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宰相村”

中國“宰相村”

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余芳猶存。 現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築、碑刻、墓葬等歷史遺蹟很多。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數十通,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

中國“宰相村”中國“宰相村” 即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距縣城25公里。它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觀,於1995年農曆三月三,正式向海內外遊客開放。
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後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於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裴氏家族中在學術領域有成就者,亦宛若群星,值得推崇。如西晉裴秀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地圖學家,與歐洲學者托勒密被譽為古代世界地圖發展史上東西方相輝映的兩顆璀璨的明星,他的“製圖六體”,即分率(比例),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為後世地圖繪製學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在世界地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顧,是西晉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當時崇尚“莊老”、高談“玄理”的情勢下,獨樹一幟,提出“無不能生有”,“有”是萬物存在變化之基礎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南朝宋史學家裴松子為《三國志》作注,其子裴駟、曾孫裴子野分別著有《史記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稱為“史學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圖記》,詳細記述了西域14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及民風,對研究我國隋唐時期西北社會狀況有重要價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率隋朝政府使團出訪日本的人,為發展中日邦交做過重要貢獻。還有東晉小說家裴啟、北魏文學家裴伯民、東魏詩人裴讓雲、唐代史學家裴光庭等等。
現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築、碑刻、墓葬等歷史遺蹟很多。裴氏祠堂又稱晉公祠,建於唐貞觀三年(629),有前殿、後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晉公裴度,字中立,為唐憲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將人相,爵封晉國公。現晉公祠正在重建中。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數十通,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的《裴鴻碑》,魏隸合一,書法穩健,鐫刻於北周武帝大和三年(568),是裴氏現存最早的碑刻。《裴鏡民碑》,由唐初史學家李白藥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寫,楷體,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張九齡撰文,唐玄宗李隆基書寫,行書,用筆豪放,字型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文,清鹹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此碑記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吳元濟叛亂的功績,共刻四石,並排聳立,氣勢磅礴,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此外還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譜序碑十七通,為氏族遺物之精華。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裴氏墓冢在裴柏村東五公里的鳳凰垣。當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現今雖大多平夷、被毀,但仍可觀其概貌,有的墓地還存有石碑。
為了保護裴氏家族文物,發展旅遊業,聞喜縣政府決定建立裴氏文化旅遊開發區,建設裴氏碑苑、裴晉公祠、裴氏宗祠、中華裴氏文化城等景觀以及商貿區和娛樂服務區。1994年裴晉公三月三古廟會已恢復,許多建設項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晉公生平業績展、裴氏文化旅遊區微縮景觀、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將軍坡等景點,已開始接待遊人。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交通提示
  • 乘專線巴士可達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