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讀書處遺址

鄭成功讀書處遺址

鄭成功讀書處位於廈門萬石植物園太平岩“石笑”石刻處。“石笑”石刻坐落在中岩與太平岩通道上,由兩塊如雙唇狀巨石構成,形如笑口常開。“石笑”兩字作楷書體,每字高0.85米,寬0.8米。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常到此讀書。“石笑”石刻左前方岩壁上有台灣鄭鵬雲《游太平岩經先世延平郡王讀書處》七言絕句一首:“石不能言笑口開,讀書深處有莓苔;草雞莫問當年事,鯤海騎鯨去不回。”隸書題刻。該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讀書處位於廈門萬石植物園太平岩“石笑”石刻處。“石笑”石刻坐落在中岩與太平岩通道上,由兩塊如雙唇狀巨石構成,形如笑口常開。“石笑”兩字作楷書體,每字高0.85米,寬0.8米。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常到此讀書。“石笑”石刻左前方岩壁上有台灣鄭鵬雲《游太平岩經先世延平郡王讀書處》七言絕句一首:“石不能言笑口開,讀書深處有莓苔;草雞莫問當年事,鯤海騎鯨去不回。”隸書題刻。該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於明永曆4年(1650年)取得廈門作為根據地,建立了一整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機構,任命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主持各部工作,廈門成為反清復明活動的大本營和驅荷復台的前進基地。為此,鄭成功頒布了一系列法令:
1.“中左所”(即廈門)改稱“思明州”,令鄭擎宇任知府。

鄭成功像鄭成功像

2.令肖拱宸為參軍,負責一切海陸軍務。
3令甘輝為中軍御營鎮。
4.令施琅為左營先鋒。
5.令施顯為右營先鋒。
6.令陳斌為後勁鎮。
7.令洪旭、黃廷速修或擴建海港、道路及廈門城池。
8.令周全斌在五老峰前,設演武場、演武池,訓練軍隊。
9.在險要處,各設台、銃樓、瞭望台。
10.新組鄭氏鎮,由本藩親統。
鄭成功將廈門命名為“思明州”,寓意“思念明朝”,從地名上貫徹其“反清復明”的政治主張。辛亥革命後,廈門曾一度改稱“思明縣”,後來又有思明東、西、南、北路和成功大道,以及思明國小、思明中學及思明區之設,均本自“思明州”。廈門有許多鄭成功的遺址,如龍頭山寨、鴻山嘉興寨、陽台山羊角寨、高崎寨、集美寨、日光岩水操台、廿四崎水操台、太平岩鄭成功讀書處、高讀岩鄭成功讀書處、萬石岩鄭成功殺鄭聯處、鄭成功演武亭、演武場、演武池、國姓井、走馬路等,還有鄭成功紀念園——皓月園、鄭成功雕像、鄭成功紀念館,保存了大量有關鄭成功的文物資料。
鄭成功驅荷復台後逝世,台灣人民尊稱他為“開台聖王”及“台灣祖”,他成為台灣民間的保護神。我在台灣參訪時,看到如今台灣各大都市都有“成功路”、“延平路”;還有50多處“延平郡王祠”、“開台聖王廟”、“開山王廟”或“國姓爺廟”,以及“鄭成功文物館”、成功中學、成功大學,這些都是為了紀念鄭成功的。以台南市為例,這裡保存著許多與鄭成功有關的文物古蹟,如鄭成功祖廟、赤崁樓、五妃廟、永華宮、延平郡王祠、寧靖王府邸、安平古堡、文廟、三老爺宮等。延平郡王祠是台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紀念鄭成功的地方。明鄭亡後,民眾對鄭成功驅荷復台、開疆拓土的功績,感念依舊,便立廟紀念,因政治顧慮,稱為“開山王廟”。1874年,沈葆楨請命為鄭氏建祠,並題“明延平郡王祠”,成為官建廟宇。台南市每年都在這裡舉行“鄭成功文化節”,並有隆重的春秋祭典儀式。人們認為,他傳奇的一生,足具台灣開基祖的風骨。
台灣追雲燕先生所著《三教聖誕千秋錄》(台灣省台中聖賢堂1979年8月15日初版)在“延平郡王鄭成功誕辰”條下說:“一般尊稱為‘開台聖王’。”1995年9月13日台灣《中央日報》刊登《英雄寶劍顯神威——開台聖王鄭成功的神劍傳說》一文,對鄭成功被尊為“開台聖王”作了解釋:“明末清初,荷蘭人占據了台灣南部,築城而治,若非鄭成功起而逐之,則台灣至今是否猶為中國版圖,尚不可知。”
台灣張琦平先生編著的《台灣祖鄭成功傳記》(台北武陵出版公司1994年7月初版)認為: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墾殖荒蕪的台灣、澎湖;他的盡忠報國精神,不輸給歷史上任何英雄豪傑;台灣現行的風俗習慣,始自明鄭時期;拓殖台灣,等於把中國國勢擴展至太平洋西岸。因此,台灣人民立他為始祖。
閩台兩地人民對鄭成功的尊崇和熱愛是一脈相承的。台灣人民尊稱鄭成功為“開台聖王”、“台灣祖”,這證明台灣師範大學陳大絡教授所說的一段話是完全正確的:“台灣是由閩人的血汗寫成了光芒萬丈的一頁,創始者是閩人,收功者亦是閩人,不論是從閩台地緣上看,或是從血統言,或是從語言上說,或是從風俗上觀,都是一脈相連、休戚相關的。閩台一家親,是由來有自的。”(見《福建僑報》1990年3月4日第四版)
2003年,我建議,廈門市應當每隔兩年,舉辦一次“鄭成功文化節”,並與台灣有關方面合辦。
2009年5月,規模空前的海峽論壇期間,“鄭成功文化節”成功舉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