
對於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掛牌,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表示,中國文化報社轉企改制是文化傳媒業具有試點意義和示範價值的一項重大改革。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將努力構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國家級綜合性文化傳媒企業集團,為我國文化傳媒產業發展趟出新路。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表示,目前新聞出版總署正在著手制定報刊分類改革實施意見,報刊改革已經正式啟動,力爭在2011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時政類報刊的轉制工作。

不迴避問題 啃最難啃的骨頭

明確財政部為出資人,這對整個文化體制改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和進展;決定依靠企業本身的年金制來解決職工的養老問題,這可能為如何啃轉企改制中最難啃的骨頭拓展了思路來。

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化報社

新聞出版單位改制並不是什麼新話題。但在報刊領域,由於事轉企尚未全面鋪開,資金來源、養老保險、人員安置等轉企改制過程中不可迴避的關鍵性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既不明確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因此,很多單位對這件早已板上釘釘的事兒依然感到陌生甚至心存恐懼。
此次,中國文化報社的轉企改制創造了諸多第一。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中央部委主管報社,中國文化報社必須面對這些最難啃的硬骨頭,在轉企改制過程中努力為其尋找解決方案和突破口。
“改制工作總的來說比較順利,但回過頭來看,儘管報社很主動,文化部很積極,相關部委很支持,改制工作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孔繁灼頗為感慨地說,由於沒有先例可循,現有政策又解決不了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因此,相關部委在解決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時也要進行新的摸索。此外,中央的相關檔案不少都是原則性的,要真正將其落實、落地,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楊勝生舉例說,明確出資人是誰就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過程。據了解,此次在中央的領導下,文化部積極爭取兄弟部委的支持,開創性地解決了文化領域中央級國有文化企業出資人的確定、工商註冊程式等重大問題,最終確定由財政部履行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出資人的職責。應該說,明確財政部為出資人,這對整個文化體制改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和進展。
改制面臨的另一個難點就是如何消除職工的顧慮,解決好轉制過程中的社保補繳和事企剪刀差等問題。目前,一些人對事業心存留戀、害怕轉企,原因就在於,原來自己是事業編制,轉企之後行政編制、級別、職務全沒了,退休後拿的是社保,擔心福利待遇會受到影響。在中國文化報社,現有采編隊伍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離退休人員所占比例很低,退休之後事企可能存在的剪刀差問題並沒有突出地表現出來。但如果不解決好這些問題,對事業發展來說就會留下隱患。
“目前,國家對於事轉企的養老保險問題尚未出台明確政策,一些人對退休後的福利待遇心存擔憂,這很正常。”孔繁灼介紹說,從去年開始,報社將退休職工收入凡低於3000元的,一律補到3000元以上。按照規定,轉企改制後5年過渡期內,退休人員的養老問題仍然執行之前事業單位的標準。過渡期結束後,如果國家出台的新政策未將事業和企業之間的差距拉平,報社將依靠企業本身的年金制給退休人員補足事企之間的剪刀差,即每年儲備一部分資金專門用於解決職工的養老問題,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關於年金制的問題,我們將抓緊研究。我們認為,善待老職工就是在安定在職員工。如果老職工過得非常清貧,那這個企業永遠不可能有大的發展。”
職工的思想穩定是關係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孔繁灼表示,要穩定職工思想情緒,單純依靠說服、思想教育、政策宣傳是不夠的,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企業的發展,解決職工面臨的實際問題。“改革不是給職工講什麼宏偉藍圖,而是要讓他們在有事業成就感的同時,生活質量也比原來有明顯提高。改革就是要讓集體得發展、職工得實惠,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只有這樣,職工才能真正擁護改革。改制以前,我們職工每年的收入都在增長,這也是大家支持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改革以後職工在利益上沒有得到什麼實惠,收入反而降低了,那我們的改革就是失敗的,這樣的改革不會持久。”
“國”字頭是金字招牌,可如果讀者不愛看、報紙不掙錢,那金招牌就成了銅招牌、鐵招牌。報紙是報社的主業,改革能不能順利、能不能成功,主要還得體現在報紙上。

醞釀改擴版 打響轉企改制後第一炮

“國”字頭是金字招牌,可如果讀者不愛看、報紙不掙錢,那金招牌就成了銅招牌、鐵招牌。報紙是報社的主業,改革能不能順利、能不能成功,主要還得體現在報紙上。

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化報社

《中國文化報》是“國”字頭報紙,在全國文化系統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現有的采編人員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者占相當比重,副高以上職稱人員占40.6%。這樣的品牌優勢和人才優勢一直是《中國文化報》引以為傲的。
但和很多機關報一樣,《中國文化報》的行業性比較強,內容以指導工作為主。這種報紙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報紙的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對此,孔繁灼坦言,過分局限於本系統的工作,只會讓報紙的路越走越窄,慢慢連本系統的人都不愛看了,這對辦報的人來說是個諷刺,也是很不體面的事情。楊勝生也表示,都說“國”字頭是金字招牌,可如果辦的報讀者不愛看、報紙不掙錢,那金招牌就貶值了,成了銅招牌、鐵招牌。
“並不是我們的記者、編輯笨,只是固有的辦報思路積習難改,沒有真正實現新聞的轉換。因此,報社當務之急是要做好報紙的改版工作,並以此為龍頭,將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各項改革帶動起來。”楊勝生說道。孔繁灼也表示,報紙是報社的主業,改革能不能順利、能不能成功,主要還得體現在報紙上。據了解,目前整個報社已經進入“戰時狀態”,全力以赴、集中精力進行明年《中國文化報》的改版工作。
儘管改版方案目前仍在醞釀當中,但作為中國文化報社轉企改制後打出的頭炮,即將於2010年1月1日全新亮相的《中國文化報》已經令很多人滿懷期待。在採訪中,孔繁灼為記者勾勒出《中國文化報》改版後的大致模樣:“它將是一份很有特色的報紙,擁有權威的文化新聞、沉靜的文化氣息以及較強的可讀性和耐讀性。以前我們只強調前兩點,現在特別補充了可讀性和耐讀性,希望把基本面向系統內的機關報變成一份立足系統、面向社會的報紙。”
“其實,不管怎么改,關鍵是報紙要好看。”孔繁灼介紹說,新版的《中國文化報》定位為一份可讀性很強、讀者面很寬的文化藝術綜合類報紙。改版之後,報紙將逐步從日均8版擴至日均12版,內容將在保持文化藝術領域權威性、指導性等既有優勢的基礎上,拓寬報導範圍,以文化視角報導公眾關注的事件或話題,輻射社會的方方面面。“實際上,文化產業的面非常寬,效益好的也不少,比如演藝業、拍賣業、文化經紀機構等。報紙轉型後,如果能夠挖掘社會文化產業的潛力,與這些企業接上軌並得到他們的認可,報紙未來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可為。”
孔繁灼用“根”來比喻這次報紙思路的戰略性轉移。他說,要保住文化系統這條線,然後順著這條線往周邊擴展。“像根一樣,讓它蔓延開來,蔓延得越多就越牢固,同時它吸收的營養也越多。按照集團的發展目標,我們希望通過改版和擴版等形式,力爭使報紙在明年上半年有大的改觀,爭取在未來3年~5年內發行量和經營收入都有較大增長。”
談到采編人員的辦報思路能否適應新的辦報要求時,孔繁灼坦言:“這恐怕還需要一個過程。”“過去《中國文化報》有好幾個專刊部門,以不同的專刊對應文化部各個司局,這是一種面向工作的辦報思路,可讀者對這些內容並不一定感興趣。在此次改擴版的過程中,報社將對組織結構進行相應調整,並提高稿費、調整工資結構、改革人事制度,真正體現多勞多得、以質論酬的激勵原則。”孔繁灼說道。
滿打滿算我們只爭取了兩年時間,這段時間要加倍努力、抓住時機,對外加強合作、對內搞活機制,用好一系列優惠政策,用足轉企改制給我們的這塊金字招牌。

產業要素齊備尚需時日

中國文化報社轉企改制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把報紙辦好。

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化報社

據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兼中國文化報社總編輯卜鍵介紹,《中國文化報》將在保持文化藝術領域權威性、指導性等既有優勢的基礎上,拓寬報導範圍,以文化視角報導公眾關注的事件或話題,輻射社會的方方面面。
目前,《中國文化報》正在進行改擴版的調研和策劃,計畫明年的版面數量從現在的日均8版擴大到日均12版。
在突出《中國文化報》主業的同時,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將實現多種經營。
孔繁灼說,未來將拓寬經營渠道,提高經營能力,拓展文化與經濟合作的新領域,為廣大職工提供大顯身手的新舞台。集團公司力爭3年至5年內,實現經營收入翻兩番,報紙發行量翻兩番,職工收入有顯著增長。
“一定要讓集體在改革中得到發展,讓職工在改革中得到實惠。”孔繁灼說。
願景是美好的,但實現美好願景的道路注定不會平坦。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范周表示,成立國有文化產業集團,把資源盤活的方向是對的,但要真正做到與市場對接,做到產業要素齊備、名實相符,還有一段路要走。
范周說,市場不相信行政級別,作為國企,要在戰略層面上與其他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同時要廣泛合作,逐漸提升、壯大自身能力和實力。

把優勢用足 力爭三五年內年產值翻兩番

滿打滿算我們只爭取了兩年時間,這段時間要加倍努力、抓住時機,對外加強合作、對內搞活機制,用好一些列優惠政策,用足轉企改制給我們的這塊金子招牌。

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化報社

組建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註冊資金是5000萬元。文化部、財政部還將採取多種方式給予一定支持。孔繁灼坦言,企業和事業最大的區別在於,企業要講究經濟效益,要核算投入和產出。因此,必須珍惜各方面的支持,把錢花對地方,讓企業很好地運轉起來,讓資金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作為集團董事長,目前最需要考慮的是怎么使企業更有活力。”孔繁灼表示,報紙和網路都是報社的主業。因此,在辦好報紙的同時,要建設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文化類入口網站,建設國內最大的文化藝術資料庫。“我們準備把網站獨立出來,從原來的部門所屬管理變為集團直接管理,將其打造成為與我們的‘國家隊’身份相符,既傳播先進文化,又能夠通過合法運營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網站。文化產品本身帶有商業屬性,今後,我們的網站要在‘文化產品的商業屬性’這方面多動腦筋,通過經營與集團性質相關的產業和產品取得良好的經濟收益。”
在突出主業的同時,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還力爭在影視製作、出版發行、文化會展、文化服務等已經嘗試開拓的領域加快發展步伐,並在一些尚未進入的文化領域,結合自身優勢逐步發展,以拓寬經營渠道、提升經濟效益。據了解,按照發展目標,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將努力構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國家級綜合性文化傳媒企業集團,力爭在未來3年~5年內使集團年產值翻兩番,職工收入有顯著增長。時機成熟時,他們還將通過兼併、聯合、重組等方式實現集團公司股份制改造,甚至考慮申請上市,通過市場機制進一步擴大和最佳化資源配置。
孔繁灼坦言,按照2011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工作的要求,中國文化報社滿打滿算只爭取了兩年時間。“兩年時間很寶貴,早進入市場就能搶占先機。如果我們過兩年再改,誰給我們這么大一個牌子?‘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是在國際上都會有很大影響的金字招牌,是取之不盡的寶貴資源。這段時間我們要加倍努力、抓住時機,對外加強合作、對內搞活機制,用好一系列優惠政策,用足轉企改制給我們的這塊金字招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