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刻鼓浪嶼》

《題刻鼓浪嶼》

藝術作品《題刻鼓浪嶼》以微畫雕方式刻畫、描繪廈門鼓浪嶼一些重要景觀,懷禪賦詩十一首更把作品內涵引向深遂。

基本信息

作品基本信息

【名稱】題刻鼓浪嶼
【材質】高山凍石
【規格】10.0cm×7.0cm×2.0cm 
【技法】微畫雕微刻 
【作者】懷禪初山
【年代】2007年
【編碼】M237
【收藏】該雕品現收藏在初山文化藝術工作

作品賞讀

鼓浪嶼,位於廈門西海中,為萬石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是廈門最具魅力的景區。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
鼓浪嶼生態環境優越,其海域就是國家級海洋珍稀物種(白海豚、文昌魚)保護區。緊鄰白鷺自然保護區。這裡還有十九世紀歐陸建築和閩南古厝等建築群體。
龍頭山,聳峙於鼓浪嶼中南部,與廈門的虎頭山隔鷺江相望,史稱“龍虎守江”。龍頭山又稱日光岩,海拔92.7米,是鼓浪嶼的最高峰。山間蹬道盤鏇,迂迴曲折。隨處有詩聯題刻,以明萬曆元年(1573年)丁一中所題“鼓浪洞天”為最早,距今已有400多年了。
日光岩頂就是天風台,是鼓浪嶼的最佳觀景點。放眼四顧,廈門市區、鼓浪嶼全島、環鼓的大海,廈門大學、海滄大橋,九龍江入海口、南太武嶼仔尾漳州港,海滄投資區、湖裡集美東渡港,或遠或近,盡入眼底。游廈門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

廈門鼓浪嶼廈門鼓浪嶼

日光岩上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水師的“龍頭山寨”。寨門、搭架軍帳的梁洞和指揮水師操練的水操台遺址,今均完好。還有“鄭成功紀念館”,藏有鄭成功及其水師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眾多珍貴文物。
日光岩上的摩崖石刻有八十多處,有張瑞圖、何紹基、鄭成功、丁一中、許世英、蔡元培、蔡廷鍇、蔣鼎文等人的詩文題刻,其中以“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天風海濤”、“閩海雄風”、“腳力盡時山更好”等,或筆力雄健,或意蘊精深,是日光岩上的一大文化景觀。

以微畫雕方式刻畫鼓浪嶼景觀

藝術作品《題刻鼓浪嶼》以微畫雕方式從不同角度來刻畫、描繪廈門鼓浪嶼一些重要景觀。
鎖雲石一石刻“鎖雲”二字,為清初姚應鳳所題。
萬笏朝天”亦曰“萬石鎖雲”,形容萬石聳天,排牙礪齒,雲過而阻,似被鎖住不前。鄭聯為鄭成功之父鄭芝龍之義子鄭采之弟,封定遠侯,盤踞廈門,橫徵暴斂,無惡不作,且有降清之意。鄭成功設宴邀赴。宴畢,於鎖雲石處伏殺之,並一舉佔領萬石岩。從此,廈門便成為鄭成功抗清復台基地。鎖雲石處亦成為歷史遺址之一。萬笏朝天為廈門小八景之一。萬石山萬石嵯峨,好似古代官吏朝會時所執手版。“萬笏朝天”四字刻在萬石蓮寺後最高處岩上,為清雍正年間廈門海防同知李所題。
萬笏朝天是一組花崗岩石奇峰,高約兩百餘米,如牆並排而立,為典型的指狀花崗岩峰牆景觀。整排石峰如刀切一般裂為6瓣,緊挨其旁的一柱石峰,格調清奇,獨立凌空拔地而起,有王者之尊。整組石峰氣勢雄偉,猶如百官手持玉笏朝賀三清天尊,又如古代六部尚書持笏朝拜皇帝,故名。有詩云:巨蟒龍蛇身,女神母儀形。萬笏尚書持,三清最知音!

藝術作品《題刻鼓浪嶼》藝術作品《題刻鼓浪嶼》

 

萬石岩滿山奇石,並隱露於綠樹叢中,展現出不同的姿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象鼻峰,他多像大象朝天伸著長長的鼻子,故名。在象鼻峰下有一塊"鎖雲"石,立於溪澗之旁,其意是雲過此處,停止不前,像被鎖住一樣,故名"鎖雲"。實是朝天的岩石擋住雲的去路,使雲停留在岩石之中的窪處岩窩而形成的。
"鎖雲"出名的另一原因,乃因鄭成功於此殺鄭聯之故。鄭聯乃鄭成功的宗兄。當時鄭聯在廈橫徵暴斂,窮奢極欲,民不聊生。1650年(順治七年)鄭成功聽部將勸告,決意為民除害。
是年中秋之夜,鄭成功從潮陽回師廈門,艦隊悄泊鼓浪嶼。鄭聯卻蒙在鼓裡,在萬石岩徹夜飲宴。鄭成功設計,邀請鄭聯到虎溪岩飲酒,酒後鄭聯回萬石岩,路經"鎖雲"處,被鄭氏伏兵殺死。自此,金廈兩島成為鄭成功抗清復台之基地。
萬石山是廈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包含獅山、太平山、半嶺山、中岩山、陽台山以及外清山、五老山、鐘山、虎山的北坡,面積26萬平方公里,緊依廈門市區。山山相連、山水相依、峰巒起伏、景色奇秀,濃蔭蔽天幽靜清雅,是中國大中城市中少有的離鬧市最近面積最大的遊覽區。主要遊覽點有廈門園林植物園(萬石植物園)、萬石岩、太平岩、虎溪岩、天界寺、白鹿洞、中山公園等。
萬石岩,在萬石水庫以南。舉目皆石,大小重疊,有的危如累卵,有的穩如泰山,連綿延亘,象鼻峰則像一頭大象朝天伸著長長的鼻子。古人石刻“萬笏朝天”、“石浪排空”生動地描寫出萬石岩的奇景。有塊刻著“鎖雲”二字的石頭旁,相傳是鄭成功刺殺其宗兄定遠侯鄭聯的地方。岩上的萬石蓮寺始建於唐,清康熙年間擴建,民國時會泉法師重修。1984年,新加坡宏船法師又捐資重修。從寺觀大殿左邊入一洞門,在會泉法師紀念堂旁有塊“聽颯石”,石上古榕虬根龍鬚,蟠石而生。每當微風拂過,以耳貼石,便可聽到颯颯嘯鳴聲。
太平岩,在萬石岩上方,林壑幽美。建於唐代的太平岩寺幾度興廢,現存寺廟是80年代初仿照原樣重建的,有正殿、偏殿。殿前的樓閣稱“蟾宮”,現為“茶人之家”,供遊客品茗。寺廟附近有4塊岩石構成形態象開口歡笑的景觀,上題“石笑”二字,還有古人詩刻:“忽見石開口,不聞石有聲;夜因吞月色,朝為吐雲情;飲露千年飽,餐風一味清;太平真好景,長笑息兵征。”石前是鄭成功讀書處遺址
醉仙岩,在萬石湖西南山上,與萬石岩遙遙相對,因山勢如仙人醉倒,故名。岩頂巨石則像一隻蹲著的駱駝,故稱為“駱駝峰”。醉仙岩有醴泉洞、天界寺、黃亭、長嘯洞、曠怡台等5個景點。山腰的醴泉洞又稱仙洞,洞中有一口水井,人稱“仙井”,水質清甜甘冽,釀酒尤佳,故稱為醴泉。天界寺始建於清初,舊時寺中每天拂曉要敲鐘108響,聲浪遠播,扣人心弦,人稱“天界曉鍾”,寺因此得名。黃亭,在天界寺後,是清初天界寺主持日松和尚為紀念曾在這裡攻讀的名士黃日紀而建的。長嘯洞,為臨近絕頂的一個天然岩洞,站在洞口高聲一呼,山鳴谷應,餘音不絕。岩頂是曠怡台,在台上放眼四望,青山碧海,一覽無餘。為了便於遊客攀登觀賞,在危崖上加裝欄桿。
新碑林,在百花廳旁,占地30畝。1988年,由園藝工作者謝新烈捐資萬元倡建,岩石上刻有近百幅書法作品,其中有方毅的“人在畫中游”、張愛萍的“龍飛鳳舞”、趙朴初的“林壑幽美”、劉海粟的“白鷺騰飛”、費新我的“花木扶疏”、賴少其的“長劍倚天外,登高觀滄海”和虞愚、羅丹等人的詩作,還有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的學者、書法家的手跡,真、草、隸、篆俱全。
虎溪岩的景點命名借用廬山的“虎溪三笑”典故。東晉時,慧遠和尚等人在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慧遠每次送客都以不過溪為約,否則虎就吼叫,故名虎溪。據說有次慧遠送陶淵明、陸靜修,不覺過溪,虎叫,三人大笑,後建三笑亭紀念。從“先露一芽”的石刻旁拾階而上,滿山岩石,大若虎踞,小如羊蹲,奇險天成,石壁上刻著“漸入佳境”四字。登上一塊巨石之頂,就可以看到一條三米寬的石溝——虎溪。溪上架著弓形石橋,即渡虎橋,又稱仙人橋。過橋可以看見巨石上刻著“三笑”二字,三笑石後為東林寺,是明萬曆年間廈門詩人池顯方所建;因南面有玉屏山,又稱玉屏寺。寺右有夜月洞,又名伏虎洞,洞頂刻“嘯雲”二字,洞中泥塑老虎雙目炯炯有神。伏虎洞的洞口朝東,每逢月滿之夜,特別是八月中秋,月光直射洞內,洞中老虎栩栩如生,有虎溪夜月之譽。虎溪岩因此成了當地人中秋賞月的最佳去處。

藝術作品《題刻鼓浪嶼》藝術作品《題刻鼓浪嶼》

懷禪賦詩十一首

(一)菽莊花園(三首)
園擇嘉名與字諧,補山藏海巧安排。
鷺江幽築斯為最,觀海聽潮兩騁懷。
註:菽莊花園園主林爾嘉字叔藏,原系台灣富商,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林父子憤歸鼓浪嶼,擇地建園,並諧其字音名園。全園分補山、藏海兩部分,各造五景。依山部分為補山園,包括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等,為園主讀書、遊憩、寢臥、聽潮、吟詩之所。藏海部分為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聽等,有攬海入園之實,並寓海山一統之意。
信步徐徐卌四橋,臥波海上見風標。
憑欄待渡天邊月,倚石閒聽枕上潮。
註:四十四橋,建成於園主44歲之際,故名。橋首接壽眉堂,盡頭處臨海半崖有招涼亭。長橋順海灣,依石坡,環礁石,如游龍凌海臥波。橋上有一石(枕流石)、二亭(渡月亭、千波亭)。海
闊天空筆力遒,帝棋仙博幾經秋。
朝潮夕汐明胸次,一任塵囂但枕流。
註:枕流石,高丈余,鎮海而坐。背海石上鐫刻“海闊天空”四字,為明張瑞圖所書。面海石上鐫刻“枕流”二字,襯映日光岩。

(二)日光岩(四首)
山海風光首晃岩,路隨石轉見巉巉
憑欄百米龍台上,待看天邊點點帆。
註:日光岩,一名晃岩,俗稱龍頭山。為鼓浪嶼最高峰,海拔92.7米,加上圓台,號稱“百米高台”。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人們俗謂:游廈門而不到鼓浪嶼,虛枉旅遊廈門之名;到鼓浪嶼而不登日光岩,徒具到鼓浪嶼之實。
成群魚貫入山門,鼓浪洞天笑語溫。
醒目看多題刻處,龍跳虎臥雜苔痕。
註:進入山門,可見高30餘米峻峭石壁屏立眼前,題刻甚多,尤以“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天風海濤”諸大字最為醒目。右幅“鼓浪洞天”書法端正莊重,系明萬曆元年(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所題。另“鷺江第一”為清道光長樂人林鍼所書,相去300餘年。其上橫幅書“天風海濤”則為北洋政府福建巡按使許世英所題。三幅石刻由於出自三個不同年代,同鐫一壁,共寫一景,巧有聯珠之妙。
撐天榕老翠雲團,匝地藤長起蟄蟠。
一徑清幽穿雙壁,縱當九夏亦生寒。
註:自日光寺側登山,有“九夏生寒”石壁,兩石夾峙,森然壁立,榕根藤須蒼古虬曲,榕陰撐天蔽日,至此縱夏日炎炎亦頓生寒意。
神往心儀覺屐輕,摳衣直上對東瀛。
雄風鼓浪來天外,猶似征鼙陣陣鳴。
註:相傳島西南海邊有巨石,因長期受海浪沖蝕而中空,寬可容數人,每逢潮湧,浪擊空石如擂鼓,鼓浪嶼因此得名。
(三)鄭成功紀念館(二首)
忠心不二效朱明,跨海驅荷善戰征。
事跡皇皇昭日月,風流千載憶延平。
註:鄭成功,明安南人,初名森,字大森,明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抗清不屈,至桂王立封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順治十八年,進兵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軍,收復全台。
滔滔閩海仰雄風,收復金甌絕代功。
一樣英年同不永,惜哉民族兩英雄。
註:“閩海雄風”四字,在水操台遺址巨石上,每字一米見方,筆力雄健,為泉州知府李增霖所題。⑵岳飛與鄭成功死時俱只三十九歲。
(四)信步鼓浪嶼居民區(二首)
紅樓隱處綠成陰,耳際頻聞戛玉音。
家常便飯琴島是,馳名中外數高岑。
註:鼓浪嶼有“音樂之島”“鋼琴之島”雅稱,全島曾有500多台鋼琴,密度居全國之首。手風琴、小提琴、吉他更不計其數。許多中外聞名音樂家均在此誕生或成長。據載有中國第一個聲樂女指揮家、鋼琴家周淑安,男中音歌唱家、上海聲樂研究所所長林俊卿博士,中外著名鋼琴家殷承宗、男中音歌唱家殷承基兄弟,著名鋼琴家許斐星、許斐平和著名小提琴家許斐昆三兄弟,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等等。近年來聞名全國之音樂家則更多。
徒步人人樂代車,神仙亦羨此幽居。
安全平等兼恬靜,海上花園譽不虛。
註:鼓浪嶼有“平等島、安全島”之稱。不論居民還是旅遊者,人人以步代車,無車馬之喧,車禍之虞,噪音之害。全島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市樹鳳凰木,市花三角梅,隨處可見,白蘭金桂,馥郁芳香,路旁岩邊,古松蟠錯,綠蔭匝地,四季繁花不斷,故又以“海上花園”著稱於世。

南普陀寺一首
浙東象教非專美,淨土閩南有普陀。
大士殿前香火盛,鐘聲梵唄覺壇那。
註:南普陀寺始建於唐,初以洞為室,名普照寺,亦曾稱泗洲寺院、無盡禪室,代有興廢。清康熙年間,靖海侯施琅重建。因於浙江普陀寺相似,並位其南,故改稱南普陀寺,為閩南一大叢林。象教、淨土、梵唄、檀那均為佛家語。檀那(平聲),梵語譯音,一雲布施,一雲施主。
集美二首
(一)集美學村
華僑旗幟典型存,綠隱紅樓是學村。
發軔之初逾百載,培多後起總掄元
註:集美學村:陳嘉庚先生以個人力量陸續在集美創辦各級各類學校,統稱集美學校,又稱“集美學村”。其規模之宏大,設備之完善,在當時國內外實屬罕覯。這些學校培養了數以十萬計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之傑出人才。⑵華僑句:“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八字是毛澤東同志為陳嘉庚先生所寫題詞。⑶發軔之初句:陳嘉庚先生在童年時代,即有興學之願。1894年投資建惕齋學塾,即是辦學之始,距今已逾百年。
(二)鰲園
鰲園莫作寢園看,博物斐然是大觀。
民族之魂光史冊,千秋共仰此心丹。
註:鰲園,在集美潯江之濱,為陳嘉庚先生所建。整個陵園可分為三部,即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及陳嘉庚陵墓。⑵博物大觀句:鰲園石刻分為浮雕與題字兩種。浮雕有工農業生產、文教體育活動、名勝古蹟景物、歷史故事片段、動植物等,雕琢精良,形象生動,蔚為博物大觀。正如園內楹聯所說:“博以取材,備南北東西品類;工於象物,得飛潛動植精神。”另題字有50餘幅,為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名流題贈之詩詞對聯。
萬石岩七首
(一)廈門革命烈士紀念碑
拔地豐碑插莽蒼,欣看鷺島變滄桑。
鎦金八字元勛筆,先烈雄風鎮海疆。
註:廈門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廈門虎園路,1954年10月落成,屬萬石岩風景區。碑高24米,“先烈雄風永鎮海疆”八個鎦金大字為陳毅元帥題寫。碑頂飾以祥雲日月,象徵先烈革命精神共祥雲煥彩,與日月爭輝。
(二)萬笏朝天

聞雞群起祖生先,品茗兼多學悟禪。
待看晨曦開霧幔,果然萬笏盡朝天。
註:萬笏朝天,為廈門小八景之一。萬石山萬石嵯峨,好似古代官吏朝會時所執手版。“萬笏朝天”四字刻在萬石蓮寺後最高處岩上,為清雍正年間廈門海防同知李暲所題。萬石山風景區晨練者眾,喝早茶者亦眾,中不乏年青者。
(三)鎖雲石
大義凜然殺鄭聯,千秋史載有新篇。
排牙鑿鑿如嚴鑰,鎖住寒雲令不前。
註:鎖雲石,一石刻“鎖雲”二字,為清初姚應鳳所題。“萬笏朝天”亦曰“萬石鎖雲”,形容萬石聳天,排牙礪齒,雲過而阻,似被鎖住不前。鄭聯為鄭成功之父鄭芝龍之義子鄭采之弟,封定遠侯,盤踞廈門,橫徵暴斂,無惡不作,且有降清之意。鄭成功設宴邀赴。宴畢,於鎖雲石處伏殺之,並一舉占領萬石岩。從此,廈門便成為鄭成功抗清復台基地。鎖雲石處亦成為歷史遺址之一。

(四)中岩玉笏
瘦骨嶙峋老大夫,提擎玉笏不須扶。
橫空伸出虬龍爪,似迓佳賓聽鷓鴣。
註:中岩玉笏,石扁平光潔,赫然立於天竺寺大殿右側,上刻“玉笏”二字,玉笏上還刻有不少文字,極像奏板。天竺寺大殿後有玉泉洞,巨石上題“佛國”二字,一棵青松破石而出,似虬龍之爪,又似與遊人作握手狀。中岩樹木多棲鷓鴣,故又稱“鷓鴣岩”。
(五)太平石笑(用延平郡王后裔鄭鵬雲原韻)
笑口胡盧為底開,紛紛屐齒印蒼苔。
開顏似答吾儕問:為有書聲朗朗來。
註:太平石笑,為廈門小八景之一。有天然巨石四,相疊作開口笑狀,上刻“石笑”二字,因地處太平岩寺前,故稱。數百年來,文人墨客竟相題詠。石笑亭為鄭成功舊讀書處,現亦已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鄭鵬雲原詩:“石不能言笑口開,讀書深處有莓苔。草雞莫問當年事,鯤海騎鯨去不來。”胡盧,笑,笑聲。
(六)天界曉鍾
醉仙岩似駱駝峰,天界煙籠萬壑松。
留此醴泉心可澡,喚醒塵夢勝晨鐘。
註:天界曉鍾,原亦是廈門小八景之一。舊時每晨天界寺僧要撞鐘百八,鐘聲悠揚,空谷回音。惜今鍾已廢,聲不復聞,唯其周圍景色依舊。醴泉,在醉仙岩下,明太常少卿池懷綽所辟,距今400餘年,水質甘冽,泉醇如酒。因泉築井,俗稱仙井。善男信女每於月圓之時往探,問卜祈福。
(七)從長嘯洞上曠怡台
踞牙鉤爪不須猜,長嘯風從洞裡來。
海嶠雄姿收一望,振衣好上曠怡台。
註:長嘯洞,在天界寺後。巨石嵯岈,洞壑天成,洞中有石刻“長嘯洞”三字,為清黃日紀所題。天風起時,聲應洞中,如虎長嘯,故名。曠怡台,在醉仙岩頂,為俯瞰廈門風光大好去處,登此台廈門市區景色一覽無遺,令人心曠神怡。

懷禪題刻鼓浪嶼詩(選八首)懷禪題刻鼓浪嶼詩(選八首)
日光岩日光岩
鼓浪洞天鼓浪洞天
懷禪題刻《萬笏朝天》詩懷禪題刻《萬笏朝天》詩
萬石鎖雲萬石鎖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