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人

三老人

三老人,是一種戲曲,是朝鮮族曲種,三老人以說為主,唱演為輔,運用延邊地區的方言,具有延邊的地方特點。由演員分別模擬進步、中間 、落後三種類型的老人,以爭辯形式演出、在笑聲中表揚先進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評錯誤思想、落後現象,嘲笑和抨擊敵對潮流。三老人的語言風格平白樸實,風格幽默,深得廣大民眾喜愛。曲目有《百年大計》、《花束》、《好時光》等。

基本信息

概述

起源

早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和龍市境內就已有人類繁衍,渤海國曾在此建都中京顯德府,成就渤海國全盛時期,故和龍又有千年古都的美譽。在這塊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孕育著朝鮮族曲藝“三老人”的興起與發展。

和龍市是朝鮮族聚居地,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具有鮮明的朝鮮族民族氣息。公元1869年,朝鮮饑民陸續冒險越境來到已是清政府封禁之地的和龍墾荒創業。“三老人”這一曲藝形式在生產建設過程娛樂調侃之中逐步發展成型。1945年抗戰結束後,慶祝文藝演出盛行,曲藝節目尤其備受歡迎,“三老人”融朝鮮族曲藝才談、小丑戲(爾光代)、漫談、幕間劇等形式的特點,以頌揚民族精神為主,賦予新的內容和表演方式,受到觀眾熱烈歡迎,並逐步發展盛行。

表現形式

三老人以說為主,唱演為輔,運用延邊地區的方言,具有延邊的地方特點。由演員分別模擬進步、中間、落後三種類型的老人,以爭辯形式演出、在笑聲中表揚先進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評錯誤思想、落後現象,嘲笑和抨擊敵對潮流。三老人對白樸實,風格幽默。先進者正氣凜然,彰顯智慧,中間派牆頭草形象左右逢源,對白滑稽,落後者易走極端,頭腦簡單,三個人物相得益彰,渾然成趣。插科打諢中矛盾緩解,起到教育作用。有的唱詞簡明通俗,點綴其中,譜曲具有明顯的朝鮮族風格特點,易學易唱,朗朗上口。三老人扮像幽默滑稽,演員不受年齡約束,往往年少者演出更受歡迎,至於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等形象更是層出不窮。

主要特色

三老人具有人物定型化、結構程式化的特點,尤其是語言幽默,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發掘、搶救和保護三老人,對延邊朝鮮族曲藝的完善和發展乃至全國少數民族曲藝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1]

傳承情況

在“三老人”的傳承過程中,和龍市藝術團發揮了主體作用。和龍市藝術團成立於1957年,成立以來,他們一直以“炕頭演出”的形式送戲下鄉方式傳承著“五老藝術”。“五老藝術”是“三老人”和“老兩口對唱”。到2010年,“三老人”的表演形式在藝術團已經傳了5代,已培養了20幾位傳承人。2007年,“朝鮮三老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批准機關:國務院

批准序號:773

遺產編號:Ⅴ-80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項目名稱:朝鮮族三老人

申報單位:吉林省和龍市。

中國民族曲藝曲種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曲藝“說唱”形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