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頭

朏頭

朏頭,屬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所轄的一個村落。人口約一千一百人,面積12平方千米(2004年),東鄰君竹村,右鄰快安、上下德。郵政編碼350205。位於閩江下游北港北岸。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年降雨量1382毫米,年平均氣溫19℃~21℃。

基本信息

朏頭概述

古老的村鎮-朏頭

朏頭在馬尾區的位置朏頭在馬尾區的位置

朏頭是個古老的村鎮,建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以邵姓族居的村落,幾乎百分九十以上的人家都姓邵。據“朏頭邵氏宗譜”記載,“二世祖安上公諱禮,乃待倫公子,於唐德宗元年甲子〔七八四〕卜居邵歧。
另據2009-06-06東南新聞網報導的“傳承民族文化09兩岸城市青少年創意族譜聯展開幕”中了解到:時就讀福州市一附小四年級學生陳馨凝(朏頭小外孫女),其《我對媽媽族譜有點了解》一文獲得特等獎。文中說到:姥爺說:“邵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奭封於召,史稱召公,其後代子孫以召為姓,稱為召氏。到戰國時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於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邊加了一個邑旁,變為“邵”姓,也就是說,“召”、“邵”實為一姓“。
有個叫邵平仕秦為東陵侯,漢滅秦之後,他淪為布衣,種瓜為生。李白在他的《古風》詩中用“昔日種瓜人,青門東陵侯”,來表示對邵平的懷念。邵平後代南遷入閩,卜居閩邑之濂江,始以姓氏著名其地“邵歧”。後又分派朏山,即今馬尾朏頭村。”

古老的村鎮古老的村鎮
年少一代也知“古老”年少一代也知“古老”

又據《大明萬曆壬寅年朏頭二十三世孫光哲六修族譜序》中說:“餘十一世祖,諱汝霖公自邵歧入贅朏山,因家焉,是為朏山始祖。”朏頭始祖諱汝霖也。
“邵歧在閩江南岸與朏頭隔江相對,遠遠望之,常見黎明前夕在朏頭山頭“朏魄示沖”、“月光朏朏”,於是在”開閩始祖”王審知時代,又有部分邵姓宗親加遷來朏山,即今朏頭村也。每當農曆初十前後,見到朏頭後山那特別明亮月魄,鄰近村莊的人們都知道天將曉也。有首福州方言民謠叫“月光朏朏照朏頭”,朏頭也因此聞名於福州一帶。

朏頭村容村貌

“開發”中的朏頭村“開發”中的朏頭村
 朏頭村容村貌  朏頭村容村貌

朏頭地處閩江北岸,村前有福州江濱大道、福馬鐵路和以“朏頭十八景”之一靈芝潭為名的靈芝路;村後福州機場高速公路穿山而過,福州大學陽光學院緊鄰著村莊的居民房屋。
朏頭雖處閩江北岸,但可耕田地很少,村後有大片山地,都是由花崗岩石風化作用而堆積的淺薄浮土。山地只宜種植番薯,故數百年來居住在朏頭的人只能以番薯或由番薯切絲曬乾的“番薯米”為主食,加之山地浮土不會蓄水,所以長期以來都是缺水的村莊,朏頭的房子也是依山建築的,很多房子都用花崗岩石材來建做,村里留下很多明清風格的建築,節次鱗比,較為擁擠。
直到改革開放後,朏頭才迎來新的變化,全村有了自來水,村莊注意綠化,道路平直整齊。居民們也在平地蓋起的新村,鄉村面貌為之改觀。一些在外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也離休返鄉,在政府幫助下,有的還蓋起別具一格的住所,以安度晚年。

榕蔭遍地,滿山鮮花

 

古松參天榕蔭遍地滿山遍野鮮花奼紫嫣紅古松參天榕蔭遍地滿山遍野鮮花奼紫嫣紅

 有數十棵千年古松仍依然巍立在村後山坡上,村莊榕蔭遍地,幾棵數百年樹齡的榕樹柱根相連,柱枝相托,枝葉擴展,形成遮天蔽日、獨木成林的奇觀。巨大的樹冠投影花崗岩平台上,村民們常在夏午到樹下躲蔽驕陽。
後山竹林亭亭玉立,裊娜多姿,滿山遍野鮮花奼紫嫣紅。
花崗岩地貌景觀很突出,有“仙芝磹”又名“靈芝磹”、“上下跡”、“八卦潭”、“懸崎堂”、“歇涼”等多次由花崗岩風化溶融所形成的自然景觀。
這裡的靈芝潭遠近聞名,馬尾到下德靈芝路正因此景點而命名。
朏頭“公婆山”曾是邵氏祖先劃出供輪流祭掃祖墳之山地,那裡常能見到大塊石英晶簇、輝石閃長石雲母鉀長石等結晶體,為小孩“探寶”的好去處。這地段屬酸性偉晶岩,有許多偉晶岩洞產出,曾被地質開採,但產量不大。

朏頭十八景

八卦潭為一塊巨大的花崗岩突出平台,平台上刻有八卦圖案,四周幾棵高大的榕樹,枝葉稠密,濃蔭覆地,甚為壯觀。八卦潭獨特的花崗岩地貌構成了明顯的聲音迴響,端午節前後有“江中不見龍舟來,鑼鼓聲聲八卦潭”之說。

朏頭十八景朏頭十八景

邵姓十二世族從孫京卓有《登八卦壇志慨》詩:
登八卦磹志慨
迎雷禱雨奪天工,
赤石鐫階為母恫。
仁孝立心宜有後。
胡然祗此卦圖終。
十二世族從孫京卓壁題
對邵姓十二世族從孫京卓《登八卦磹志慨》詩的大意更多人是這樣理解的:先說八卦壇“迎雷禱雨奪天工”之壯觀,接著教導後代說:為了能讓母親也登上八卦壇觀看此景,特意“赤石鐫階”。而“仁孝”應放在心裡呵,這道理而且要教導子孫後代。不應該以為刻了八卦圖就算“仁孝”了…

青龍禪寺為福州市一個旅遊景點,相傳始建於唐中期,為邵氏祖先遷居朏頭時就已建成,雖歷經數朝興衰,寺廟也幾經重建、修繕改建,依然不改隋唐建築風貌。青龍禪寺盛名遠播海外,曾有外國僧人在此學習並受法於此,為邵姓回國華僑首先參拜的地方。
在青龍禪寺旁,有個景點叫“龍溪里”,水清冷而游魚成群;其下游“下溪里”的溪水清沏見底,曾為朏頭主要飲用水源泉;此外尚有“八擔井”、大門閭,後山尚有玄磹山、仙船山、黃土壟等景色秀美的奇峰,一共十八處。

父耕母鞠朏頭夜,臥龍藏虎待明天(朏山觀賞石)父耕母鞠朏頭夜,臥龍藏虎待明天(朏山觀賞石)
《欲看古鎮換青春》背面-龍溪里《欲看古鎮換青春》背面-龍溪里

這些景點都有待進一步開發,必將成為旅遊觀光好景點。
初山微畫雕有一作品叫《欲看古鎮換青春》,作者在這件作品介紹中說:“我的老家在馬尾朏頭,那是個很古老的村落,相傳祖先於唐肅宗時始徙入閩。後龍溪公諱汝霖,始分裔永北里朏山。朏山即今天之朏頭村也。小時候朏頭村的天地可廣闊呢,有幾百株古榕樹把這個古村落遮蓋得嚴嚴實實,即在炎夏酷暑依然徐徐清風,好不涼爽。
拾級而上,穿過泰山宮,有一條古香古色的石板路直達龍溪里。這裡居家大多住著他們的祖宗留下的明代建築。
村落四周有很多景點,如“八卦潭”、“上下跡”、“下溪里”等等。其景觀不亞於我走過的很多古鎮。
故鄉是美的,然而由於近期的“開發”,我巳找不到童年的嚮往了,也只能靠回憶和想像來擁抱這個古村落,這個曾經讓我魂繞夢牽的朏頭。
一天夜裡,我又突然回到那童年的記憶中,醒來時心想:如果我有能力,要《欲看古鎮換青春》。便動刀刻成了這作品。“

歷史沿革及人文教育

朏頭歷史沿革始終跟隨著馬尾的歷史沿革。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號東冶港,清光緒末年稱馬江尾,民國二年(1913年)設馬江鎮,1951年更名為馬尾鎮,隸閩侯縣,朏頭也屬閩侯縣篇轄下的馬尾鎮一個村。
1956年,撤銷馬尾鎮,設立馬尾區,此時的馬尾區由馬尾鎮、羅星鄉和和平鄉組成。和平鄉管轄快安、上德、下德和朏頭,其範圍和人口比馬尾鎮大。

和平中心國小和平中心國小

朏頭村十分關注村莊建設,尤其注重人才培養,蓮山國小為朏頭村國小,素有良好的校風和優秀的師資,在此時擴建的和平國小便由此誕生,以後又改名和平中心國小。
這個和平國小,曾為國家培育出大量的優秀苗子,由和平國小走出來而考進全國重點大學的人數不下百人,他們在祖國各行各行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黨政部門、在軍隊擔任要職和在學術界為學科帶頭人的不在少數。一個僅三百多戶的村莊便有如此多的傑出人才出現,不能不說和平鄉對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視。
1960年1月,馬尾從閩侯縣劃歸福州市,3月復置馬尾區,隸屬市人民委員會。和平鄉撤消,朏頭又變為隸屬於馬尾區的一個村,直到現在。

民謠編唱之鄉

朏頭邵氏先祖入閩後很快就習慣了福州話,每當炎暑夏夜他們常在平展的花崗岩上乘涼,大人們給孩子講古老的故事,小孩們則一首又首地唱著福州民謠,這些方言民謠多由鄉人自編自唱,如”四季花歌“、”十字歌“、”十二生肖歌“等等,由鄉人編寫的“福州民謠百首”很有文化底蘊,在福州和海外福州籍華人中廣為傳唱。

平展的花崗岩是孩子們的舞台 附一張舊照片 平展的花崗岩是孩子們的舞台 附一張舊照片

四季花歌
春季海棠花開茂盛,
夏季蓮花像亭台,
秋季桂花香送千里,
冬季臘梅花艷非常喔…
十字歌
一字壹字像扁擔,張飛劉備請先生,三請茅樓諸葛亮,三戰呂布虎牢關;
二字壹字橋扛長,當初好漢楊六郎,楊五上山做和尚,亂箭射死楊七郎;(橋扛-花橋,用兩根槓兩人抬行)
三字壹字階座層,山東買馬識賢人,三婆良劍薛仁貴,馬失土泥李世民;
四字壹字象皮箱,江中搭渡王天章,落江遇著李存孝,鐵竹篙掗彎沒主張,
五字壹字兩平平,十八寡婦進南蠻,拍里南蠻十八座,曹操兵馬下江南,
六字壹字頭頂當,趙匡胤買劍斬鄭綱,鄭綱馬背約反皇城,幼妃太死半路當;
七字壹字七連連,李鐵做細爛腳田,呂洞賓出門愛吃酒,劉海自細喜釣蟬;(李鐵指李鐵拐,劉海戲金蟾)
八字壹字八拚邦,賢帝得道五行山,腳踏龜蛇手拿劍,身穿黃袍八卦衫;
九字壹字九撓腳,歹庭找柴轉回家,日日趕去當街賣,五十四歲老人中探花。
十字壹字假攔搓,東海洗湯是哪吒,拍死龍王三太子,抽筋剝皮轉回家。
註:該首民謠把“一到十“字形”用生活中常見事物來比喻,併兼以點出歷史人物故事。為朏頭五十年代少兒最愛吟唱的福州話民謠。
十二生肖歌”與“十字歌”形式相似,也是少兒啟蒙歌謠:
第一生辰鼠食瓜,要問花名茉莉花,欲找古人有三個:金童玉女樊梨花;
第二生辰牛犁田,要問花名蓬藕蓮,欲找古人有三個:武松武大潘金蓮;
第三生辰虎上山,要問花名是牡丹,欲找古人有三個:薛麒薛猛薛丁山;
第四生辰兔月當,要問花名是扶桑,欲找古人有三個:哪吒楊戩土行當;
第五生辰龍上天,要問花名是水仙,欲找古人有三個:青蛇白蛇對許仙;
第六生辰蛇落池,要問花名是布籬,欲找古人有三個:張飛劉備關老爺;
第七生辰馬上洲,要問花名是香椒,欲找古人有三個:馬騰馬岱對馬超;
第八生辰羊牧良,要問花名是海棠,欲找古人有三個:楊四楊五楊六郎;
第九生辰猴抱桃,要問花名是核桃,欲找古人有三個:八姐七妹楊令婆;
第十生辰雞落椆,要問花名是石榴,欲找古人有三個:子胥專儲剌王僚;
十一生辰犬看門,要問花名是香椽,欲找古人有三個:蕭何韓信和張良;
十二生辰豬吃泔,要問花名是長春,欲找古人有三個:羅藝羅成和羅通。

華僑之鄉

早在明朝時期,朏頭邵姓就有”走南洋“的習慣,所謂”走南洋“即去海外謀生之意,現在朏頭三百多戶人家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國外定居。世界各地凡有華僑聚集的場所都能見到朏頭邵姓的人。據統計,現在海外生活的朏頭邵姓人數比目前朏頭村的人口還多。散居世界各地的華僑始終不忘家鄉的發展,他們希望能常常聽到家鄉變化。可苦於這個歷史古老的村莊,卻居然在網上難以查到信息,有點惆悵。他們還希望能把他們小時候見到的宗譜加以完善,讓他們也能時常在這讀到,教他們的兒孫永不忘本、永不忘祖!這些願望促使很多朏頭學子蒐集散失資料,或某天交由一個有文化人來做成這事。

海軍傑出人士搖籃

在朏頭村田地里曾有一塊叫”士嶺“的小山包,別看這個小小的人工小山包,卻是中法戰爭中馬江海戰犧牲的中國海軍戰士埋葬的地方。傳說當時血染閩江,朏頭村民全村出動在江邊打撈烈士屍休,並選擇了最好的一塊田地讓他們入土為安。
 

舊“士嶺”現改建和平公園樹立著這些英烈的記念牌舊“士嶺”現改建和平公園樹立著這些英烈的記念牌

 這地方現在已改建成”和平公園“,公園內樹立著一座這些英烈的記念牌。
從福州馬尾港圖志(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專著)和朏頭邵氏宗譜查得:
邵連科,朏頭人,福建水師提督。
邵德康,朏頭人,長門炮台台長和許多朏頭海軍戰士,他們中大多數都在馬江海戰中英勇戰鬥,壯烈犧牲。
蒼蒼鼓山,泱泱閩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朏頭子弟就讀於福州船政學堂也不乏其人。民國2年10月,船政後學堂改稱為福州海軍學校。民國35年即1946年,福州海軍學校始併入青島海軍學校。在這期間就讀於福州海軍學校的朏頭學子有數十人,如邵祥龍、邵仕番、邵仕梁、邵仕耕等等也參讀了培訓班,解放後邵仕耕首任福州上游造船廠廠長。
許海軍對朏頭邵姓也有”遺傳“吧,這村莊僅僅上千人口,就有不少人在海軍中任要職,據不完全資料有:
林元銓,馬尾朏頭人,海軍中將;
邵依紀,朏頭人,海軍上校;
邵力恆,朏頭人,海軍上校;
邵自治,朏頭人,解放軍青島海軍學院大校等人。

有關參考資料

[馬尾區志]
朏頭邵氏宗譜
福州地方志之馬尾區
福州馬尾港圖志(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專著)
馬尾區檔案館資料
福州市志•人物傳》
以及朏頭老人口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