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橋》

《清河橋》

《清河橋》是華縣皮影戲劇目的一種.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

《清河橋》

《清河橋》《清河橋》

內容介紹

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該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宮腔。流行於禮泉、富平、興平、鹹陽、涇陽、三原、乾縣、高陵、耀縣、銅川、臨潼等地。

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據老藝人段天煥回憶,清嘉慶、道光年間,阿宮腔已由禮泉傳播到渭北一帶,演出的劇目有《范雎相秦》《玉瓶贈金》、《祥麟鏡》、 《四賢冊》等。與原秦腔唱調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藝術效果,遂取名“遏工小調”,藝人們稱為“遏工”。至清同治、光緒年間,又相繼出現許多皮影班社及名藝人,演出劇目主要有《滾龍床》《紅拆書》《鐵冠圖》 、《艘孤》、《清河橋》等。

段二淼在上黨皮黃《清河橋》中飾楚莊王

河北省南部流行著一個戲曲劇種,邢台地區稱它為“澤州調”,曲周、肥鄉、雞澤、廣平等縣稱它為“澤州

《清河橋》《清河橋》
戲”,永年、沙河稱它為“西調”、“三搭板”(專指搭舞台時,前台需三塊木板才成),而磁縣、峰峰一帶卻稱它為“棗梆”。20世紀50年代,統一定名為“西調”。(太行山之西的戲曲)她是上黨梆子一個嫡親的姊妹劇種。

清朝鹹豐年間,曾有上黨梆子班社東出太行在河北各地演出過。光緒三年,山西遭了特大旱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餓死之人,枕藉道旁。戲曲藝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更難度命。恰逢河北肥鄉縣申營村一個名叫申老永的商人到山西做買賣,他生性豪爽,廣多交遊,樂於助人,尤其是熱愛戲曲。他見上黨梆子藝人度日艱難,就建議他們組班到河北演出,並願意變賣貨物,墊支盤費。晉城望城頭村上黨梆子藝人田書德就聯絡同行,隨申老永到了河北。田書德善演旦角,扮相嫵媚,做戲細膩,嗓音逶婉,深受河北觀眾歡迎,將他譽之為“大閨女”。轉年光景稍好後,藝人們紛紛返回原籍。田書德因家中沒了親人,河北觀眾又懇切挽留,就留下來設帳授徒,精心傳藝,第一個科班就設在申老永家。徒弟以“寶”字排名,有金寶、銀寶、來寶、跟寶……40多人;第二個科班辦在永年縣北社村,徒弟以“旗”字排名,紅旗、白旗、綠旗……也有40多人;第三批仍在申營村開辦,徒弟以“水”字排名,有水花、水月、水仙、水沫……等30餘人。第二班的白旗叫謝天祿,廣平縣平固店人,工花旦、青衣,以唱工見長,他同唱花臉的“紅旗”弟弟謝天禎出師後,又在永年、曲周開科授徒,培養了一批“桐”字輩藝人;與此同時,山西陽城一個名叫“滿臉”的上黨梆子藝人,也在曲周演出、授徒,他的徒弟以“元”字排輩,其中的六元成名後,又培養了一批“桂”字輩徒弟……上黨藝人就這樣連鎖不息地為河北培養了大批上黨梆子演藝人

《清河橋》《清河橋》
才。辛亥革命前,有10多個西調班社在冀西大地活動,這是它的鼎盛時期。

田書德為上黨梆子的傳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他死後就葬在河北雞澤縣孔堡村,墓前的小石碑所刻銘文是:澤州府望城頭戲祖田書德之墓———民國七年。

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和日寇侵華時期的戰亂生活,西調和上黨梆子一樣,瀕臨滅絕邊沿。祖國的新生,也使戲曲獲得了再生。1963年,永年西調劇團到上黨地區作“探親演出”,正與也來“探親”的山東棗梆劇團不期而遇,他們與上黨的梆子劇團歡聚一堂,切磋技藝,一時傳為盛事兒。此後,西調劇團曾多次到上黨來交流演出,加深了親緣劇種之間的感情。

至於山東的“棗梆”,她產生的經歷,大體上和河北“西調”差不多。只不過她產生的前提和“西調”有一點不一樣。原在乾隆年間,魯西南曹州府(今菏澤)一帶,有不少潞商在那裡做生意。節前年後或閒暇時間,他們常常操起傢伙(文武樂器),坐唱上黨梆子。一來作為消遣,二來聊解思鄉之情。再加之光緒初年王大旦的“十萬班”在魯西南巡迴演出達一年之久,其輝煌富麗的演出情景,實在是給那裡的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此後不久,山西鳳台縣(晉城)出戲曲藝人的望城頭村,一個名叫潘朝緒的上黨梆子旦角藝人,(藝名也叫“大閨女”)來到了曹州府,在梁山縣的方廟設帳授徒,不久,就出現個上黨梆子“義盛班”。再往後,上黨地區的梆子藝人許群狗、王春陽、郎不香等先後到魯西南傳藝。民國初年,又有河北大名以西的一批“西調”藝人到魯西南搭班,逐漸地將上黨梆子本地化,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當地人習慣把山西人叫“zhao”(非棗字),於是就把新來的戲曲劇種叫做“zhao梆”。也稱“本地zhao”、“澤州zhao”。“棗梆”是解放以後定的名稱,因為梆

《清河橋》《清河橋》
子腔大部分是用棗木梆子擊節為拍。棗梆的活動地域很廣,除山東道菏澤、鄄城、鄆城、梁山、定陶等地外,東到青島、兗州,南到河南商丘、豐縣,西到焦作、開封,北到濟南、德州。

棗梆受到魯西南人民的哺育,風格上已與上黨梆子有顯著差別。既承繼了熱情奔放、慷慨激昂,又強化了纖柔逶婉、細膩纏綿;無論生角旦角,唱腔全用本嗓。只有每句尾音的“咦”或“啊”字,才用假嗓翻高拖腔。聽起來熨貼自如、意味十足。棗梆的傳統劇目六、七十齣,保留劇目稱“老八本”: 《彩仙橋》《天波樓》《訪四川》 《八仙關》《蝴蝶杯》《紅石關》《代州願》 、《金玉鎖》,大多數是從上黨地區帶去的。棗梆也演皮黃戲,劇目基本和上黨的皮黃相同。在1963年那次“探親演出”時,棗梆劇團曾經在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順以及南五縣交流演出,參加了晉東南地區召開的“戲曲研究座談會”、聽取了人民作家趙樹理關於《戲劇為農村服務的幾個問題》的報告,還為大會演出了《卷席筒》《雙絨花》 、《連環記》等劇目。1964年,山東菏澤專區舉行現代戲會演,邀請郝聘之、馬天雲、張仁義蒞會觀摩。郝聘之與棗梆演員同台演出了上黨梆子《三關排宴》 。此後,他們又數度到上黨演出,對劇團的藝術改革起到了借鑑作用。

相關詞條

《天波樓》

《訪四川》

《八仙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