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雉

百雉

百雉,漢語辭彙。 拼音:bǎi zhì 釋義:指城牆的長度達三百丈。是春秋時國君的特權。雉,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詞目

百雉

拼音

bǎi zhì

注音

ㄅㄞˇ ㄓㄧˋ

引證解釋

1、指城牆的長度達三百丈。是春秋時國君的特權。雉,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禮記·坊記》:“都城不過百雉。” 鄭玄 註:“雉,度名也,高一丈,長三丈。”

《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杜預 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

《史記·孔子世家》:“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大夫祭足諫曰:‘不可。天無二日,民無二君。京城有百雉之雄,地廣民眾,與滎陽相等。況共叔,夫人之愛子,若封之大邑,是二君也,恃其內寵,恐有後患。’”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孔子曰:‘欲制之,先明禮制。古者臣無藏甲,大夫無百雉之城,故邑宰無所憑以為亂。子何不墮其城,撤其武備?上下相安,可以永久。’ ”

2、指宮城圍牆長三百丈。

唐太宗 《帝京篇》之一:“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

3、借指城牆。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雲梯乘於百雉之上,皓刃交於象魏之下。”

唐 劉禹錫 《機汲記》:“予謫居之明年,主人授館於百雉之內。”

唐 韓翃 《寄贈虢州張參軍》詩:“百雉歸雲過,千峯宿雨收。”

唐羊士諤《西川獨孤侍御見寄七言四韻…翰墨都捐逮此酬答誠乖拙速》:百雉層城上將壇,列營西照雪峰寒。文章立事須銘鼎,談笑論功恥據鞍。

唐 羅隱 《息夫人廟》:百雉摧殘連野青,廟門猶見昔朝廷。一生雖抱楚王恨,千載終為息地靈。

明 高攀龍 《王侯祠兩廡記》:“當寇之熾也,百雉而外,白骨矣。”

清 陳夢雷 《泉郡夜半聞警》詩:“細柳軍威肅,金墉百雉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