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原名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成立於1954年,是我國最早系統地開展地震工程及防護工程和岩土工程研究的研究所。設有完整的研究專業方向和齊全的實驗設備,人才隊伍雄厚、圖書資料齊全,與國外數十個研究機構有合作與交流關係,學術交流活躍、氣氛濃厚,在國內外贏得很高的學術聲譽,被國內外譽為\"中國培養地震工程人才的基地\"。

歷史沿革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籌建於1952年,正式成立於1954年,最初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

1954-1962研究所從事建築材料、土壤力學、工程結構和建築設計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實驗、土壤實驗和新建築材料的研究。同時,著重於正在發展中的研究領域,諸如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結構安全度和黃土的工程性質等。

196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領域隨之調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應堆結構力學、土壤力學、衝擊與振動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動力性能的研究。

1970-1984,受國家地震局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

1984年4月,改由國家地震局領導,所名隨之改為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為適應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和國內外對防震減災工作的迫切需要,確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為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4月,隨著國家地震局更名為中國地震局,所名改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貢獻榮譽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工程力學所為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在各個階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別是在地震工程領域,在幾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國的先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國際上贏得很高的學術聲譽。

1978年-2003年,共獲科研方面獎項308項,其中國家級19項、省部級獎136項。

歷任領導

劉恢先教授擔任第一任所長。繼劉恢先教授之後,胡聿賢、謝君斐、謝禮立馮啟民、齊霄齋、王自法教授先後擔任所長。

2008年11月-2009年12月,黨委書記胡春峰主持全所工作。

2009年12月-2010年3月,副所長孫柏濤主持全所工作。

2010年3月至今,孫柏濤教授擔任所長。

改革發展

改革後,機關由原有的9個處辦,調整為兩辦兩部:所務辦公室、科技發展部、人力資源與計畫財務部、黨群和離退休工作辦公室;研究室由原有的10個,組建為7個:工程地震與強震動觀測研究室、基礎設施抗震研究室、城市與工程防災研究室、信息技術與工程材料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結構工程研究室、測量儀器研究室。同時設有科技雜誌社、圖書館、財務室等科研輔助部門。黑龍江國振建築工程研究院、儀器廠、後勤管理中心,實行企業化管理,政策上給予支持。為了國際國內交流的需要,將在北京燕郊建立國家數字強震動台網中心,現已開工興建。

為了將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轉化為生產力,成立了哈爾濱威波瑞科技有限公司,將科研成果積極推向科技市場,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

通過改革,調動了全所職工的積極性,向建立國際一流研究所的目標,不斷努力前進。

盤點有關工程研究所

工程是科學和數學的某種套用,通過這一套用,使自然界的物質和能源的特性能夠通過各種結構、機器、產品、系統和過程,是以最短的時間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對人類有用的東西。於是工程的概念就產生了,並且它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和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