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脈

”台灣祠堂眾多,所祭先祖,祖籍無一不在大陸。 漳州東山關帝廟,又稱武廟,是台灣400多座關帝廟的祖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台灣,與霧峰林家花園齊名、面積略大的舊式宅院,還有台北板橋林家花園。

兩岸同根,根在大陸。漫步閩南,多少文物古蹟見證兩岸同根同源
當台灣同胞能自由踏上祖國大陸時,不少人尋根謁祖,給祖墳掃墓,給祖祠上香,尋找祖籍地和祖屋,構成了一個個“血濃於水”的動人鏡頭。在廈門,已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和涉台文物古蹟的祖墳就有:蘇益墓、洪朝選墓、陳滄江墓、林君升墓、張暉墓、陳夷則墓、陳儔墓、陳喜墓、陳黯墓、陳化成墓和葉十三郎墓等,祖祠有:蘆山堂、郡馬府葉氏家廟、林希元祠、蘇頌祠堂、江夏堂和蕭氏家廟等。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而受台胞祭拜的古墓祠堂就更多了:葉郡馬墓、陳寶夫婦墓、陳繼周夫婦墓、陳義夫婦墓、顏氏始祖墓、呂肇基夫婦墓、蔡獻臣墓、蔡復一墓、蔡貴一墓、盧經墓、黃肇綸墓、許濙墓、丙洲陳氏祠堂、李氏南山大宗、陳太傅祠、嘉禾陳氏大宗祠、殿前繼周堂、林後薛氏宗祠、縣後崇本堂、後浦拱庚堂、安兜薛氏祖祠、海滄顏氏家廟(崇恩堂)、蓮坂葉氏宗祠、錦里馨竹堂、周氏家廟、兌山李氏家廟、霞陽楊氏宗祠、祥露莊氏祠堂、垵山林氏家廟、金柄黃氏大宗祠、坂橋張氏家廟、陳井陳氏家廟、西溪楊氏宗祠、西井陳氏祖祠、英村汪氏家廟、陽瞿陳氏宗祠、侖上黃氏家廟、理學名宦林氏家廟和嶺下葉氏祠堂等。在漳州,陳元光墓、陳政墓、許天正墓、李伯瑤墓、丁儒墓、吳鳳祠、塔下村張氏家廟(德遠堂)等,前來祭祀謁祖的台胞不計其數。
對於一般人來講,這也許是一串枯燥的名稱,對於某些不珍惜歷史文化遺產的人來說,視之猶如敝屣,但對於千里迢迢頗費周折前來尋根的台胞來講,那是悠遠歲月深處的明燈,是和遙遠祖先對話的殿堂,是追尋血脈之源的聖地。天地沉默,祖先沉默,漫漫歲月遮蓋了可能讓人攀龍附鳳的所有光環,沒有人會冒認祖宗。謁祖尋根者的胸中涌動的是中華民族奉先追遠的熱血。他們讓人感動,天地有時也為之動容!
筆者曾在2001年訪問金門,發現金門的宗祠很多,小小島嶼,現存祠堂162座(另一說為165座)。為什麼這樣多?我翻閱由台灣“文建會”贊助出版的《金門宗祠大觀》(陸炳文著)、金門縣史跡維護基金會編印的《金門宗祠之美》(李增德著)和金門縣政府出版的《金門祖厝之旅》(陸炳文著),尋到了答案。用他們的話說:“由大陸內地移向金門的各姓氏族裔,因為卜居他鄉,每逢佳節,思念祖先之情益發強烈,幾乎每一姓氏都為他們開浯(金門)祖先立牌位、建宗祠。”(陸炳文)我為金門的祠堂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鄉愁》,第二段寫道:“一雙雙燕尾翹脊,/令我俳徊不忍離去。/它凌空何為——/是想和天上祖先/千言萬語?/或是想飛回/一衣帶水的故里?”
台灣祠堂眾多,所祭先祖,祖籍無一不在大陸。台灣學者李亦園說:“台灣與大陸關係源遠流長。第一批……遷台的移民,是所謂‘長濱文化’的主人,他們在距今五萬年,或是更早的時候由中國大陸移入……”台灣另一位學者周俊傑說:“考古發掘的器物,證明早在舊石器時期,來自中國大陸的先民已在台灣從事拓展活動。”(《由台灣開拓史認識根源》)歷史悠遠的史前遺址除長濱文化遺址外,還有恆春史前遺址、大坌坑文化遺址、園山文化遺址、芝山岩文化遺址、卑南文化遺址和角洞文化遺址等。
這是“血緣”。現在正在泉州興建的“閩台緣”博物館,將展示的就是福建與台灣的一系列的“緣”。有人將它歸納為“五緣”,有人甚至總結至“十五緣”(如林沙《話說廈門》)。
宗教文化是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華文化對台灣的傳播體現在宗教、藝術、文學、民俗、戲劇等等方面,其中,“神緣”把文化傳播的鮮明印跡烙留在文物古蹟上。
廈門、漳州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白礁慈濟宮,每年都吸引台灣大規模進香團(平均每年10多萬人以上)前來朝拜。廈門地區吳真人宮廟原有54座,現存23座。青、白礁慈濟宮香火於明末清初傳入台灣,台灣至今有保生大帝廟400多座。
比保生大帝廟更多的台灣廟宇是媽祖廟,據1988年統計,多達500多座。現同安南門媽祖廟被稱為黑面媽祖祖宮,在台灣分爐不少。媽祖之所以黑臉,是因為她在兵燹中救人被煙火所熏。
眾所周知,保生大帝原名吳夲(本),北宋福建同安縣人。媽祖原名林默,北宋福建莆田縣人,福建和台灣同此媽祖“神緣”,共一爐香火,其源湄洲島!泉州天后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漳州東山關帝廟,又稱武廟,是台灣400多座關帝廟的祖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楊麗華《根在海這邊》一書所說:“1990年7月,台灣宗教諮詢委員會李炳南教授到東山關帝廟考察,看了廟裡黃道周撰寫的對聯,恍然大悟地說:台灣關帝廟信仰文化正源於此,東山關帝廟是台灣關帝廟的發祥地,台灣諸多關帝廟都懸掛此對聯。”
同安馬巷元威殿,亦叫池王宮,為閩台池王爺的開基祖廟。池王爺,相傳名池然,字逢春,明萬曆武進士,閩南任職時為拯民瘼而死,鄉人感其德而為之建廟。對池王爺的信仰於清代傳入台灣,今台灣以他為主神的宮廟有300餘座。自1988年台南海埔池王府首次來廈祭拜後,每年台灣各地池王廟都有上千名信徒來進香祭拜。
同安小嶝英靈殿,原祀池王爺,清同治年間改祀金門俗神蘇王爺。蘇王爺,名碧雲,同安人,晚年移居金門,因精通航道水情,常為海船導航,死後被尊為“海神”,金門民眾奉之為桑梓保護神。
馬巷城隍廟,至今金、澎一帶仍有眾多信徒。這是因為馬巷在清乾隆年間設廳,管轄金門、澎湖等地,民間信仰延續至今。灌口鳳山廟,清康熙年間香火傳入台灣,今台灣分爐廟宇多達160多座,每年都有台胞進香團到祖廟進香。
在廈門涉台文物古蹟的普查中,不少宮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灌口鳳山廟,祀清元真君,俗稱二郎神,又叫大使公。其香火自四川灌縣傳到灌口,又於清康熙年間傳入台灣,今台灣各地有160多座分爐。
海滄霞陽村應元宮、同安大同鎮龍虎宮、梵天寺、朝元觀、西柯鎮瑤頭村大元殿、洪塘鎮三忠村三忠宮、集美蘇營皇渡庵、灌口鎮李林村徵善堂、陳井村定光堂、深青村澤深宮、湖裡禾山鎮林後青龍宮、安兜青辰宮等,在台灣均有一定影響,是台胞進香朝拜的目標。
與廈門一水之隔的金門,現有宮廟263座(據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寺廟巡禮》)。這些宮廟奉祀的神祇,絕大多數似曾相識。其中,自然崇拜的神祇(城隍爺、東嶽大帝、玄天上帝南斗星君、福德正神等)、與中國歷史有關的神祇(關帝爺、鄭成功、包公、三忠王、神農炎帝等)、閩台地區傳統奉祀的神祇(天上聖母、保生大帝、王母娘娘、註生娘娘、清水祖師等)、與道教以及佛教有關的神只(九天玄女、李府仙祖、祖師公、觀音大士、釋迦佛祖等),更是從大陸移居去的。兩岸“神緣”,不可謂不深。
讓我們再看看兩岸的“史緣”。
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是台灣史以至中國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鄭成功,福建南安人,其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的延平郡王祠,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鄭成功焚青衣處,是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的與鄭成功有關的歷史遺蹟,作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少:龍頭山寨遺址、水操台遺址、國姓井、太師太傅墓、鄭成功殺鄭聯處、鄭成功讀書處、樵溪橋及高讀琴洞、演武池遺址、演武亭遺址、高崎寨遺址、嘉興寨遺址、陳士京墓、集美寨遺址等。
在金門,與鄭成功有關的名勝古蹟也不少,如延平郡王觀兵奕棋處、國姓井、南安鄭氏祖墳、魯王墓、“漢影雲根”石刻、洪旭舊居等。
清朝統一台灣,施琅功不可沒。泉州的施琅墓、衙口施氏大宗祠,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的績光銅柱坊,是清朝廷為表彰施琅統一台灣的功績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所建,也是文物保護單位。今牌坊雄風猶存,立於同安大同鎮。
研究台灣史的人,不妨到南普陀寺讀讀乾隆御製碑。此八塊御碑現立置於寺大門外北側,滿漢文各四塊,由四隻巨大神龜馭著。碑文載述乾隆五十三年清廷鎮壓台灣林爽文、莊大田等起義的經過。這套碑共有三套,分別豎立於廈門、台灣府城和熱河太廟。無獨有偶,廈門大學內“建蓋大小擔山寨碑記”和鼓浪嶼“重興三和宮記”摩崖石刻與此相似,前者記載清嘉慶七年(1802)蔡牽率起義軍進擊大、小擔清軍防地的始末,後者記載清嘉慶十八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募款興修三和宮,在三和宮前整修戰船並率軍進剿蔡牽起義軍之事。往事已矣!歲月滔滔而逝,留下些許沉積物,讓後人研究台灣史時有跡可循。
當歷史翻開近現代篇章時,多少風流人物史跡訴說著兩岸的“史緣”。
中央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出連續劇《滄海百年》,使兩岸目光聚焦在台灣霧峰林家。霧峰林家在台的開基始祖林石,漳州平和人。清乾隆初年他從平和縣五寨墟埔坪社移居台灣揀柬堡大里代莊(今台中縣大里市)。林石的兒子林定邦是抗英英雄。林定邦的兒子林文察歷任游擊、參將、副將、陸路提督,陣亡後被追封為“太子少保”。林家第四代林朝棟為台灣抗法名將,其夫人楊萍因抗法有功被封為“一品夫人”。1904年林朝棟去世,林朝棟之子林祖密放棄台灣的家產和日本殖民者高官厚祿的引誘,內遷鼓浪嶼。他是辛亥革命後第一個恢復中國國籍的台灣同胞。他1915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創建閩南革命軍,參加討袁護法戰爭,1918年被孫中山任命為陸軍少將,1925年遭軍閥刺殺身亡,年僅48歲。今天,台灣台中市霧峰鄉民主路24號,仍存霧峰林家花園,內有祭祀林文察的宮保第。海峽此岸的漳州也有一個宮保第。它位於漳州市區新華西路觀橋頂,是漳州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漳州宮保第是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左宗棠及郡官奏請朝廷敕建的,內立建第石碑,碑上鐫刻:“祠祀提督林文察,字有理,福建台灣人,原署陸路提督,同治三年冬領兵駐漳郡東關外,十一月初三日,在瑞香亭與李世賢血戰,軍孤援絕,力竭陣亡。事後朝廷贈太子少保,於死事地方建立專祠。”
林祖密在鼓浪嶼的舊居,那一帶也曾被稱為“宮保第”,據推測,他祖父死後追封太子少保,封建時代少保亦可稱“宮保”,“宮保第”地名由此而來。林祖密舊居是兩幢英式樓房,占地面積678平方米,建築面積340平方米,曾是中華革命黨活動地點,現為廈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台灣,與霧峰林家花園齊名、面積略大的舊式宅院,還有台北板橋林家花園。板橋林家,祖籍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社,即現在龍海市角美鎮埔尾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莆山社林氏十四世孫林應寅遷居台灣淡水興直堡新莊,其子林平侯後隨之入台。以林平侯為始祖的林本源家族,在台灣的開發史上卓有聲名。林平侯發家後,在祖籍地莆山社設立“永澤堂林氏義莊”,此義莊自清道光元年(1821)至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歷時116年,歷經四代,是福建省聞名遐邇的公益慈善機構。今天,林氏義莊建築群猶存。
台北板橋林家花園,在廈門有“另一個版本”——鼓浪嶼菽莊花園。中日甲午戰爭以後,《馬關條約》強割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國土喪失之痛使林平侯曾孫、愛國台胞林爾嘉(字菽莊)於1896年舉族內遷,移居鼓浪嶼。菽莊花園就是林爾嘉1913年仿台北板橋林家花園建成的,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亭榭曲橋,藍天碧波,不倦訴說著一個家族在海峽兩岸久遠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台灣阿里山,但“阿里山之神”是漳州平和大溪鎮壺嗣村人吳鳳,可能許多人不知道。吳鳳五歲隨父母入台,居住在諸羅大目根堡鹿麻莊(今嘉義縣在埔鄉)。他任阿里山通事長達48年。在台灣開發的歷史中,他為了緩和漢番矛盾,捨生取義,被尊為“阿里山神”,今嘉義縣中埔鄉江口村建有“阿里山忠王廟”。吳鳳祖籍地平和亦有“吳鳳宗祠”。每年吳鳳忌日,兩岸祠堂同時祭祀。
祖籍集美後溪兌山村的台灣著名抗日將領李友邦,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時,情不自禁在廈門南普陀留下了一幅摩崖石刻:“復疆”。每字斗大,入石三分,那種把台灣重新納入國土版圖的豪邁之情,歷60年而熾熱不減!近兩年,李友邦的夫人和李氏後人,還到廈門集美李氏祖籍地尋根訪親。
文物古蹟是物化的文脈,兩岸文脈讓我們想了很多很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