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嗑亞熱

笑嗑亞熱

“笑嗑亞熱”是蒙古族曲藝曲種,漢語意為笑話的意思,它和漢族相聲藝術很相似。“笑嗑亞熱”以說為主,也有學、逗、唱,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是在繼承蒙古族民間藝術幽默諷刺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漢族相聲的一些精華而發展形成的。

蒙古族曲種。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其他省區蒙古族聚居地區。笑嗑亞熱以說為主,也有學、逗、唱,頗似漢族的相聲。笑嗑亞熱可以用辛辣的語言諷刺、鞭撻社會上的醜惡現象,也可以用幽默的語言謳歌、讚頌美好的事物,使人們在笑聲中,得到啟示和教益。笑嗑亞熱是在繼承蒙古族民間藝術幽默諷刺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漢族相聲的一些手法而發展形成的。它融合了幾種說唱藝術的特點,具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笑嗑亞熱運用的語言,有散文,也有韻文,或散韻結合,吸取了許多民間諺語俗語,採用對比、排比、誇張、雙關語等修辭手段,以敘述和詩歌相結合的形式,來表達思想內容。演出時,以二人對話形式表演。有男演員對口,也有女演員對口和兒童對口,笑嗑亞熱雖然歷史不長,但已經產生不少優秀作品,如《好相識》、《松樹》、《愛情之歌》等。也從漢語相聲中編譯了一些段子演出。笑嗑亞熱已經成為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說唱形式。

表演形式

與漢族的相聲相似,其前身是講笑話。一般在宴會或廟會上,“笑格沁”(逗哏人)以講民間笑話和詼諧幽默的故事逗人開心。起步較晚,發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初,一些民族藝術家學習了漢語相聲“說、學、逗、唱”的藝術手法而發展為笑嗑亞熱,並搬上了文藝舞台。其表演方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之分。現已成為廣大蒙古族人民文藝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創作中,根據蒙古語的表達方式,還巧妙地使用蒙古族諺語、民歌、民謠等。在用標準的蒙古語表演的同時,還適當地用方言土語,以使語言詼諧幽默、熱烈風趣

藝術特色

蒙古族曲藝之一,用蒙古語演說,其形式和藝術特點與相聲基本相同,故也稱蒙古語相聲。起步較晚,發展很快。現已成為廣大蒙古族人民文藝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創作中,根據蒙古語的表達方式,還巧妙地使用蒙古族諺語、民歌、民謠等。在用標準的蒙古語表演的同時,還適當地用方言土語,以使語言詼諧幽默、熱烈風趣。《玻璃宮殿》是較早的一部笑嗑亞熱節目。《倆大嫂》、《重病號》也是較有名的節目。由於這些節目的題材內容為民眾所熟悉,語言通俗易懂,表演風趣,所以被廣大牧民所喜愛,在笑聲中受到啟迪,學到知識。
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曲藝工作者還創作並演出了笑嗑亞熱的曲目《陶力·根敦》。笑嗑亞熱以說為主,也有學、逗、唱。其內容大體可分為歌頌和諷刺兩種,既可諷刺和針砭時弊,鞭撻社會上的醜惡現象,又能歌頌和讚美社會生活中的凡人新事,聽眾能在笑聲中獲得啟迪和教益。此外,祝詞、讚詞、敘事民歌彈唱等也是頗具特色的蒙古族曲種。

配圖

笑嗑亞熱笑嗑亞熱

相關連線

http://www.seac.gov.cn/gjmw/zt/2007-07-26/1185014797376841.htm
http://www.huhhot.gov.cn/lvyou/Travel/03_01_12_01.htm

所屬分類

民族曲藝

中國民族曲藝曲種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曲藝“說唱”形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