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城攬勝》

《冶城攬勝》

“冶城”在福州屏山一帶。閩越立國之後,無諸建造了福州歷史是最早的城池—冶城。微畫雕《冶城攬勝》用散點透視構圖法把這座近二千年前建造的古城歷史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而今這座古城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三山二塔一條江"依然是這座古城獨有的標誌和風貌。作品著重刻畫了冶城的形勝。 

基本信息

作品基本信息

微畫雕《冶城覽勝》之一微畫雕《冶城覽勝》之一

【名稱】《冶城攬勝》 
【材質】壽山杜陵石
【規格】9.0cm×12.0cm×6.0cm
【技法】微畫雕 
【作者】初山
【年代】1999年
【編碼】S258
【收藏】現收藏在初山文化藝術工作室

微畫雕《冶城覽勝》之三微畫雕《冶城覽勝》之三
微畫雕《冶城覽勝》之二微畫雕《冶城覽勝》之二

作品賞讀

無諸建國古蠻州

無諸建國古蠻州無諸建國古蠻州

一座古老的城市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這便是無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的都城—冶城。《福建通志-城池志》記載:“冶城在冶山前麓”,即今屏山北面。屏山又稱越王山,可作為冶城所在佐證。《榕城考古錄》記道:冶城在福州城隍廟至諸古嶺一帶。這是福州建城的開始。由於無諸創建冶城,開闢閩疆,因而,他成為中國歷史上閩越族的第一個卓著人物,被人尊奉為“開閩始祖。

福州湖東路冶城城牆遺址福州湖東路冶城城牆遺址

王恭《冶城歌》追憶福州建城歷史:
七閩山水多奇勝,秦漢封疆古來盛。
無諸建國何英雄,赤土分茅於此中。
王恭《冶城懷古》詩云:
"無諸建國古蠻州,城下長江水漫流;
野燒荒陵啼鳥外,青山遺廟暮雲頭。"

弓劍秋懸古殿寒

福州的早期歷史幾乎沒有記載,唐以前,人們稱呼今天福建的這塊土地為閩,視為野蠻之地。到孫吳統治福州時期,憑藉武力,對閩越人趕盡殺絕。南北朝以至隋朝時期,福州又烽火時起。林鴻《賦得無諸城送浦舍人源歸晉陽》詩曰:

弓劍秋懸古殿寒弓劍秋懸古殿寒

君不見昔時無諸城,荒丘斷隴今人耕。
陵谷煙沉知幾代,古人精靈竟何在。
憶昔無諸全盛時,都城百雉何逶迤。
連營國步分秦土,繪袞王章入漢儀。
山河巍巍那可恃,躍馬屠龍今已矣。
列國猶傳赤帝封,曲台尚對滄江水。
滄江水流去不還,故宮落日不堪看。
寶衣夜化空陵火,弓劍秋懸古殿寒。
故人西歸從此去,策馬秋蕪城下路。
欲將陳跡問行人,落葉紛紛不知處。

樓台相望跨蓬壺

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唐統一了閩中後,福州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樓台相望跨蓬壺樓台相望跨蓬壺

王審知不愧是一位福州偉大的父母官,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懷,以閩人治閩;他整頓吏治、輕徭薄賦以關懷民生;大興宗教以安撫百姓,全身心投入到福州仍至福建的建設,使福州、福建告別了“蠻荒”時代。
王審知極重視對外發展,任命張睦建“福州港”;王審知把一片灘涂的瀛洲變成良田;王審知擴建福州城牆,把現在的三山兩塔、三坊七巷範圍都包含在這南北月城中,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
王審知讓福州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榮。
有詩讚曰:
城裡三山古越都,樓台相望跨蓬壺。
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

王審知讓福州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榮王審知讓福州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榮

七閩山水多奇勝

福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留有50多處名勝古蹟,加上風光秀麗,成為中國東南旅遊勝地。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越王勾踐的後裔受封為閩越王,建冶城,奠定福州城之石基。于山、烏山、屏山鋪綠凝翠鼎足於城中,白塔、烏塔亭亭玉立在兩側,閩江漂流,一路樹影花香,從城南緩緩流過,構成一幅秀麗的風景畫。
福州南台江即釣龍台。宋代有浮橋橫跨江面,十分壯觀。

七閩山水多奇勝七閩山水多奇勝

陸游《渡浮橋望南台》曰:
“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
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船橫系大江心。
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雲橫自古今。
白髮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
明王偁《登釣龍台》寫釣龍台下的南台江風光:
“高台近枕大江流,江上雲屏宿霞收。
才子揮毫春作賦,商人載酒晚移舟。
空潭龍去山河改,古殿雲寒劍戢愁。
莫問此中多感慨,漢家陵樹已先秋。”
謝道承《南台竹枝詞》:
“釣龍台下起龍風,釣龍台上月蒙蒙。
江濤拍拍晚來急,無數青山在鏡中。”
南台更有許多小河浦縱橫交錯。
鄭開禧《南台竹枝詞》:
“路逢過雨轉新潮,移步三通舊板橋。
好是夜闌人語靜,一江明月萬枝簫。”
微畫雕《冶城攬勝》用圖像化方式把“七閩山水多奇勝”的諸多景觀直觀呈獻給讀者。

微畫雕(冶城攬勝)創作者題跋微畫雕(冶城攬勝)創作者題跋

微畫雕(冶城攬勝)創作者題跋

作者簡介

初山,出生於福州馬尾朏頭村。八十年代開始便致力於微觀雕刻藝術的研究,走出一條用現代畫技巧來表現文化、歷史、社會、人生和科普知識的初山微畫雕技法。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每個作品都流露出鮮明的個性。其作品文化底蘊深厚,深受藝術愛好者推崇和喜愛。代表作有《神女雕》、《三山繾綣幾千秋》、《歲月雕》、《人生難得一知音》和《十朝都會南京城》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