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考察站

中國南極考察站

1985年2月15日,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建成,站址設在喬治島南端的菲爾德斯半島東岸,為常年越冬站,中國成為第十八個在南極洲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於2004年11月中旬啟動,在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進行選址測量。科考隊員將分乘雪龍號科考船及飛機奔赴南極。其中,由國家測繪局派出的來自黑龍江測繪局和武漢大學的8名測繪隊員,在南極內陸冰穹A區域、長城站及周邊地區以及中山站地區開展相關基礎測繪。中國南極科考站目前總共有四個,分別是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國南極崑崙站和新建的中國南極泰山站。

基本信息

選址測圖

要在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

中國南極考察站中國南極考察站
必須先進行選址測量。據介紹,南極內陸冰穹A區域冰厚達3000米,制高點海拔4093米,終年積雪,氣候寒冷,氣候環境變化無常,最低氣溫達零下80攝氏度,最高氣溫也僅為零下30攝氏度,年平均氣溫為零下58.4攝氏度,且空氣稀薄,被國際科考界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

根據計畫,測繪隊將負責第24次考察隊前往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的導航工作,並對沿途的GPS點進行選測。在冰穹A地區,測繪隊員將圍繞冰穹A地區海拔4093米的最高點,在東西方向30千米、南北方向200千米的矩形區域內,進行約2平方千米範圍的冰面和冰下地形圖測繪。

為研究冰蓋的升降和移動規律,科考人員還將在冰穹A區域建立一個6000平方千米的冰蓋運動控制網,並進行首次觀測。其中,對冰穹A最高點進行的冰面和冰下地形圖測繪,冰面測繪將採用三維雷射掃瞄器實地掃描,冰下測繪採用穿透力超過3500米的冰雷達,獲取的數據再以GPS控制點的實測數據進行改正,最後通過數位化成圖軟體成圖。

自然環境

中國南極考察站中國南極考察站
長城站中國為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而在南極洲設立的常年性科學考察站。 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長城灣,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站址附近有長約2000米,寬約300米的灘涂,為企鵝、鳥類、鯨、植物化石的自然保護區。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全島85%的面積為冰雪覆蓋,所處位置為南極洲的低緯地區,四周環海,具有南極洲海洋性氣候特點,被稱為南極洲的“熱帶”,年平均氣溫-2.8℃,最暖月1月平均氣溫約1.5℃,絕對最高氣溫可達13℃;最冷月8月平均氣溫-7.8℃,絕對最低氣溫-28.5℃。年降水量為550毫米,年平均風速7.2米/秒,全年風速超過10米/秒的大風天數為205天。處在南極半島與南美大陸間的多氣鏇地帶,天氣變化劇烈,加之這裡天氣較暖和,降水較多,冰雪的年積累量和消融量都較大,冰流速度較快,冰川進退所反映的氣候變化更為明顯。喬治王島位於南極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會地帶,現代火山地震活動頻繁。成為研究地殼構造、岩漿活動、地震成因、大氣環流的變化和氣候演進規律的良好場所。

長城站附近地衣苔蘚、藻類植物生長茂盛,並且生長著南極洲僅有的4種顯花植物,沿海地帶是企鵝、海鳥和海豹的棲息場所和繁殖地,被稱為南極洲的綠洲,是研究南極洲生態系統及生物資源的理想之地。長城站周圍分布有智利、阿根廷、前蘇聯、波蘭巴西、烏拉圭等國家的科學考察站,其中距智利的馬爾什基地僅2.7千米。1984年12月31日開建,1985年2月20日建成,計有各類建築物35處,共2184平方米。已可以進行電離層、地磁、高空大氣物理、氣象、冰川和地震等項目的科學考察。從1986年9月起,南極長城站氣象站已作為南極地區32個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國際氣象監視網。

長城站,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它建立於1985年2月10日,位於南極洲西南,喬治王島南部(62°12'59"S,58°57'52"W不在南極圈內)。站區南北長2千米,東西寬1.26千米,占地面積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該地距離北京距離17501.949千米。

航空攝影

中國南極考察站中國南極考察站
根據計畫, 在長城站及周邊地區,測繪隊將進行200平方公里的航空攝影測量,並對已有的7個控制點鋪設標誌。據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測區平均海拔70米,氣候終年寒冷、乾燥,有中國長城站站址及附屬科學設備,以及智利費雷站俄羅斯別林斯高晉站烏拉圭阿蒂加斯站韓國世宗王站等站址及附屬設備。地面為山地碎石質,行走困難,只有一條貫通各國考察站的簡易道路。測繪隊員將採用人工布設地面像控點標誌,以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直九”直升飛機為載體進行航空攝影,並對影像進行室內外綜合判讀。

此外,測繪隊還將開展一年一度的GPS國際會戰觀測,這是由國際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SCAR)組織的全南極GPS會戰觀測,長城站已連續參加12年。

測繪地形

根據計畫,在中山站地區,測繪隊將以南極協和半島團結湖以北的中山站站區為核心,測繪約2平方公里的1:500數位化地形圖。

據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測區氣候條件極差,平均氣溫零下2.8攝氏度,地面為石質,沿海邊有常年積雪地及不融冰區,給野外作業帶來極大危險。測繪隊員將採用極坐標法,對所有的地物、地貌要素點進行三維坐標採集。

測繪隊還將開展GPS常年跟蹤站設備改造和新觀測墩建設,並為冰穹A考察隊提供GPS實時差分定位導航服務。

測繪計畫

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極地基礎測繪科考成果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信息資源,將為中國積極參與人類和平利用南極活動提供有效的基礎和保障。在過去的20多年內,國家測繪局先後派出了科考隊員70多人次,參加了歷次的南極科考工作,為南極科考提供了有力的測繪保障,並在南極測繪科考與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目前,國家測繪局已經把極地基礎測繪列入國家基礎測繪計畫。在近兩年內,國家測繪局將為南極第三個科考站建站提供測繪保障,建立西南極高解析度影像動態監測區,進行南極地圖的整合和編制。

據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保證南極基礎測繪任務順利完成,國家測繪局已委託有關方面組織專家對中國24次南極科考內陸冰穹A區域測繪、長城站周邊地區航空攝影測量、南極中山站1:500比例尺數位化地形圖測繪等專業技術設計書進行了評審,對測繪設備和軟體進行了調試,並對測繪隊員進行了培訓和訓練

中國南極科考站

​長城站

長城站長城站
長城站建成於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地理位置為: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57分52秒。
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北面鄰德雷克海峽,與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著布蘭斯菲爾德海峽與南極半島相望,距離約130公里。在該島上,除長城站外,還有其他國家設立的7個考察站。與長城站相鄰的有:智利的費雷站,俄羅斯的別林斯高晉站,烏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韓國的世宗王站。長城站占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站區系火山岩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階型,西高東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礫石和砂石組成,平均1.2米以下為永久凍土層。
長城站的氣溫據1985年以來觀測資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氣溫為1.3℃,最高為11.7℃,最低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氣溫-8℃,最高為2.6℃,最低為-26.6℃。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為主。暴風雪頻繁是長城站的最大特點,每年大風((17米/秒)日數在60天以上,最大風速可達40.3米/秒。長城站現有大型永久建築10座,包括生活棟,科研棟、氣象棟、文體棟,發電棟,綜合庫,食品庫等。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越冬期間的主要常規科考觀測項目有:氣象、高分辨衛星雲圖接收、地震、電離層觀測。

中山站

中山站中山站
中國南極中山站簡稱中山站,是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建立於1989年2月26日,是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國赴南極考察隊在南極大陸的拉斯曼谷陵上,建成了中國南極中山站。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69°22'24"S,76°22'40"E)。它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於東南極大陸伊莉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9度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與北京的方位角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普里茲灣東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千米,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離中山站不遠處有澳大利亞的勞基地和俄羅斯的進步站。
氣象條件摺疊
中山站位於南極大陸沿海,氣象要素的變化與長城站差別較大,比長城站寒冷乾燥,更具備南極極地氣候特點。中山站年平均氣溫零下l0攝氏度左右,極端最低溫度達下36.4攝氏度;中山站地區受來自大陸冰蓋的下降風影響,常吹東南偏東風,8級以上大風天數達174天,極大風速為43.6米/秒;降水天數162天,年平均濕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數要長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極晝和極夜現象,連續白晝時間54天,連續黑夜時間58天。中國在南極所建立的兩個考察站都設有氣象站,都已在世界氣象組織註冊,全年對各氣象要素進行不間斷的觀測。建築和生活設施
設施條件摺疊
中山站建站以來,經過多次擴建,現也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氣象棟、科研棟和文體娛樂棟,以及發電棟、車庫等。中山站設有實驗室,配備有相應的分析儀器設備,可供科學考察人員對現場資料和樣品進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氣象觀測場、固體潮觀測室、地震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等均配備有相應的科學觀測設備和儀器。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崑崙站

崑崙站崑崙站
崑崙站於2009年1月27日勝利建成,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上的科學考察站。位於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這也是中國繼在南極建立長城站、中山站以來,建立的第三個南極考察站。
選址摺疊
2008年10月16日,國家海洋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將執行南極內陸站建設和考察、中山站建設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學考察等任務。
據介紹說,第25次南極考察最重要的任務是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建立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這也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以來,建立的第三個南極考察站。
經專家論證並報經國務院批准,我國南極內陸考察站的位置確定為: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
由於選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該考察站考慮了年積雪速度,設計壽命為10年。

泰山站

泰山站泰山站
國家海洋局宣布,我國南極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的伊莉莎白公主地,距離中山站約520公里,海拔高度約2621米,年平均溫度-36.6度,可滿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總建築面積1000㎡,使用壽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飛機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的度夏站。
新建的泰山站規模跟崑崙站大體相當。它是一個三層高架結構,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國的一個燈籠的造型。
雖然室外溫度滴水成冰,如果在泰山站的話,可以用供熱系統的餘熱加熱水溫,能夠使得隊員們具備洗澡的條件。當然不是像我們自己想像的那樣,像家裡一樣想洗個熱水澡就能洗,因為還必須考慮到能源消耗、環境污染保護的問題。
除此之外,泰山站還會擁有一個很給力的廚房。它是具備開火條件的,有專門的廚房,但是也不像我們這樣可以隨意烹飪咱們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還是對食品進行加熱這樣一個功能,就是對已經做熟的食品或者是對半成品進行加工加熱的做法。
泰山是五嶽之首,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並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南極新建的內陸站命名為"泰山站",蘊含堅實、穩固、莊嚴、國泰民安等寓意,代表了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含義。
泰山站命名由來:國家海洋局之所以將新建的伊莉莎白公主地南極夏季站命名為中國南極泰山站,是因為五嶽之首的泰山,在國內和國際上有極高的知名度,"泰山站"也是上次我國南極內陸站在全國征名中得票數僅次於"崑崙站"的名字。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在海拔高度上與崑崙站遙相呼應,同時能覆蓋格羅夫山等南極關鍵科考區域。泰山站不僅將成為中國崑崙站科學考察的前沿支撐,還將成為南極格羅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撐平台,進一步拓展中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範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