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筏子

牛皮筏子

牛皮筏子是一種用牛皮胎編組而成的來自民間的“貨船”。筏子的大小由組成的皮胎數決定規模,大型筏由128個皮胎組成,小型由64個組成。大筏子可載重二三十噸貨物,小筏一般載貨10到15噸。皮筏子吃水淺,一般約0.5米,這便有利於在複雜的河道上航行,它不怕觸礁,劃破一兩個皮胎也不影響航行。

簡介

牛皮筏子 蘭州“牛皮筏子賽軍艦”
半個多世紀前初到蘭州不久,便聽到有“羊皮筏子當軍艦,砂鍋里煮著洋芋蛋”的說法,不知是何人首創,但總覺得含有幾分貶意。仔細琢磨起來確也道出了蘭州的特色,其實這正反映出蘭州的優勢:水上運輸特有的運載工具,天下無雙;砂鍋不打、一輩子不漏;洋芋在今天成了銀旦旦,在國內外市場上口碑極佳……
話說遠了。當年我見到那龐大的牛皮筏子時,頓時驚嘆不已,這牛皮筏子賽軍艦啊!在騷泥泉河邊(今小西湖公園處)看牛皮筏子只見那長約二十多米,寬達六七米的大皮筏子,上面裝載著大批貨物,筏上搭有“固固”式帳篷、白布帳篷看起來比南方的烏篷船氣魄多了。在中部有三根木支架中吊掛的雙耳銅鍋,“船員”一邊向鍋里揪著面片、一邊吼著“花兒”,那高亢婉轉的歌聲迴蕩在河面上……一種從未聽過的歌聲,豪邁奔放,瀟灑自由的情景,至今留有美妙的印象。

歷史淵源

“甲板”上的貨物和“船員”的水上生活情景使我發出“牛皮筏子賽軍艦”的感嘆。
騷泥泉早年是蘭州的一大水運碼頭,木排在此解體上岸銷售,牛皮筏也在這蘭州港裝卸貨物,西津路上車馬來往不絕,一派繁忙景象,當年這裡是名符其實的“蘭州港”。
牛皮筏子運輸持續到50年代中期,隨著包蘭鐵路的通車而退出了市場。牛皮筏子的構成與性能
牛皮筏的製作,與羊皮筏基本相同。它用牛皮胎編組而成,但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充氣,在皮胎內用實物充填,在運送產於青海等草原羊毛時,將羊毛填滿皮胎再紮緊胎口,每隻皮胎可裝60公斤羊毛,在無毛可運時便填入稻草麥稈等輕浮物充實扎口。然後用大木椽6根、小木椽40根作骨架將皮胎組連起來,牢牢地縛於骨架下面而成筏。
筏子的大小由組成的皮胎數決定規模,大型筏由128個皮胎組成,小型由64個組成。大筏子可載重二三十噸貨物,小筏一般載貨10到15噸。皮筏子吃水淺,一般約0.5米,這便有利於在複雜的河道上航行,它不怕觸礁,劃破一兩個皮胎也不影響航行。
牛皮筏的行程只有下水而不能“逆水行舟”,在豐水期航行每小時的航速約10公里、每日可行百公里,枯水期平均每小時行6.7公里。大型皮筏有水手10人,小型筏子有6人。牛皮筏運輸
黃河上游的青海甘肅部分地區的草原,畜牧業繁榮、所產皮毛為中下游地區製革和紡織工業的原料供應地,但由於陸路交通不暢、而廉價的黃河水運便應運而興。蘭州的皮筏長途運輸始於清光緒年間(1875年),所運貨物多為皮毛、油料、木材、糧食到蘭州,或經蘭州至寧夏包頭等地;蘭州的瓜果、水煙、藥材,大豆,調料也是主要貨物。到1932年商業性運輸達到鼎盛時期,皮筏多達120餘只。
抗日戰爭開始後,皮筏子運輸重點轉到軍用品方面。抗戰勝利後再轉回商品運輸。共和國成立後,皮筏運輸曾一度得到發展,擁有大型皮筏35個,多次承擔大型機件的運輸任務。1954年至1956年,包蘭鐵路修建及寧夏石嘴山煤礦建設中,由天蘭路運至蘭州中轉的採礦選礦用機械、推土機及部分鋼軌、鋼材等,均由蘭州皮筏子承運。在建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到1958年包蘭鐵路通車後,皮筏子的大規模長途運輸已由鐵路和公路完全取而代之了。
大型牛皮筏子完成了歷史使命,現已蹤影全無,而羊皮筏子在今天成了旅遊的一大特色亮點。皮筏子、水車成為蘭州黃河文化的兩大傑出代表作。
若如今自下川水車岸起漂到水車博覽園,在筏子的帳篷里吃著揪面片、聽著吼花兒、觀黃河風景,那才是古樸無華的風情。
真有此景出現時,蘭州旅遊最風流:何愁遠客匆匆過,金城古趣傳五洲。
牛皮筏子漂黃河 54年來第一艘試水成功
2005年黃河上第一艘“牛皮筏子”試漂成功。這是1951年以來第一艘牛皮筏子在黃河漂流。
74歲的老筏客胡奎老人花10萬元巨資,用一年時間製作的寬1.88米、長4米的西北最大的筏子。13日上午10時許,牛皮筏子從蘭州徐家灣一處河道下試水時,要等到牛皮由原來的白色變成紅褐色,再變成黃色,就可以下水。與羊皮筏子不同的是,這個能容納二三十人的牛皮筏子的船槳要使用刀槳,船槳好似兩把刀,只有一個人來劃,在機械充氣八成之後,其餘的兩成一定要靠人吹,否則會很快沒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