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婼瑪的十七歲》

《婼瑪的十七歲》

《婼瑪的十七歲》是2002年章家瑞導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向人們講述了生活在紅河哀牢大山深處17歲少女婼瑪的一段美麗的青春故事,說出了年輕人對愛情的執著和幻想。本片由楊志剛、李敏主演。

基本信息

簡介

《婼瑪的十七歲》《婼瑪的十七歲》

一個17歲的哈尼族少女諾瑪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聽到從城裡打工回來的小夥伴講城裡的事情後,她十分嚮往城裡的生活,想像城裡人一樣,不用爬坡就能坐電梯升到高高的地方。青年阿明在鎮上開照相館,他發現很多遊客都喜歡和諾瑪合影,就帶諾瑪來到哈尼梯田,專門與觀光客合影留念。諾瑪帶著一臉純真燦爛的笑容,穿著漂亮的哈尼民族服裝,吸引了遊客的目光,遊客們紛紛要求與她合影留念,阿明大賺了一筆合影費。他答應諾瑪一旦賺夠了錢就帶她到城裡坐電梯。諾瑪嚮往著外面的世界,並在與阿明的合作中漸漸愛上了阿明。阿明因交不起房租被房東趕走,準備離開小鎮,諾瑪提出跟他一起走。阿明非常吃驚,卻還是跟以前的女友一起走了,令諾瑪非常傷心。一天,諾瑪意外收到阿明寄來的一本雜誌,雜誌封面正是她,燦爛的笑容終於又回到了她的臉上……

幕後製作

影片向人們講述了生活在紅河哀牢大山深處17歲少女婼瑪的一段美麗的青春故事,說出了年輕人對愛情的執著和幻想。影片呈現給觀眾一個非常真實的雲南和不加任何修飾的少數民族生活。該片主要演員幾乎全部是非職業演員,女主角婼瑪的扮演者是來自紅河縣一中的一位地道的哈尼族高中女生,影片還大膽地採用哈尼族語對白來增加原生態的異域文化感。該片在韓國釜山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展映,獲得國際電影人的高度讚譽,美麗的哈尼梯田真實的民俗風情帶給觀眾深刻印象。

進軍釜山電影節

《婼瑪的十七歲》《婼瑪的十七歲》

2002年11月17日,一部由雲南人自編自演自拍的電影《婼瑪的十七歲》,將赴韓國2002釜山電影節參展。《婼瑪的十七歲》是一部以優美的元陽風光與動人的故事情節相結合的藝術影片。10月中旬,《婼瑪的十七歲》參加了在無錫舉行的第十一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國產新片展,獲得了最新優秀參展影片獎,並被選中入圍參賽下一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韓國2002釜山電影節選片人朱正賢看過此片後,認為該片真實動人,有實力衝擊釜山電影節,把該片列為參展影片,向全世界介紹元陽梯田風光及悠久的哈尼族文化。

評價

美籍華人盧燕女士對《婼瑪的十七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表示將全力推薦該片到美國和其他電影節。她還與該片製作單位雲南良黎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達成共識,將聯合推出下一部新片《走近香格里拉》 ,據悉,今年年底盧燕女士將親往麗江、迪慶選景考察。據悉,《婼瑪的十七歲》明年還將角逐柏林電影節,目前已引起國內外影視界的重視,華誼兄弟太合影視紫禁城影視等國內幾家頗具實力的發行商也爭著代理發行,前景十分看好。

《婼瑪的十七歲》《婼瑪的十七歲》

祝琳媛 星檔案
描 述:味道女人
姓 名:祝琳媛
拼 音:zhulinyuan
生 日:01-01
現住地: 北京
籍 貫: 北京
民 族:漢族
年齡段: 中年(36-59)
國 籍: 中國
語 言:國語
特 長:表演
職 業:影視演員

相關評論

《婼瑪的十七歲》《婼瑪的十七歲》

影評一: “它的美麗是一種未經雕琢的自然呈現,也許略顯粗糙、稚拙,但卻純粹得令人心動,讓人神往。”用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影片《婼瑪的十七歲》未必全面,但卻絕對是無可厚非的。
這是一部表現當代少數民族少女婼瑪純真懵懂愛情的故事,影片除了自然地把哈尼族的日常生活、風俗以及信仰滲透到了情節和人物之中。吸引我們的還有那些貫穿全劇始終,頗具人性的東西,比如織布機的聲音,它代表了傳統的哈尼人的文化,當然還有背簍、木樓梯、民歌,它們和梯田一樣不僅是環境的交代和點綴,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的升華。於是當我們看到這個偏僻小鎮上顯眼的柯達照相館、婼瑪隨身聽里不時響起的恩雅的樂曲……這些處處洋溢著原始與文明和諧統一後的結晶時,唯一的感覺只有完美和流暢。
 
人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影片的開頭就處理相當巧妙,主人公出場的同時還帶出了第二主人公——梯田。類似的鏡頭在之後又出現了多次,頗有些許詩意的梯田、田野給人的感覺似乎就像哈尼人打開的一扇門,來觀望眼前這個世界。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畫面概括了影片的主題——現代文明對這個民族,特別是對婼瑪的衝擊。說到這似乎就不能不提到婼瑪的扮演者李敏,從1500名“婼瑪”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李敏是紅河南岸土生土長的哈尼族姑娘,在被導演選中前,李敏從未出過遠門,但她卻始終都在以一種理智、平和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機遇。也許是紅河縣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觀和哈尼人獨特的農耕生活、純樸的民風民俗賦予哈尼姑娘李敏天然的藝術細胞,在《婼瑪的十七歲》里,純樸的李敏用心把在貧困中長大,又不安於像奶奶一樣一輩子清貧地守在火塘邊的婼瑪演繹得天然而逼真,把改革開放大潮中現代哈尼族年輕人的所思、所想、所為刻畫得淋漓盡致。
十七歲的婼瑪,在流溢著古典美的梯田旁長大,但卻對它的美無動於衷,一心憧憬著體驗乘電梯時飛翔的滋味,於是一段令人扼腕嘆息的動人故事拉開帷幕,婼瑪對夢想的執著、對情感的渴望以及對未來的些許迷茫和隱隱擔憂深深打動著人心。但片中最撼動人心的卻是這樣一個鏡頭:在去遊客下車的地點招攬生意的路上,婼瑪坐在阿明的機車后座上幸福的憧憬著賺夠錢去城裡坐電梯的情景,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已經有四五對人舉著照相牌站在那裡……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畫面,但卻是最有力量、最有衝突力的畫面,在揣摩婼瑪心理的同時也引發起你我的思考。

影評二:城市在粗俗中建構,而農人也失卻了本來的純樸,人文環境的流失讓居住沒有了根!

――卡夫卡·陸 (KavkaLu)

哈尼人的心是亮的,不是黑的

――影片台詞

光線從黑暗深處射入,逆光里的少女打開了門,霧靄繚繞遠山,美麗如畫的梯田,雲之南,無論近處、遠方都可以成為風景…哈尼族的梯田成為過多導演的抒情鏡頭,視點的集中說明導演切入面的狹小和對於美的發現的遲鈍。
17歲的哈尼族少女諾瑪和奶奶住在一起,貧困的家境讓她過早地擔起了家庭的責任,每天,她背著背簍去集市賣烤玉米,平淡的日子在鏡頭裡顯現文明的入侵,文化的多元性被長驅直入的公路截斷,城市在粗俗中建構,而農人也失卻了本來的純樸,人文環境的流失讓居住沒有了根!
為了表現質樸,導演選用了非職業的演員,本意可能是希望更加生活化,可是,女主角感覺到鏡頭的存在,表情不夠自然,導演試圖通過城市和鄉村的對比來反映變革期的中國,刻意的劇情在那張燦爛的笑臉上變得尷尬,為了和那美麗的水田有可能聯繫,導演設定了一個蹩足的入點。
有些場景可以看出導演自己的人文品味,將談論城裡電梯的場景設定在少女洗浴,將建牛圈和電梯聯繫起來的導演視角里哈尼少女必然嚮往城市高樓的繁盛。
導演站在城裡人的立場上看待哈尼人,所以他能夠表述的只是浮光掠影,就像阿明女友吸水煙的鏡頭,就像洛霞嫁人的場景,奶奶招魂的情形,只是民俗的獵奇。走進生活需要的是一種真正的接近和傾聽,這在快餐時代顯然做不到。 人永遠在異地成為他者,只能在表面上描摹異鄉的場景。 阿明和莉莉,以及阿明和諾瑪的故事叫做編劇,就如阿明到諾瑪家奶奶要讓諾瑪上樓取物,後面弱智的情節連國小生都可以猜到。摩托可以通向城裡,但是摩托無法帶著心飛翔,恩雅的音樂在這裡只是背景,坐在摩托後面的諾瑪是導演給了她微笑,似乎嚮往塵囂是每個山里人的心愿。這種城裡人的一廂情願在反映農村題材的影片裡比比皆是。其實,生活,只有真正介入生活才是創作的源泉。

相關信息

《婼瑪的十七歲》是部清淡得不得了的電影,神態安靜地流淌了80多分鐘。看之前,儘管有人一再強調該片被稱為 “柏林電影節上中國電影的新寵”,但自認為如此混聲名的影片不少,真正名副其實的卻不多。可是昨日在記者看完該片,內心竟然稍許放下了躁亂與張狂,難得靜謐、舒適了一會兒。
影片看似在講述少女婼瑪的青春萌動,但雄渾壯觀的雲南美景之下,愉悅動心的不是一個暗戀故事,而是在那個相對封閉之地,一顆被淳厚水土澆注的心靈,如何在第一次探知外界的時候,就能天然地以平和來包容顯得糟糕與拙劣的現代文明。婼瑪和她的哈尼梯田、婼瑪奶奶的招魂曲,與帶給婼瑪安慰的恩雅音樂一起,靜悄悄地發生了撫慰的力量。
不論國籍,人們對“婼瑪”魅力的發現殊途同歸。在韓國釜山電影節上,人們稱該片為中國版的《回家》 。柏林電影節主席DieterKosslick也評價說:“我從新的視點看到了真實的中國,這是一部能讓人想很多的影片。”美國《每日綜藝》評價:“這是一部內涵深蘊但淒婉迷人的故事,導演在把握地域文化風情的敘事上,既深刻而又不露痕跡。”美國著名華裔影人盧燕女士評價道:“從電影裡我看到了導演深刻的人文關懷,導演的真誠使得少女婼瑪的單戀平添了哀婉的情愫與寬厚的情懷。”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展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目前中國的電影題材出現了枯竭的跡象,對少數民族題材的挖掘,無疑會為中國電影注入新的活力,促進電影事業的全面繁榮。
《靜靜的嘛呢石》
《五朵金花》
《阿詩瑪》
《花腰新娘》
《香巴拉信使》
《買買提的2008》
《冰山上的來客》
《婼瑪的十七歲》
《劉三姐》
《走路上學》
《紅河谷》
《蘆笙戀歌》
《紅河》
《東歸英雄傳》
《益西卓瑪》
《孔繁森》
《青春祭》
《鮮花》
《綠草地》
《傲蕾·一蘭》
《聖地額濟納》
《卡德爾大叔的日記》
《草原晨曲》
《阿娜爾罕》
《達吉和她的父親》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農奴》
《額吉》
《天山的紅花》
《景頗姑娘》
《從奴隸到將軍》
《獵場札撒》
《現代角鬥士》
《騎士的榮譽》
《絕代》
《天上草原》
《鍬里奏鳴曲》
《錫林郭勒·汶川》
《尋找劉三姐》
《背上歌聲去遠方》
《牧人之子》
《美麗家園》
《爾瑪的婚禮》
《神秘的旅伴》
《尼瑪的夏天》
《哈森與加米拉》
《松贊乾布》
《騎士風雲》
《風雪狼道》
《孔雀公主》
《草原上的人們》
《金沙江畔》
《不當演員的姑娘》
《內蒙人民的勝利》
《愛在他鄉》
《奴隸的女兒》
《暴風中的雄鷹》
《摩雅傣》
《阿凡提》
《同心》
《最後的獵鹿者》
《應聲阿哥》
《黑駿馬》[電影]
《斯琴杭茹》
《藍色騎士》
《我們的嗓嘎》
《悲情布魯克》
《滾拉拉的槍》
《長調》
《季風中的馬》
《天脊》
《索蜜婭的抉擇》
《金玉姬》
《賽音瑪吉克的兒子》
《青檳榔之味》
《五彩路》
《吐魯番情歌》
《羌笛頌》
《成吉思汗的水站》
《浪漫的心》
《雲上太陽》
《荒漠中的獅子》
《蔚藍色的杭蓋》
《俄瑪之子》
《勐壠沙》
《走向太陽》
《尼瑪家的女人們》
《祖國啊母親》
《孔雀飛來阿佤山》
《心跳墨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