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瑪》

《益西卓瑪》

《益西卓瑪》,中國電影,由謝飛執導的經典西藏題材故事片,是一部很有人情味、很有地方特色的電影。

基本信息

影片介紹

《益西卓瑪》《益西卓瑪》

暑假,達娃回拉薩看望多年不見的姥爺和姥姥,正遇到姥爺病重、去世。在看護病人和料理喪事的過程中,姥姥益西卓瑪給她講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講述了五十年來,她與三個男人的愛恨恩怨……

丈夫加措年輕時候是個魁梧彪悍、樂觀幽默的個康巴趕騾人。在一次販運的行程中,他的魂兒被洛嘎村會唱情歌的姑娘益西卓瑪鉤住了。洛嘎莊園的少爺貢薩早已看上了益西,並想長久地霸占她。加措不畏權貴,大膽地將益西搶走成婚,以他強壯的生命烈火與樂觀幽默的風采,帶給了益西一生少有的一段美好、浪漫的時光。但是,加措放浪無羈、居無定所的性格,使益西又回到了莊園少爺的身邊。

五九年的政治風波中,少爺貢薩隨十三世達賴的隊伍逃走時,強迫帶走了他們的小兒子,說是他的血脈。加措不能忍受益西長期欺瞞著自己去做少爺的情人,一怒之下,帶著大孩子,回康巴老家去了。

幾年過去了,當益西卓瑪得知遠方的丈夫加措重病的訊息後,立即踏上千里尋夫的艱難征途。在她貧困交加,疾病纏身時,遇到了多年不見的喇嘛桑秋。

《益西卓瑪》《益西卓瑪》

桑秋是益西卓瑪生命中的第三個男人,是她永遠的精神戀人。他們從小是鄰居,青梅竹馬一塊長大。桑秋八歲入寺做了喇嘛,仍舊喜歡同益西卓瑪玩,因為她是個金嗓子,唱歌又尖又亮。少年時,益西第一次跟桑秋學會了認字和唱情詩;在青年桑秋決心斷絕塵緣、獻身佛業受戒後,從此二人僧凡隔絕。這次相見時,正值文化革命中,寺院宗教被禁,桑秋也被迫還俗。兒時的情誼和患難中的相助,使他們處於靈與肉、情與理的衝突熬煎之中。最後,桑秋陪伴著益西走過艱難路程,鼓勵益西去與丈夫合好,表示自己仍將永遠獻身佛業。

達娃知道了姥姥的心事,在病重垂危的姥爺加措要求下,暗地聯絡,讓早已回國定居、身任政協委員的老年貢薩來到家中與益西見面;讓已成為格西大師的桑秋喇嘛來為自己轉世念經。幾十年的滄桑恩怨,幾十年隔絕後的相見,令四位老人悲喜涕淋,感慨萬千,激動不已。

在加措靈柩超渡、停放七日,他的靈魂和肉體即將離開人世的前夕,益西卓瑪老人也伏在他身上安詳地逝去了。

人生是個永遠講不完的話題。

益西卓瑪老人一生的婚戀恩怨經歷並不特別,在人類各民族、各時代的生活中,常常都會遇到。但是,半個世紀以來西藏地區從農奴制到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遷;藏民族獨特的宗教文化,對命運與輪迴的信仰的人文精神,卻使她的故事飽含了豐富、獨特的審美價值。

導演介紹

《益西卓瑪》《益西卓瑪》

姓名:謝飛

國籍:中國

生日:1942年8月14日

出生地:陝西延安

籍貫:湖南寧鄉

學術頭銜: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常務副會長

中國電影評論協會理事

主要作品:

《我們的田野》彩色寬銀幕故事片,任導演與編劇之一,1983

《湘女蕭蕭》 彩色寬銀幕故事片,任導演之一,1986

88年法國蒙坡里埃電影節“金熊貓”獎

88年西班牙聖塞巴斯提安電影節“唐吉柯德”獎

93年“生力杯”人道主義電影獎

《本命年》  彩色故事片,任導演,1989

獲90年第40屆柏林電影節傑出個人成就銀熊獎

90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世界屋脊的太陽》 彩色寬銀幕故事片,任總導演,1991

獲1991年政府優秀影片獎

《香魂女》  彩色故事片,任編劇兼導演,1992

獲93年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93年政府優秀影片榮譽獎

93年上海電影影評人十佳電影獎

93年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最佳編劇獎

93年美國芝加哥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93年香港金像獎十大華語片獎

99年法國亞洲電影節公眾大獎

《黑駿馬》  彩色故事片,任導演,1995

獲95大學生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

95年加拿大蒙特婁19屆世界電影節最佳導演

最佳音樂藝術成就獎。

95年上海"文匯報"影評人獎最佳影片獎與最佳導演獎

96年俄羅斯第五屆聖彼得堡電影節組委會特別獎

影評

《益西卓瑪》《益西卓瑪》

如果從別的方面——譬如反映那個時代的生活,或者是探討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反差,又或是批判性倫理觀念——》不出發來理解這部片子,《益西卓瑪》不是一件好的藝術品。而且,該片的劇情也不緊湊,結構也嫌散漫,例如,益西卓瑪與桑秋喇嘛之間的關係,甚至益西卓瑪的孫女的那段迷離的網路戀愛與整個劇情看起來都是游離的,……這些給觀眾造成了風格不統一的印象。……但這齣戲還可以有更完滿的解釋嗎?

有的。假如我們肯以一種更為寬容的愛的觀念來看這齣戲,那么我門的心靈一定會擁抱益西卓瑪的,甚至於貢薩少爺。現在我們不妨先從劇中一個細節說起。

相信看過這部片子的人都能記起劇中這么一個場面:在昏暗的燈光下,益西卓瑪——一個農奴姑娘,唱起了美妙的歌,而貢薩少爺則在一旁和唱:不可思議的一幕!這與《罪與罰》中那個經典的場面幾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營造了一種很奇異的渾然(好像不能用和諧)的感覺——在歌聲中(好比拉斯柯爾尼科夫索尼雅在聖經前),人與人的對立關係消融了,人的靈魂的尖銳稜角被撫平了,——導演在這裡並沒有意思——一點意思也沒有要表現農奴主與農奴這兩個階級的對立關係,——當然,他不能否認這兩種關係的歷史存在——而他主要傳達給觀眾的是作為個體的兩個人被包容在一種出於人類天性的、原初的愛之中,因此他們焦慮的靈魂在此刻是無比欣悅的,相對於階級關係的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來說,這種愛的存在是永恆的,本原的——導演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這種愛出發,最後仍然要以其為終結,——而非鬥爭式的或上帝般的虛無。

《益西卓瑪》《益西卓瑪》

圍繞著這樣的主題,導演在每寸膠捲上都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他對加措與益西卓瑪之間的關係以及桑秋喇嘛的關係處理便是從不同側面來深入,以達到從寬度和縱度的開與掘。益西卓瑪與她生命中三個男人的關係是愛的不同表現,它們都是統一於無所不包的愛之中的,而人與人也在其中得到淨化和升華。只有在加措與益西卓瑪之間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愛情,——當然不只有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這樣單薄,他們還有夫妻間的情義——後來的“千里尋夫”一節便是這種情義轉化的結果,但仍以兩人間深厚的情愫為依託。

比較難以理解的是益西卓瑪與貢薩少爺兩人纏夾不清的關係。一般來說,人們很難接受他們兩人之間也會有“愛”的存在,多數人注意的是他們的非道德關係。對於習慣了狹義上的愛來說,這的確難以想像,但我認為,愛是不表現道德的,愛要逃避道德——愛與道德在人生不同領域各自開花結果,誰也不妨礙誰。要緊的是,觀眾須明白這種愛一刻也沒有脫離西藏人那要虔誠的宗教背景,雖然導演已經在力求避免一種明顯的宗教風格,但事實上這齣戲的骨子裡卻是地道的“宗教式”的!

最後要補充的一點是,影片採取了回憶的手法,這不完全是要增加情感的深度需要,而是要體現人們對往事的超越性,因為在這種情景中的人才能更加深沉地體驗那種愛的深沉與寬博——

愛無處不在,愛無時不在。愛在,人在;愛忙,人忙。

——益西卓瑪是有福的,因為她與愛同在。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展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目前中國的電影題材出現了枯竭的跡象,對少數民族題材的挖掘,無疑會為中國電影注入新的活力,促進電影事業的全面繁榮。
《靜靜的嘛呢石》
《五朵金花》
《阿詩瑪》
《花腰新娘》
《香巴拉信使》
《買買提的2008》
《冰山上的來客》
《婼瑪的十七歲》
《劉三姐》
《走路上學》
《紅河谷》
《蘆笙戀歌》
《紅河》
《東歸英雄傳》
《益西卓瑪》
《孔繁森》
《青春祭》
《鮮花》
《綠草地》
《傲蕾·一蘭》
《聖地額濟納》
《卡德爾大叔的日記》
《草原晨曲》
《阿娜爾罕》
《達吉和她的父親》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農奴》
《額吉》
《天山的紅花》
《景頗姑娘》
《從奴隸到將軍》
《獵場札撒》
《現代角鬥士》
《騎士的榮譽》
《絕代》
《天上草原》
《鍬里奏鳴曲》
《錫林郭勒·汶川》
《尋找劉三姐》
《背上歌聲去遠方》
《牧人之子》
《美麗家園》
《爾瑪的婚禮》
《神秘的旅伴》
《尼瑪的夏天》
《哈森與加米拉》
《松贊乾布》
《騎士風雲》
《風雪狼道》
《孔雀公主》
《草原上的人們》
《金沙江畔》
《不當演員的姑娘》
《內蒙人民的勝利》
《愛在他鄉》
《奴隸的女兒》
《暴風中的雄鷹》
《摩雅傣》
《阿凡提》
《同心》
《最後的獵鹿者》
《應聲阿哥》
《黑駿馬》[電影]
《斯琴杭茹》
《藍色騎士》
《我們的嗓嘎》
《悲情布魯克》
《滾拉拉的槍》
《長調》
《季風中的馬》
《天脊》
《索蜜婭的抉擇》
《金玉姬》
《賽音瑪吉克的兒子》
《青檳榔之味》
《五彩路》
《吐魯番情歌》
《羌笛頌》
《成吉思汗的水站》
《浪漫的心》
《雲上太陽》
《荒漠中的獅子》
《蔚藍色的杭蓋》
《俄瑪之子》
《勐壠沙》
《走向太陽》
《尼瑪家的女人們》
《祖國啊母親》
《孔雀飛來阿佤山》
《心跳墨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