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的日子》

《冬春的日子》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人們的思想發生轉變,商品社會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場改革大潮,似乎正席捲著社會上下每一個角落。蝸居在美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夫婦冬(劉小東 飾)和春(喻紅 飾)多年來過著枯燥、單調、乏味的生活。這兩個高中時代就交往的戀人,早已被程式化的生活磨去激情。然而,隨著改革大潮的到來,他們如死水般的心也開始活泛起來。鬱郁不得志的冬一心將畫作賣到海外,賺取美金;春則和遠在美國的前男友保持聯繫,時刻準備拋棄當下的一切,遠赴異國他鄉開闢一片新的天地。死寂的生活令人絕望,他們的心飛向各自的彼岸……本片榮獲1994年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金亞歷山大獎。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人們的思想發生轉變,商品社會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場改革大潮,似乎正席捲著社會上下每一個角落。蝸居在美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夫婦冬(劉小東 飾)和春(喻紅 飾)多年來過著枯燥、單調、乏味的生活。

這兩個高中時代就交往的戀人,早已被程式化的生活磨去激情。然而,隨著改革大潮的到來,他們如死水般的心也開始活泛起來。鬱郁不得志的冬一心將畫作賣到海外,賺取美金;春則和遠在美國的前男友保持聯繫,時刻準備拋棄當下的一切,遠赴異國他鄉開闢一片新的天地。死寂的生活令人絕望,他們的心飛向各自的彼岸…… 本片榮獲1994年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金亞歷山大獎。

簡介

《冬春的日子》是中國電影最小資產階級的作品之一。前可追比故人郁達夫等,同時代有眾多藝術家們試圖描摹自己的作品。兩個畫家創作、爭吵、散步,時而吃自己煮的飯,也橫躺著無聊。與別人不太交往,與自然若即若離。同時他們是一對情侶,分開不可,不分開也不可。

《冬春的日子》在視覺上令人久久難忘的是它那含而不露的黑白處理,透過情致有度的影調,話語中深含著的人生體味已非彩色所能傳達,單色不僅是被作為象徵,而是作為人生苦樂的一味咀嚼物,再好不過地表達了主人公經歷的悲歡命運。 這是一部探問畫家內心和靈魂狀態的電影,是一部真正散發出畫家氣息和專業素養的電影。這不僅因為銀幕上的兩個主人公本人就是有追求有造詣的青年畫家,尤其因為主人公的煩惱和精神分裂是畫家生涯中最常見最典型的原因:藝術上不被理解和愛的失落。

劇情簡介

《冬春的日子》《冬春的日子》

男女主人公是一對青年畫家。他倆自16歲起就一起上學,讀大學,留校當老師。日子年復一年,就像一對老夫老妻,居住在酷似一座監獄的學校里,卻沒有一個象樣的家,賣畫成了他倆唯一的希望,做愛成了一種義務和樂趣。女的為了從這乏味的牢籠中掙脫出去,聯繫出國的事宜,加上前途渺茫,這些加深了男的對周遭的一切產生了深深的失望和疲倦。後來,女的意外懷孕了,兩人的關係隨之緊密起來。手術後,男的帶女的回東北老家,新的環境似乎短暫地令他倆的生活產生了一些希望。然後衝突又隨之而來,變本加厲。最後女的提前回去,離開了囚禁她的畫室出了國,男的依舊回到舊生活狀態中間,直至瘋了。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註
劉小東 ----
喻紅 ----
—— 婁燁 ----

基本資料

上映時間:1993年

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國語

顏色:黑白

時長:75分鐘

類型:劇情片 倫理片

分級:英國:15

製作公司:Image Studio [中國]

作者簡介

王小帥王小帥

王小帥(Wang Xiaoshuai)中國內地導演,1966年1月1日出生於上海,1981 考入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85 畢業,同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9年畢業於電影學院導演系。青年導演王小帥憑藉其獨特、敏感的電影個性,從他自籌資金拍攝電影處女作《冬春的日子》到新近完成的《夢幻田園》,短短十年間,王小帥開始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電影風格。

《冬春的日子》被BBC評為電影誕生以來的100部佳片之一,同時也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影片;《扁擔·姑娘》入圍1998年坎城國際電影節,角逐金棕櫚大獎;隨後的《十七歲的腳踏車》獲得51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2005年的作品《青紅》獲坎城電影節評審會大獎。新近作品是《左右》,受邀參加2008年柏林電影節最終獲得銀熊獎。

其電影構圖優美精準,造型意識強烈,他始終在運用自己的電影視野擴充我們這個時代中那些被異化,感受到異化或者拒絕異化的人。平時他還參與MTV及電視劇的拍攝。

影片幕後

這部影片拍攝的是一對真實戀人。裡面表現出來的狀態基本也是當時他們的真實狀態。有觀看者懷疑他們後來精神失常(女方),或他們早已分手。

但他們都好好的,並且十多年過去了還在一起。可見即使樹葉和雪花的象牙塔,結實的程度也可能超過想像。 象畫畫一樣拍電影,八十年代中期第五代出道,當時電影學院的主流權威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電影是造型藝術。

所以招生的時候常挑美術比較好的。劉小東的美院附中同學就有兩個招了做導演,王小帥和路學長。當時導演系招生的老師原來是搞表演的,此時卻一手一個拉著他們兩個不放,一連聲囑咐聯考一定努力。

王小帥等人畢業後大致認為鋪上幾十米軌道架上升降機身後跟著幾十個人才叫拍電影,而且要拍都市夜景迷茫。他之後的某位導演系同學拍畢業作業的時候,甚至要求攝影師把一座立交橋徹底打亮。拍電影過程中擺出來的架勢可能是部分電影藝術家最大的心愿,好讓他們在把作品賣到美國去的畫家同學面前保持一種矜持。但當時的事實比願望更嚴酷。王小帥被領導命令給別人當副導演,他不乾。

自己拍的話,又沒錢。92年的時候,他從福建電影製片廠回北京看能不能混出另一番天地,見到熟人常問哪兒有款姐,他認為自己的實力足夠找個款姐,並能套出錢來。 結果見到老同學劉小冬。

大家一商量:“小帥你嚇呆著幹嗎?”湊點錢,演員現成的,故事也不用編,就是這對主角自己的故事。據說錢主要是王小帥自己和攝影師出的,等全部做完王小帥說花了近20萬。20萬的數字如果屬實,基本與1984年的《黃土地》相同。只不過《黃土地》是國家給的錢,而且84年與92年的物價差著好幾倍。這在當時是第一部這樣操作的電影作品。

影片評論

《冬春的日子》《冬春的日子》

西方影評界

西方影評界這樣評價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如果你對中國電影的了解還來自於張藝謀或陳凱歌的話,那么年輕的獨立電影人王小帥的作品《冬春的日子》將帶給你一份新的驚喜。

《冬春的日子》充滿了一股狂熱而又哀傷的情緒,王小帥以優美的影像和音樂打造了一曲稍縱即逝的愛的輓歌。

大眾反應

《冬春的日子》讓當時觀看者非常驚訝的一個地方,是這兩個人的生活似乎只跟他們兩個人有關係。按創作者的說法,沒錢,組織不起大場面,所以只好只拍他們兩個人。但影片造成的印象是他們與世隔絕、與別人沒有任何關係。觀看者的驚訝來自兩方面:一是他們一直被教育著人是社會的、藝術家要到老百姓中去(好象搞藝術的不是老百姓)、工農兵才是大寫的人等等;另一方面,他們當時生活在擁擠狹小的環境中,習慣了周圍總有個人看著你創作、如果你吵架周圍總有一群關心的人、晚上炒盤好吃點的菜第二天全單位都知道了。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對藝術家戀人怎么能是兩個人無拘無束地生活呢?違反現實主義。

作品評論

劇中的兩個主人公,由兩位青年畫家劉小東和喻紅本人出演。更準確地說,這裡沒有出演,有的只是畫家生活和內心的狀態。

當你翻開中國青年畫家油畫選集,翻到劉小東的畫頁時,看到的是他那筆觸寬闊,色彩壓抑的畫面,帶有神經質的氣息,貫注在畫中人物眼神里,他們在一片茫然的遠眺和暇思中發獃;而喻紅的肖像畫則以高度的假定性為特徵,強烈的單色調、刺激性的色彩對比,偏執的男女形象閃落出銳利的眼神,成為喻紅繪畫令人深深難忘的印象。指出這兩位畫家的畫風和個性,為的是能表明《冬春的日子》作為一部電影所能獲取的資源的豐厚。當他們兩人以其真實而平淡的生活常態在臥室、畫室、走廊和早春的雪野上怡然漫步時,當他們做愛、爭吵、茫然和絕望時,攝影機捕捉和紀錄下了知識分子胸中確有其物的眼神和情狀,揭示了畫家人生中確如其狀的執著、失落和崩潰。

“日子”才真正成其為“日子”。在一部小型而貌不驚人的黑白片裡,悄然無聲地對中國電影表演的虛假和空洞進行了一次否定。表演界一定會爭辯說這是“走了題”的妄語,因為這兩個畫家根本沒有“表演”,而我卻突出地要強調演員的眼神里根本沒有“內涵”。

迄今為止在電影裡描寫畫家的嘗試,都因為演員的欠缺和淺薄而牛頭不對馬嘴,重要的不在於拿著畫筆比比畫畫之令人可笑,根本的缺失在於演員們的眼睛裡本不具備的對世界萬物執拗追尋和求問的眼神,這種求索和追問的深沉,是畫家或攝影家常年從事他的職業所特有的神采。

而在《冬春的日子》里,我們看到了劉小東特寫中這種熾烈、執拗而又近乎病態的眼神,這是人物最終為什麼會走向人格失衡、精神分裂的本體的依據,這是該片得以在小小的規模上展示豐盈的底蘊的藝術資源。

影片榮譽

影片1994年獲希臘塞索斯尼克國際電影節金亞歷山大獎,並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1995年獲義大利托米諾藝術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9年被BBC評為自電影誕生以來100部佳片之一,也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影片。

大陸獨立電影之劇情片

在中國大陸,由於現階段審查的存在,那些不經審查而拍攝的電影,被這些電影製作者自稱為“獨立電影”,而更貼切的稱謂則是“地下電影”。

1990年後禁片不完全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