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

《牛皮》

生活在北京的一家三口,父親、母親和女兒。一家人的生活都靠一個小店來維持。父母做手工皮具,做完拿到店裡去賣。店裡的生意非常不好,父親不同意打折,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是瀕臨崩潰。父親的生日快到了,離還清債務的日子還遙遙無期。父親已經開始衰老,卻還對未來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二十三個日常生活片段構成這個電影。所有的場景都在他們五十平米的房子裡。

基本信息

劇情

父親經營著一家皮藝店,母親則在工廠負責皮包設計和製作,他們對這門生意傾注了極大的感情和心力,卻仍是經營慘澹,債主會不期而至。父親決定以全店皮具五折的方式促銷,起初似乎還挺有效,慢慢地作用卻不再明顯。母親開始責怪父親的經營方式和能力,平時在別處總是有一套套道理的父親,此時卻無言以對,懊惱地抽自己的嘴巴。家裡家外的波折低落總是會過去,父親和母親還是滿心祈願:從明天,也許就能慢慢好起來吧。平淡甚至細碎的生活細節緩緩鋪展:父親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女兒長高,母女為店裡收成不錯的一天鼓掌歡呼,狹窄的過道里女兒為新的皮包充當模特……生活似乎總是艱難侷促,而三個人的家庭里,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卻在這個過程里捉緊人們的呼吸。

評價

牛皮牛皮

這是一部極端的作品,這種極端的意義,不在於這部作品全部在她自己家裡拍成,兩間狹窄昏暗的小屋,沒有外景;全部演職人員就是她和父母;不在於她的使用設備的極端簡陋,不在於技術上的所謂“極少主義”的外觀。這種極端在於《牛皮》是一部完整的貫徹了一種電影思維的作品,從第一秒到最後一秒毫不動搖、游移。

《牛皮》的影像和生活本身機會無差別的存在,劉伽茵是如此判斷為“故事片”,“有人問我:它看起來非常真實,是怎么拍的?我很無情地告訴他,都是事先計畫好的,我怎樣的時候我爸又怎樣……有隨機成分,但很少。”影片大部分在今年5月間拍攝,但很少有人知道劉伽茵在拍片子,因為拍攝時間只能在深夜。“我從學校回來,媽媽從工廠下班,爸爸從店裡回來,這已經很晚了。坐下來可能吃飯也可能不吃飯,然後談今天要拍哪場戲,要解決哪些問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後講整場戲、講對話、走動,排練幾遍;之後我要開始做攝影的工作。機位比較費勁,因為是在一個可能比一般人家裡都要狹窄的地方。調白、燈、錄音、話筒桿……然後一遍遍拍。從一兩點拍到三點甚至五點,然後六七點就要起。”

其實,《牛皮》在某些意義上是關於“元電影”的,也就是電影這種媒介的力量究竟何在?影像之美首先不在於是對“故事”的追求,在影像之美在拒絕“故事”之後,就完全可以超越“虛構”與“紀錄”之間的邊界,一種“時間”之美就混淆、浸沒、侵蝕了所謂“虛構”與“真實”的界限。

《牛皮》全片全部由長鏡頭構成,全部固定機位、沒有推、拉、搖、移,鏡頭對準著她自己的家的局部,人的動作和身體經常無法完全呈現出來。長時間凝視空間,凝視感情開始生根發芽的空間,是這種長鏡頭美學的本質。阿巴斯的《五》在恢復這種凝視的美學,劉伽茵將自己的電影生涯開端在這種凝視的美學.劉伽茵的攝像機如同一個空間的容器,在框定一個空間後,讓時間在裡面結晶,這種晶體就是情感。

導演介紹

劉伽茵 ,1981年生於北京。高中時代即明確了做電影的決定。《牛皮》是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也是在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現任教於電影學院文學系,已拍攝完成了第二部影片《牛皮貳》。

導演闡述

《牛皮》《牛皮》

堅持生活原態。

堅持冷靜敘事。

敘事

不煽情,不羅嗦,不解釋。

畫面

全部固定鏡頭。

以中遠景為主,不要特寫鏡頭。

畫面保持正常的視覺感覺。

聲音

同期聲。

不要無源的聲音。

不要音樂。

不要配合敘事的聲音。

剪接

切。

不疊,不淡入,不淡出,不閃白,不黑場。

不追求完美。

不追求細微感覺。

把技術層面的技巧降到最低。

只要求在規定範圍內達到標準 。

大陸獨立電影之劇情片

在中國大陸,由於現階段審查的存在,那些不經審查而拍攝的電影,被這些電影製作者自稱為“獨立電影”,而更貼切的稱謂則是“地下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