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門炮台

長門炮台

長門炮台(英語:Changmen battery;在中法戰爭中被法國艦隊稱作Fort Blanc,意為白堡),位於福建省連江縣琯頭鎮長門村電光山上,此處為閩江出口北岸,與南岸金牌山夾峙,扼守閩江口最窄處,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最大的炮台,始建於明崇禎年間。

基本信息

歷史

為長門炮台擊傷的法國艦隊拉加利桑尼亞號裝甲巡洋艦,排水量4585噸為長門炮台擊傷的法國艦隊拉加利桑尼亞號裝甲巡洋艦,排水量4585噸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長門電光山與金牌山同時建炮台。在長門相繼設有提督統領衙門、校場、兵營。嘉慶八年(1803年),增建黃霞寨炮台。光緒六年(1880年)長門為閩口要塞總台部,統轄閩口各炮台兼帶陸營。主炮台設長門電光山,營壘為圓形建築,牆高12米,厚1.5米,周長近300米,占地50畝。炮台共安裝德國和英國造的大炮5門,配官兵145名,並有探照燈裝備,供夜間監視,配兵10名。光緒七年(1881年)又增建禮台,用以酬答各國軍艦禮儀,裝有德國克虜伯大炮9門,官兵129名。清政府為了加強東南沿海的海岸防禦設施,曾從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購買了四門280毫米後膛海岸炮,設定2門於長門炮台(現已無存)。廈門胡里山炮台亦有2門,現尚存一門,此炮為世界上現存的十九世紀製造的最大海岸炮。
長門炮台長門炮台
1884年的中法馬江海戰中,付出巨大人員傷亡與戰力損失後,擊傷排水量4585噸的法國艦隊拉加利桑尼亞號(LaGalissonniere)裝甲巡洋艦。炮台隨後為法軍艦隊摧毀。嗣後清廷詔建昭忠祠和張剛勇專祠,以祭祀陣亡將士。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廷又在主炮台左側增建劃鰍港炮台,安裝大炮7門,配官兵150名。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主炮台右方碼頭附近,增建水雷營,安裝電控水雷和旱雷,配官兵108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設講武堂和目兵講習所,輪訓各炮台官佐和士兵。翌年,長門炮台創辦閩口要塞炮科學堂,至宣統元年(1909年)停辦,前後畢業生共100名。

抗日戰爭中,長門炮台參加對日作戰,屢遭日軍轟炸。1941年4月,日軍占領炮台後,運走火炮,炸塌炮台,燒毀營房。

現狀

1991年4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長門炮台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位列其中。福州市人民政府也將長門炮台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基地。儘管位列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但是長門炮台由於缺乏維護修繕,有大量的人為破壞,嚴重影響其原有風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