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珠炮台遺址

魚珠炮台遺址

魚珠炮台遺址位於黃埔區魚珠廣州港務監督站內。包括魚珠、獅腰、獅山等炮台,分別建於清光緒十至十一年(1884~1885)。山頂上有3處近代炮台,當時山崗形似一條魚,在魚口前有一塊岩石圓石珠,故稱魚珠炮台。現因開路,珠岩已削去大部分,炮台現存一大一小。


結構

魚珠炮台遺址魚珠炮台遺址
魚珠台是由一條較完整的梯級小路環山而上。炮台大門面向西北方向,水泥蓋頂,在壁拱紅磚中鑲嵌著一個長約2.2、寬約0.6米的花崗石門額。石額正中間鐫 刻“魚珠台”3個楷書大字;右邊用楷書鐫刻“光緒十年仲夏吉旦”,左邊用小楷鐫刻“兩廣總督張、廣東巡撫倪、記名總兵銳勇巴圖魯邦督造,繪圖監造同知銜陳 柴熙”等字樣。大門邊各有一個高達3.6米的下寬上窄有豎條裝飾線的水泥圓柱。門高約4、寬5.6米,裡面巷道洞口寬約3.29.高約2.25米。現狀完整,但已被封死。
現存的大炮台的形狀呈扇形,周6約28.6米。整個炮台向東南方向傾斜,東南方向高2.22、西南方向高約2.仍米,炮台凹下去高0.5、長3.8米的地方為炮口,炮口向東南方向。炮台內外都是鋼筋水泥結構,台內周圍牆上分別有11個高95。寬36厘米的藏彈洞,有11個固定炮身的固定環。炮台的東北方向緊貼牆內有1個上寬0.75、下寬0.58米的10級台階。西南方向有個藏兵洞,洞口貿3.29、高2.25米。洞內壁拱均是紅磚結構, 走道兩壁是水泥批盪,地面是水泥地,兩邊有流水溝並向下傾斜。走道是呈三叉形的。一條是南北走向,另一條是從東西轉為南北走向。南北走向一直通巷道口,走道上有1個氣孔,全長 913.4米。從東西轉為南北走向中的東走向一段,全長24.6米,走道右邊有7個藏兵室(按順序排里一7室)其中1室和2室之間有門相通,出入口是在 2室,l室靠走道方向有1個扇形窗,l室和2室之間有個三角形氣窗;3室和4室之間也有門相通,但又各自有門還走道;5室和6室之間共用1個與走道平行的通道,進入通道後再分兩,兩室之間又有相通;7室是單獨l個紅各室頂上都有氣孔。自7室之後走道備轉南北走向,全長約12米,在走道的左邊有兩個相通的藏兵室(現門已封人民室又各有門通走道,走道的盡頭通向多一個炮台(現填平地全東西轉南北走向的走道頂上共8個氣孔。整個藏兵洞囹著山勢的起伏而建造,環繞炮台大半圈現狀保存完好。
距大炮台約13.3米的小炮台,方位和形狀與大炮台基本相同,只是沒有藏兵洞,也不與大炮台相通,單獨有兩個一大一小的出口,已封死。

歷史事件

魚珠炮台遺址魚珠炮台遺址
1921年10月8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孫中山提出的北伐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卻勾結直系軍閥吳佩孚,反對北伐;聯合湖南督軍趙恆惕,阻止北伐軍入湘;暗殺堅定擁護孫中山和支持北伐的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鏗;並以辭去各項職務相要挾。民國11年4月21日,孫中山免去陳炯明內務部長、廣東省 長、粵軍總司令職務,專任陸軍部長。5月初,孫中山赴韶關指揮北伐。當北伐軍由粵入贛之際,陳軍葉舉等部開抵廣州,要求孫中山恢復陳炯明被免各職,並撤銷 廖仲愷、胡漢民等人職務,以“清君側”,“除宵小”。6月1日,孫中山由韶關北伐軍大本營返回廣州坐鎮,胡漢民留守韶關。
15 日,陳軍葉舉、熊略洪兆麟等將領在廣州白雲山總指揮部召開軍事會議,策劃圍攻總統府。當日下午,總統府獲悉陳軍圖謀叛亂情報,孫中山始則表示懷疑,直到 圍攻總統府的陳軍已開始調動,才令衛士隊做好迎擊陳軍的準備。16日3時,陳軍逼近觀音山時,孫中山才在秘書林直勉等再三苦勸下,離開總統府。此時,洪兆麟部4000餘人包圍了總統府,並開始攻擊。總統府衛士隊和警衛團依託觀音山有利地形,頑強抵抗,擊退洪部多次衝擊,殲敵300餘名。10時,葉舉部1000餘人增援,亦未逞。相持至12時,陳軍見步兵進攻無效,乃以炮轟擊,並用煤油焚毀孫中山住所粵秀樓。14時,陳軍攻入總統府。堅持留守總統府的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此時由衛士護衛,突圍脫險。  
魚珠炮台遺址魚珠炮台遺址
孫中山撤離總統府後,經永漢路(今北京路)、長堤,安抵海珠海軍司令部,與海軍司令溫樹德同登楚豫艦,17日轉登永豐艦。當日,孫中山親率永豐、永翔等7艦自黃埔駛向白鵝潭,沿途向叛軍進行炮擊,並令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所部策應海軍,討伐陳軍,收復廣州各要地,又令廣東省長伍廷芳以總統府外交部總長名義照會駐穗各國領事,嚴守中立。魏邦平見叛軍勢大,投機觀望,以中立自居,魏部旅長陳章甫又被陳軍收買,海軍孤立無援,各艦乃經二沙頭,返回黃埔。19日,孫中山電令李烈鈞、許崇智等入贛北伐軍回粵平叛。29日,蔣介石自滬抵穗,登上永豐艦, 協助孫中山與叛軍作鬥爭。7月8日,海軍司令溫樹德為陳炯明收買,率艦隊中噸位最大的海圻海琛三艦叛離黃埔。9日,魚珠炮台陳軍鍾景棠部襲擊長洲炮台長洲要塞司令馬伯麟率部應戰,不料,海軍陸戰隊司令孫祥夫叛變,引敵登入,長洲炮台失守。孫祥夫復率部攻擊孫中山座艦永豐號。楚豫、同安等艦奮勇反 擊,始將陳軍擊退。因長洲炮台失守,永豐等艦處境艱險。孫中山於當日率各艦自黃埔移泊新造河面。10日,又率各艦由新造駛往白鵝潭。途經車歪炮台及東塱、 南石頭等陳軍陣地時,陳軍以重炮阻擊艦隊通過。孫中山指揮各艦還擊,急駛而過,進泊白鵝潭。各艦均受微傷,孫中山座艦永豐號連中6彈,傷亡10餘人。19 日,叛軍又於永豐艦旁布設水雷並引爆,但未造成傷害。  
7月中下旬,由返粵平亂的北伐軍在粵北同叛軍展開激戰,初時互有勝負,因勢大,加之北伐軍內部分化而告失敗。8月3日,北伐軍領導人於南雄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東、西兩路撤退。粵軍第二軍、李福林軍經江西進入福建;滇軍 及陳嘉等部經湘南進入廣西。至此,討伐陳炯明叛亂宣告失敗。孫中山遂於8月9日乘艦離穗,經香港赴滬。15日,陳炯明自任粵軍總司令

炮台遺址

魚珠炮台遺址魚珠炮台遺址
遺址在魚包門鎮魚包門圩西側海邊,炮台的大門面向西北方向,水泥蓋頂,在壁拱紅磚中鑲嵌著一花崗石門額,石額正中間鐫刻“魚珠台”三個楷書大字。炮台原共有三個炮位,但其中一個炮位已填平,現存一大一小。現存炮位均呈扇形,藏彈洞、藏兵洞、走道等也基本保存完整。

製造過程

魚珠炮台遺址魚珠炮台遺址
炮台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光十四年(1834)紳士林光佩重修。炮台四周牆體長119米,高 4.5米。全部為灰沙夯築。內設駐兵營房13間。這是為防倭寇搶掠而建的。清鹹豐年間,曾為黃履恭領導的海豐農民起義軍占領達數月之久。 炮台西南臨魚後門海,因海潮常年沖刷,營房和部分炮台牆體已倒塌,且浸泡在海水之中。東南、西北二面牆體保存較好。

歷史意義

魚珠炮台遺址魚珠炮台遺址
在魚珠炮台東北方向有獅山獅腰炮台兩座,西南方向有蟹山炮台1座。 魚珠炮台前臨江處還有3座,因建港務監督站宿舍,已被拆毀。這些炮台形制與魚珠炮台基本相同,但規模較小,而且保存不及魚珠炮台完整。其中魚珠台、獅山台是光緒十年(1884年)仲夏建的,獅腰台是光緒十一年(1885年)孟夏建的,蟹山台是光緒十一年(1885年)立夏建的,蟹山台的炮已收藏在廣州博物館。蟹山、魚珠、獅山、獅腰等炮台分建於3座山崗上,形成了一個三足鼎立的陣勢,它與長洲、沙路等地炮台構成了長洲要塞,是繼虎門炮台後從海路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文物見證

魚珠炮台遺址是黃埔區(西部)主要文物古蹟之一,於1993年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等級 地點簡介
魚珠炮台遺址市級黃埔區港務監督站內 近代炮台遺址
蟹崗炮台遺址市級蟹山公園內近代炮台遺址
牛山炮台遺址 市級文沖船廠生活區內 近代炮台遺址
橫沙書香街市級橫沙村明清時期古建築群
烏涌清官兵合葬墓市級文沖船廠內 清代愛國官兵墓葬
萬人坑市級文沖船廠生活區內 日軍屠殺中國軍民的地點
莊有恭墓市級文沖飛鵝嶺清代狀元墓葬
周氏大宗祠內控大沙鎮茅崗村明清古建築,附近是著名景點“茅崗鶴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