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驄馬》

詞語“驄馬”

基本信息

【詞目】驄馬
【拼音】cōng mǎ
【詞性】名詞

詳細釋義

亦作“騘馬”。
(1)白色相雜的馬。
南朝宋·鮑照 《結客少年場行》:“騘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
南朝梁《驄馬》詩:“驄馬鏤金鞍,柘彈落金光。”
唐·李賀《浩歌》:“青毛騘馬參差錢,嬌春楊柳含細煙。”
清·孫枝蔚《艷曲》之二:“青樓十萬戶,驄馬向誰家。”
(2)指御史所乘之馬或借指御史。
唐·李白《贈韋侍御黃裳》詩之二:“見君乘驄馬,知上太行道。”
唐·丘為《湖中寄王侍御》詩:“驄馬真傲吏,翛然無所求。”
明·鄭善夫《送蘇侍御從仁使蜀》詩:“驄馬今何去,玄冥歲已殘。”
嚴允肇《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詩:“驄馬出薊門,駕言赴岷峨 。”參見“驄馬使”。

唐詩《驄馬》

作品信息

【名稱】《驄馬》
【年代】盛唐
【作者】萬楚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驄馬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沙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

作品鑑賞

《驄馬》,又作《驄馬驅》,原屬《樂府·橫吹曲辭》,主要寫“關塞征役之事”。萬楚這首《驄馬》詩與樂府舊題不同,是一首借馬抒懷、詠物言志的律詩。
首聯寫驄馬的毛色、裝飾與氣派。“金絡”,指用金裝飾的馬籠頭,形容它的富貴與華麗。“青驄”,指馬的毛色和品種,是產於西域的名馬,有青白相間的色澤。“白玉鞍”,指潔白似玉的馬鞍。開篇在讀者眼前展現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氣度不凡的良馬:有著一身青白相間斑駁有致的色毛,裝飾著金光閃閃的馬絡頭,配以潔白玉石似的馬鞍,主人騎著它,揚著長長的鞭子,在京郊的康莊大道上來回蹓躂,奔跑,氣派十足。“金”、“青”、“白”,色彩的調配既富麗堂皇,又柔和舒適。用詞造意,鋪張誇飾,以突出驄馬華飾的高貴和揚厲矯健的雄姿,使馬的形象更為鮮明生動。
頷聯寫馬的敏捷、矯健和雄風。“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早晨駿馬賓士在長安的大道上,揚起的塵土很快消散;傍晚到達黃河的發源地,太陽尚未下山。“朝”、“暮”,早晚僅為一天,說明時間的短促,“東道”、“河源”,兩地相距數千里,用以誇張空間的闊遠。“塵恆滅”、“日未闌”,表現驄馬飛奔的神速、銳意進取的雄風。
頸聯刻劃驄馬的功業、品格和德性。“汗血”,即“汗血馬”,一種產在西域大宛國的千里馬。據說此馬在長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從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顏色如血。“每隨”、“不憚”四字,表現了驄馬艱苦卓絕、征戰沙場、出生入死、為國捐軀的昂揚的戰鬥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頷、頸兩聯屬對工致,氣勢開宕、豪邁,讀後令人精神振奮。
尾聯寫對驄馬的信任、勉勵和希望。“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表達了主人對驄馬的期望,正如杜甫“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之意。“能”、“盡”二字,充分表達了主人對馬的信任,認為其定能為人馳騁,為國盡職,肩負起橫行關塞、守邊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驄馬的決心、壯志和宏願。“長城窟”,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的簡寫,原屬《相和歌·瑟調曲》。相傳長城有泉窟,可以飲馬。古辭原意為“征戍之客,至於長城而飲其馬,婦人思念其勤勞,故作是曲也。”“行路難”,原屬《樂府·雜曲歌辭》,即“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樂府解題》)。結句引用樂府古題,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業、為國獻身的機會,哪怕是奔赴長城內外和歷盡艱難險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辭,表現了驄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圖的雄心壯志,同時也表現了詩人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和立功邊陲的宏偉抱負。這首詩從馬的華飾,寫到馬的才能、突出馬的品質和德性,盛讚它為國建功立業而不怕艱苦、不惜傷殘的精神。一聯寫外在美,二三四聯寫內在美,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明是贊馬,實為喻人,表現詩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負。詩歌格調高亢,豪放曠達,體現了盛唐奮發昂揚、熱情奔放的詩風。沈德潛稱這首詩“幾可追步老杜詠馬詩。”

作者簡介

萬楚
唐代詩人。開元(713-741)年間進士。生平事跡不詳。存詩八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